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观后感心得5篇
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观后感心得5篇“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多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那么你知道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观后感心得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收看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观后感心得总结最新多篇,欢迎参考下载!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观后感心得1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此后,朝鲜战场就呈现出边打边谈的新局面。在谈判桌上所展开的激烈斗争中,战俘问题始终是双方斗争的焦点。作为新华社军事记者跟随9兵团进入朝鲜战场的徐熊,当年曾是新华社战俘问题报道组的组长。他详细地讲述了围绕战俘问题所进行的那场特殊斗争。他说,战俘问题是停战谈判中的第二大问题,1951年12月开始谈判,当时的一系列事实表明,美方是把战俘问题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对我方发动进攻的。11月14日,美军第8集团军军法处长、总律师詹姆斯·汉弗莱上校在釜山召集韩国当地记者,发布了朝鲜战争期间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消息”:美国揭露共产党在朝鲜残杀5500名美军战俘。两天后,死亡人数上升到6.2万人。汉弗莱在声明中声称,志愿军第81师23团团长曾下令处决美国海军陆战队被俘人员。而志愿军根本就没有这样番号的部队。美联社还根据汉弗莱的声明发表另一条轰动性新闻:“被共产党屠杀的美国人数超过了美国1776年死亡的人数。”“一位联军高级军官今天说,在朝鲜,共产党人谋杀了数以千计的美国战俘,撕开了共产党阻挠朝鲜停战谈判的面纱。”美国总统杜鲁门也于15日声称:“中国军队杀害在朝的美军俘虏是100年来最野蛮的行动。”我就是因汉弗莱这“天方夜谭”式的讲话而从北京重返朝鲜到志愿军碧潼战俘营采访的。我亲眼看到,那里没有围墙,不设铁丝网,一派平和安乐景象;那里有的只是运动场、娱乐室、图书馆、医院、食堂和墙报。战俘们经常通过中方工作人员向他们的家人传递书信、录音,报告自己的生活。我还曾同摄影记者钱嗣杰等人到平壤附近访问被俘的美军24师师长迪安。他赞扬中国军队对战俘“人道”、“文明”。我军对俘虏从来采取革命人道主义政策。早在1950年11月17日,彭德怀就曾在第二次战役前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拟在战役发起前释放100名战俘。11月18日毛泽东复电:释放一批战俘很对。今后对战俘应随时分批放走,不要请示。志愿军还专门派人到朝鲜人民军介绍志愿军宽待俘虏政策,朝方吸收了中方经验,也对放下武器的敌方官兵实行宽待。其实,美方完全知道我方的俘虏政策。李奇微在后来写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中就多次写到中国人释放俘虏的做法。“有一次,中国人甚至将重伤员用担架放在公路上,尔后撤走。在我方医护人员乘卡车到那里接运伤员时,他们也未向我方射击。”“我们后来体会到,中国人是坚强而凶狠的斗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攻击。但是,我们发现他们这样对待俘虏……他们是更加文明的敌人。”后来,双方在板门店交换战俘时的情景,使美方的造谣诬蔑不攻自破:美方战俘与中朝方面战俘管理人员之间那种依依难舍、挥泪告别的场景,令在场的各方人员都深为感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受尽折磨的中朝方面战俘见到祖国亲人时,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住满腔怒火。他们脱去身上的衣服,扔到对方交接人员的脚下,跌跌撞撞地扑到了自己同志的怀抱,泣不成声,呜咽着欢呼:“祖国万岁!”。美方诬称我方杀害战俘,只是为掩盖它自己杀害战俘的行径,并且为美国当局的自鸣得意之作--“自愿遣返”或者说“不得强迫遣返战俘”,制造舆论。本来,根据1949年8月美国等61个国家共同修订的《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第118条“实际战争后,战俘应予以释放并遣返,不得延迟。”以及第7条“在任何情况下,战俘不得放弃本公约所赋予彼等权利一部或全部”,解决战俘问题不是一个什么大问题。但是,美方却有把握地认为,他们总可以迫使越来越多的中朝方面战俘投靠李承晚或蒋介石,而只要有大批战俘不愿回到中朝方面,便可以给共产党脸上抹黑,证明“共产党极权统治的破产”,便可宣称“自由世界”的胜利,便可阻挡共产主义在“自由世界”的蔓延,更可为将来打着“人权”这块招牌干涉别国内政所用了。然而,中朝方面战俘在美、李、蒋特务的剌字、强迫写血书以及残酷屠杀之下,绝大多数忠贞不屈,坚持要求返回祖国的权利。