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语言区域的教师随笔5篇
语言区域的教师随笔5篇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说话又是人们进行交往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分享的“语言区域的教师随笔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语言区域的教师随笔1中班幼儿处于语言飞速发展期。我们常通过语言活动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发现幼儿常常是被动的学习,幼儿缺乏主动学习兴趣。幼儿常常想说,却不知道怎么表达;有的不能连贯性表达。如何更好地发展幼儿语言表达,在多种尝试中,有以下几点思考: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敢说,爱说。良好的语言环境包括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资环境。首先我们创设了宽松的心理环境。每天幼儿一来园,老师就亲切与孩子聊天,问问他们在家吃了什么好饭菜、看了什么电视、和爸爸妈妈说了什么等,鼓励他们把在家发生的开心事说出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经常一来园就和老师、同伴说开了。每一天,我们都安排十五分钟开展“我来说”活动,让孩子轮流上台讲一讲,这一环节成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最佳时光。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喜欢阅读故事图书,于是我们在墙上布置了主题鲜明,画面精美、想象空间大的故事图,如“三只小猪”、“不爱洗澡的小熊”等。活泼可爱的人物形象激起了幼儿观察,讲述的兴趣。他们一有空就驻足观望,与同伴热烈交流,连那些内向、不爱说话的幼儿也会到画前发表评论。渐渐地,发现孩子都喜欢听讲故事。二、发挥幼儿示范的特殊作用,让每个孩子都能大胆表达。在集体面前有的孩子爱说,能说、敢说,活动中听到的都是他们的声音;有的孩子因为性格内向,不喜欢说,更不敢说,每次老师问到他,等很久也不见开口。日常活动中,也很少见他主动和别人交往,只有和个别亲近的同伴才说上一两句。如何让不爱说话的孩子敢说呢?我采用的方法是“同伴互带”,就是一个爱说、敢说的孩子带领一个不善表达的孩子,发挥幼儿示范作用。比如在集体面前念儿歌,我会请一个大方的和一个胆小、害羞的孩子一起表演。完后注重表扬内向的孩子,增强其自信。平时看书、自主阅读时,也会进行搭配,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主动教同伴。渐渐地,班上的小朋友都能一个人上台表演,讲故事了。三、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和幼儿词汇,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让幼儿有事可说,有词可用,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他们也喜欢讲述生活中的事和人。这时教师要注重教给幼儿相应的词汇,让幼儿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春天来了,带孩子春游时,丰富了孩子“万紫千红”、“春暖花开”等词。语言区域的教师随笔2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语言能力是其生存、游戏、学习的基础,它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有了初步的语言接受力、表达力,幼儿就能较好地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来幼儿要走向社会,要与人交流、交际,都离不开语言,未来社会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竞争性更强的社会,它要求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交往,对人的语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缺乏语言能力的人是难以在未来社会中获得良好发展的,美国的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的智能中,语言交往能力是第一位.未来教育四大支柱中提出要让孩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生活,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为思维服务的.同时,语言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很难获得广泛的知识.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决于语言.”可见语言与智力密切相关.人的智能是由上百种能力组成的综合结构系统,而其中有一些能力是整个智力结构的基础,其它的能力都是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有的教育理论都证明,人类每种知识的获得,或多或少都和语言能力有关,因此语言能力几乎成为儿童全部智能发展的基础.只有语言能力发展好了,即在他的关键期得到了科学、系统的训练,整个智力结构才能优化发展,潜能得到最佳的开发.3岁幼儿具有惊人的语言接受能力,由于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句子,语言的积极性高,喜欢听成人给他们讲故事,乐于和成人交谈,对成人有较强的依恋感情,但3岁的儿童发音器官尚未得到充分的发育,听觉的分辨能力较差,不易辨别和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或者不能掌握某些发音方法,所以有些发音不清楚或发出错误的声音.随着孩子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们想说的也就越来越多,但他们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较贫乏,因而语言往往是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到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幼儿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却存在发音不清晰、语序颠倒、代词使用混乱、发单音节多于发多音节、用词不规范、语句不完整等现象;另外还有个别幼儿虽然很愿意与人交流但是由于想象的和表达的内容无法统一,语句不够清晰,在交流中产生一定的困难……由此可见,要使幼儿能较快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对幼儿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从语言获得规律来说,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期,应该抓住这一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创设语言发展的适宜环境,提供语言发展的良好策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想要说的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往往可以从他的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怎样去培养呢?于是便提出了《培养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实践、探索、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语言是最为广泛、最为公平,而为人类所共同拥有和分享的一种用来交流的能力工具.语言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发展智力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2、各理论流派都认为幼儿时期是获得语言的最佳期.无论是对声音符号(口语),还是对文字符号(书面语)都处于敏感阶段.在幼儿敏感期学习语言,如果教法得当,就会产生“多、快、好、省”的效果,而且无须意志努力,轻轻松松、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相反,在语言敏感期之外学习语言,如果教法不得当,就会导致“少、慢、差、费”的结果,而且必须付出极大意志努力.