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厦门大学邬大光面临的几个新问题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职业之间的相关性如何?传播知识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是否在发生变化?学生的专业需求与大学专业的矛盾如何?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化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矛盾。面临的几个新问题大学本科该设哪些专业?专业与课程的相关性?学时与学分的关系?担心人才培养模式走进新的误区。一、大学的“变”与“不变”一、大学的“变”与“不变”大学的办学规模在变大学的专业规模在变大学的办学体制在变大学的招生体制在变大学的就业体制在变大学的管理体制在变大学的办学层次与类型在分化一、大学的“变”与“不变”大学的班级规模在变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变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在变家长的期望在变专业和学科发展需求在变教师的需求也在变大学的功能与职能都在变一、大学的“变”与“不变”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变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没有变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变大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变大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没有变一、大学的“变”与“不变”有关人才培养的几个基本数据部分高校的专业发展状况2008年单科院校学科综合发展状况表学校类型趋同,人才培养方案趋同,专业趋同,课程趋同,教材趋同。典型案例:管理类专业的发展一、大学的“变”与“不变”我国高校目前几乎都是多科性和综合性大学,问题的关键是,学校变综合了,人才培养模式变了吗?学生知识结构变综合了吗?专业变综合了吗?课程变综合了吗?一、大学的“变”与“不变”人才培养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状态下进行的教育活动,教学状态是通过一所大学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体现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厦门大学2006级和2007级新生录取第一志愿满足情况统计一、大学的“变”与“不变”基本估计——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在沿袭历史的一种惯性,在这种沿袭中,我们还可能丢掉了某些传统。例如,在部门办学的时代,我们的许多高校已形成了运转良好的产学研机制,但现在基本没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意识还比较缺乏,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二、“变”与“不变”中的质量命题二、“变”与“不变”中的质量命题大学有没有质量标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还是低?是上升还是下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适应、还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矛盾是什么?解决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核心问题是什么?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性如何?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质量因素,还是本身就是质量的核心?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什么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至今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因此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黑洞”,既是研究的“黑洞”,也是实践的“黑洞”。为什么至今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因为不同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有不同的理解。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为什么会出现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有不同的理解?——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利益相关者的增加——市场因素的影响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如何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西方的评价: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专家组2007年10月发布《中国第三级教育考察报告》:目前毕业生就业和失业困难表明第三级教育自身的不足。有迹象表明,中国的第三级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模式转变,其规模已经接近极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单靠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来获得产出,这样的想法并不合理和现实。传统教育模式更适合知识的获得,而不是高度竞争下的全球经济所要求的能力培养,同样地,它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多样化学生群体的需求。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如何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世界银行2009年2月12日在北京发布了《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进展评估》报告,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结论是:许多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管理的计划和措施正在实施,但是,没有相关指标的数据来监测实施过程,也没有关于质量改进计划的数据或信息。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指向(内涵)究竟是什么?——应该从大学使命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内涵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质量。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温家宝总理讲话:关于高等教育问题。从长远看,我们不仅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温家宝总理讲话:要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从而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德里克·博克(前哈佛大学校长)OurUnderachievingColleges:ACandidLookatHowMuchStudentLearnandWhyTheyShouldBeLearningMore《回归大学之道》《大学教了没》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核心大学质量问题的误诊,人才培养质量等同于教学工作质量。