志愿军战俘英勇的护旗斗争,人民军战俘冒死扣留美方战俘营长杜德将军,都一再揭露了“自愿遣返”真实的罪恶面目,以致“自由世界”的人们“也不会再相信美国所谓战俘不愿回他们的祖国的说法了”。为了彻底揭穿美方在战俘问题上散布的谎言,让世界人民了解事实的真相,中国记者与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新华社摄影记者以大量的图片报道,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方对待战俘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美方对朝中方面战俘的迫害以及我方战俘英勇斗争的情形,仅在交换伤病战俘阶段,摄影记者关于外籍战俘的报道就发稿近百张,被外国报刊特别是美国报刊大量采用,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闫吾采写的揭露美方迫害战俘、反映志愿军战俘爱国热情的通讯《打破顾虑回归祖国》以及高向明采写的反映中朝战俘在战俘营中为反对美方迫害与扣留而进行坚决斗争的通讯《美国将军的供状》和《虎口余生》等作品在当时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殊采写的揭露美蒋特务在战俘营中迫害和扣留志愿军战俘的两通讯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毛泽东读后亲自致电彭德怀司令员和开城停战谈判代表团李克农团长,说王殊的报道提供了美蒋特务罪行的种.种事实,要求谈判代表团利用这些事实在谈判中大力揭露美方强迫扣留我战俘的阴谋。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观后感心得2王玉章是于1951年2月初与著名军事记者闫吾一起从华东被抽调到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的,此后,直到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为止,除了1953年上半年奉调回国之外,他在朝鲜前线共进行了两年的采访报道活动。在那段时间里,他先后到过志愿军的10个军,足迹遍布东线、中线和西线战场,用大量的新闻报道忠实记录下了他所亲眼目睹的抗美援朝战争。谈起在那场伟大的战争中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敌人的志愿军何以能最终赢得胜利的原因,这位老记者用他的亲身经历给出了问题的答案:1951年2月22日,在第四次战役中,我随同26军的一个连队采访。当时连队正在汉城以北的群山里执行阻击敌人的任务,在经过了一天的炮火袭击、飞机轰炸后,我们好不容易找到朝鲜农民的一座茅屋,我同一个班的战士刚一躺下就睡着了。到了下半夜,大家正睡得香,连长来了,他把全班的人都叫起来,说刚从营部领了任务,我们的任务加重了,要抗击敌人20天。要完成任务首先要挖好工事,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有工事才能有人在。这时,外面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雨,到处都是天寒地冻的,战士们却二话没说,扛起铁锹和镐头就上山挖工事去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在我的经历中,无论是在多么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我们的志愿军官兵从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始终保持了高昂的斗志。也就是在第四次战役中,我采访了被俘的美军25师24团3营K连下士贝士莱。他说,美25师的士兵们在战壕里聊天的时候,话题的中心往往是“如何能够离开前线,离开这些令人诅咒的高山回到后方,回到美国去”。这位美军下士讲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许多真实的事例。美军有一条规定,凡是骨头受到损伤的都可以回美国去。有一个士兵在站岗时,就对此动开了脑筋,他在想身上哪块骨头伤残了而不致于严重影响健康。最后,他确定了脚背上三根骨头中的一根,因为这是脚上的骨头,伤残了以后可以永不当兵,而三根骨头打断一根还能照常走路。为了慎重起见,他把头上的钢盔摘下来,给脚戴上,然后用卡宾枪瞄准中间的一根脚骨开了枪。“砰”的一声,枪弹打碎了钢盔,也射穿了脚背,可是不幸的是,由于钢盔的炸裂,却把他计划之外的另一根脚骨也打断了。当然,这位士兵最后还是实现了他的梦想,被送回了美国。贝士莱说,像这种办法,毕竟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胆小的士兵就想出其它一些稀奇古怪的招数。比如,在朝鲜寒冷的冬季里,有的士兵夜晚睡觉时,故意把脱掉鞋袜的脚伸到睡袋外面,这样不到一夜的功夫,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冻伤号回后方休息了;也有的士兵在行军的时候故意跌落到山沟里去,听凭上帝的旨意摔伤他身体的某一部分,以达到回后方的目的;还有的士兵在战斗时把身体藏在工事里而把脚高伸出来,迎接射来的流弹。后来,有人又发明了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把碘酒涂在纸烟上,吸了烟的人肺中马上呈现出一个黑点,用X光镜一检查,无疑是肺病的症侯,肺病患者在美国军队中是不允许存留的,于是即可安然回国。