大量的实验研究和自然的例子已经清楚的证明了这一点.3、新《纲要》中在幼儿的语言发展方面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力,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三、概念界定所谓语言表达力是指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它的基本要求是: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语句连贯,语法正确,中心突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所谓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通过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丰富幼儿的语言词汇,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所谓非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包括物质与心理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操作材料和工具,引发幼儿自主、自由的进行语言教育活动.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的目标1、本课题的研究以正规性的教学或与非正规性的教学活动为切入口,探索出适合小班幼儿实际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活动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为幼儿的后继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3、通过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为今后的语言教育积累丰富的经验,进而更好地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推进幼儿园的语言素质教育.(二)研究的内容1、探究如何创设宽松的,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物质与心理环境.2、探究如何在主题教学活动、游戏等正规的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3、探究如何创造日常语言交流展示的机会、区域活动、家园配合等非正规性的语言教学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五、课题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实验幼儿园一个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搜集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相关理论、文件等,进行归纳、整理、领悟,作为本课题的观点依托和借鉴内容.行动研究法:研究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针对实际教育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和方案,充分了解有关情况,不断提出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完善或修正方案.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课题阶段小结,将在教育实践中比较零碎的初步认识成果进行总结提高.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一)创设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由此可见,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对语言教育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1)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富有语言气息的活动环境.如:在开学初,把教室布置成“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幼儿园的一天”等情景;在盥洗室贴上一些简单的标签,从中让孩子看后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总之,在幼儿的四周墙上布置各种图片让幼儿利用过渡活动、自由活动时间等看看、说说.(2)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爱说的宽松的语言心理环境.可让幼儿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感受交谈的乐趣;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外出参观等时机,让幼儿边看边说,启发他们向周围人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事情;还可以要求幼儿把某些问题带回家,与家长交谈,然后再回到幼儿园交流.(二)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1、主题教学活动.在主题教学活动中,精心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内容,制定贴近幼儿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根据小班幼儿的教育目标,收集、改编适合语言教育内容,包括:儿歌、故事、早期阅读、谈话活动.(1)培养幼儿清楚、正确的发音能力,学说普通话,加强语音训练.在语言交流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发音,别人就很难听懂,因此,教会幼儿清楚、正确地发音具的重要的意义.(2)通过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获得语言的经验,提高幼儿口语的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3)通过提问、交流、评价,让幼儿学习说完整话.完整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完整语言具有社会实用价值.2、游戏活动.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它的活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符合孩子的兴趣,可以比较容易地把他们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因此,尝试采用多种游戏方法,刺激幼儿的语言行为,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效果.(1)练习听力的游戏.让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发展其听觉注意能力.(2)练习发音的游戏.游戏注重趣味性,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地练习发音.(3)练习用词、句的游戏.(三)非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语言交流、练习的机会.(1)教师发起,师生练习.教师与幼儿自然亲切的对话、交流,增进教师与孩子的情感,同时教师的随机教育使孩子对活动产生兴趣,帮助孩子获得丰富的词汇和情感体验.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中,教师有意识地提供示范,让幼儿观察、学习、模仿,感受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则和积极作用,在交流中不断调整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表达的经验,培养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2)鼓励幼儿自发生成,生生互动的练习.小班的孩子常常会出现自说自话,同伴相互间语言学习模仿.这时,老师就提倡和鼓励孩子这种自由说话的态度.这种自发生成的谈话活动和同伴间的自发模仿和相互件交谈会给孩子带来许多乐趣,提供相互间语言交往的学习的机会.幼儿能通过相互作用主动地创造、调整自己的语言,从而获得主动发展.2、语言区域活动.在班级中开设语言活动区域,投放各种材料.有关的语言图书、图片、玩偶、故事磁带,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幼儿自愿选择操作材料、自由的进行语言活动.因为幼儿语言教育,不只是为了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这种非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更能突出幼儿的主体性、探索性,适合小年龄的孩子,真正让幼儿自己想、自己说,激发幼儿
本文标题:语言区域的教师随笔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811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