大学质量只是大学病灶的表面现象,质量是结果。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培养目标设计质量、教学模式设计质量、教学过程工作质量、人才培养结果质量四、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四、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我国高校在校生数世界第一校均规模世界第一生师比世界第一班级规模世界第一教学周数世界第一教学时数世界第一课程时数世界第一必修课比例世界第一学分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大学生毕业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就业不容乐观25四、中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中美大学学期(教学周数)比较中美大学学分定义比较中美大学学生学习量比较中美大学选修课比例的比较中美大学转专业比较中美大学辅修制比较中美大学重修制比较中美大学弹性学制比较中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比较26四、中美大学学期(教学周数)比较美国大多数大学采用学期制(一年两学期,每学期15-16周)或学季制(一年三学季,每学季10-11周),目前大约2/3的美国大学采用学期制。与美国学期制度相比,我国传统的学期制采用两学期制,即一个学年分春秋两个学期,中间由暑假和寒假隔开。中国大学的一年教学周数一般安排在40周左右。这种教学周数安排远远高于美国大学的教学周数安排(美国一年约30教学周左右)。换言之,中国大学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于美国大学的学生。27国别学期高校一年学期数每学期(季)教学周数每学年教学周数美国高校学期制2/3高校一年2学期15-16周30周左右学季制1/3高校一年3学季10-11周30周左右中国高校学期制大部分一年二学期18-20周40-42周说明:美国高校还有夏季学期(季),为期6、8周或10周。四、中美高校学期(教学周数)比较28四、中美大学学分定义比较美国大学:每周1小时的课程讨论加上学生为课程讨论会做的2小时准备,等于1个课程/讨论会学分,大部分课程讨论会为3学分。每周在实验室工作2小时,等于1个实验室学分,带有实验的课程一般为4学分。所以,在美国大学,一般以3学分或4学分课程居多。中国大学:学分与学时的换算一般只包括课堂讲授时数,而不包括课外的学生的自学学习时间。一般情况下,理论课按每周1学时,上满一学期折算为1学分。而实验或实践课按理论课的1/2或1/3打折计算。29四、中美大学学生学习量比较美国学期体制下,一个本科生毕业要求一般是120学分,而在学季体制下则需要180个学分才能毕业。从课程单位来讲,学期制体制1学分相当于学季制体制的1.5学分。中国研究型大学文科四年制学分一般控制在140—160学分之间,学时控制在2400—2500学时之间。理工科四年制学分一般控制在140—180学分之间,学时控制在2400-3100学时之间。30四、美国大学学季制与学期制学分要求项目学季制学期制总学分要求180个学分120个学分每学年学分要求45个学分30个学分每学季(学期)学分15个学分15个学分每门课程学分4个学分3个学分每学季(期)课程4门课程5门课程31四、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学生学习量比较项目中国(学期制)美国(学期制)总学分要求160个学分120个学分每学年学分要求40个学分30个学分每学期学分20个学分15个学分每门课程学分按2-3个学分计算按3个学分计算每学季课程7-10门课程5门课程周学时约20小时课堂讲授约15个小时课程/讨论32四、中美大学选修课比例比较在中国研究型大学,专业课程计划的选修课比例一般都不会超过35%.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专业课程计划中选修课的比例一般都要超过30%。33四、中美大学转专业比较从转专业原则看,美国学生转专业是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先修课程来定。中国大学转专业主要是为解决专业冷热矛盾,转专业面向学生成绩优异者,把转专业当作一种学习奖励,甚至以此作为招揽生源的重要措施。从转专业的时间看,美国大学一般在三年级前确定专业,且确定专业后还可以重新选择。但是,中国大学学生转专业一般都要上满一学期或上满一年才能转专业,且三年级以上者一般都不能转专业。34四、中美大学辅修制比较从开设的专业看,国内大学辅修专业一般集中于热门专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专业的冷热矛盾。而美国的主辅修制既有热门专业也有冷门专业,辅修专业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从主修与辅修的关系而言,国内大学把辅修学习看作是一种的额外学习,没有辅修专业并不影响主修专业的毕业。但在美国的高校,辅修学习被认为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构建完善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式。35四、中美大学重修制比较在美国大学,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实行重修制,学生重修的次数不限。在美国由于施行全面选课和缴费注册,学生重修课程是与缴费挂钩,学生是否需要重修,完全由学生自主确定。在中国大学,除个别学校限制重修次数之外,大部分对于学生重修次数不限。不同的是,重修是不与缴费挂钩,这一方面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重视重修机会,另一方面在相当程度上浪费教学资源。36四、弹性学制比较在美国一般大学,弹性学制为学生提前毕业或推迟毕业建立一个灵活的机制,但对美国研究型大学,一般的学校都极力鼓励学生提前加速学业,并且为学生加速学业进程提供了阶梯式的课程学习计划。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尽管规定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但由于毕业分配制度等原因,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建立学生提前毕业的操作办法。相反,各高校的弹性学制更多地针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37四、中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中国大学:专业定向教育,专业具有管理的功能。总学分和总学时较大,而学生的选择性学习的自由度较小,课堂学习量较大,而课后自主学习量较小。美国大学:专业倾向教育,专业具有统计意义的功能。总学分较少和总学时较少,而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自由度较大、教师课堂讲授少,而学生为课堂准备的课前预习或课后学习量较大。38中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示意图专业定向教育学分学时大自主选择小课堂教学多课后自主学习少专业倾向教育学分学时小自主选择大课堂讨论多课后自主学习多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满足——教学职能弱化——教学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增大——管理制度过于刚性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教学理念的视角——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性学习——国际化视野——资源共享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从学习方式来说,提倡研究性学习。从教学方式来说,推动研究性教学。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以哈佛大学
本文标题: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06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