但是,用这种办法必须在靠近有X光镜的医院才行。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假装患了美国流行的健忘症,贝士莱本人就曾试过一次。有一天,他假装把一切都忘了,连自己的姓名也忘了,他的长官只好把他送往后方医院休养,一直养了三个月,可是,有一天早上,睡了一夜醒来,他忘记了自己假装健忘,当医生喊他的名字时,他答应了一声,于是,装病被揭穿,重新被送回了前线。贝士莱说,他所在的K连,先后就有以一班班长为首的24人用上述种.种办法回到了后方或美国。时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在1950年12月26日写给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的信中曾经这样写道:“这里确实无疑地有一种紧张不安、大难将临、动荡不安的气氛,一种惊慌失措的精神状态……我很清楚,我们的部队已丧失信心。他们表现出那样的精神状态是有其原因的……”这一切已极为清楚地向世人说明了,只有劣势装备的志愿军之所以能够打败拥有大量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美军的原因所在。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观后感心得3当年作为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战地记者的李翼振,曾经亲身经历并参与报道过闻名中外的上甘岭战役。追随着这位老记者的讲述,发生在48年前的那场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空前惨烈的战争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李翼振是在11月中旬赶到上甘岭作战部队总指挥部,即志愿军第3兵团第15军司令部的。在那里,他采访了第15军军长秦基伟。秦军长介绍说,15军守卫的金化以北五圣山是朝鲜中部前线的制高点,我中线防守的战略要地。敌人进攻我五圣山前沿上甘岭阵地,其企图是突破我中部防线。如果上甘岭守不住,五圣山便直接受到威胁。五圣山若失,敌人居高临下,平康地区就唾手可得,整个战线就会起重大变化。上甘岭战役前夕,正是美方在板门店单方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的时候,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先后三次到金化防线视察阵地,策划进攻。果然,10月8日,美方中断停战谈判。14日,敌人就发动了所谓的“金化攻势”。凌晨4时半,以侵朝美军第7师第31团为首的敌军地面部队,分6路开始对我上甘岭两翼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这一天,敌人共发射炮弹30万发,飞机投弹500多枚,是我朝中部队坑道防线形成之后,敌人发动的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上甘岭表面阵地工事大部被毁,山头岩石成为粉末,硝烟弥漫,尘雾腾腾。我15军守卫上甘岭的英雄部队立即给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威震中外的上甘岭战役由此拉开了序幕。上甘岭战役打响后,敌人连续7天猛攻,我守卫部队与敌人进行了夜以继日的反复争夺,阵地昼失夜复,战斗空前紧张激烈,在此期间,涌现出了著名战斗英雄孙占元和黄继光。21日到29日,我军全面转入坑道斗争,为实施决定性反击作准备。从10月30日开始,我军展开决定性反击,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李翼振在45师135团采访时,了解到了30日我军对上甘岭右翼阵地进行强大反击的情况。当天,从清晨到傍晚,我炮兵部队向占领表面阵地的敌人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敌人的工事被打塌了,铁丝网飞上了天,到处烟尘滚滚。入夜10点钟,随着我军火炮的又一阵轰击,天空中升起了冲锋信号弹,战士们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向敌人,以压倒一切的勇气与敌人搏斗,最后终于重新夺回了阵地。战士们眼中闪耀着泪花,向着五圣山高呼:“我们胜利啦!”上甘岭右翼阵地恢复后,敌人多次反扑,战斗紧迫,作为预备队的第12军31师91团,接受作战命令,立即投入上甘岭的激烈战斗。11月5日,兵团作出决定,由12军副军长李德生在五圣山德山砚组织战斗指挥所,统一指挥各参战部队;由炮兵第7师师长颜伏组织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配属的炮兵。该两指挥所统归15军军长秦基伟指挥。11月6日,志愿军总部批准第3兵团上述部署,并就加强五圣山地区作战向中央军委作了报告。次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批
本文标题: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观后感心得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07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