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小学语文教案样例【最新4篇】
小学语文教案样例【最新4篇】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分享的“小学语文教案样例【最新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学语文教案模板【第一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一、以花入画,以画入诗,走进诗文。1、以花的话题入画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2、学生交流。师:清代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2、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教师范读。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4、全班齐读。5、了解诗中大意,师配乐讲述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学习第一句(一)看兰学习第一句。1、指名读第一句,思:兰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山顶上头)2、身边的兰花和这里的兰花进行对比:3、指导读第一句。师:是呀,而这里的兰花却是长在“千山顶上头”呀,这么高!谁能把这种高给读出来呢?师小结并过渡:兰花,它长在千山之顶,可以俯视群山,仰望皓月,真正的怡然自得呀!它还有什么特点呢?学习第二句(一)闻香1、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显示)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妙香稠)(二)品香1、初步理解“妙香稠”的字面含义。师:香到什么程度?(稠)读出“稠”的感受。2、进一步体会花香的“妙”师:花香本是四溢的呀,为什么这里的花香却这么“稠”?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诗。学生谈。师:本该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间聚集,竟香浓到令人感到粘稠,这是多么奇妙的花香啊!来,再读这句诗,读出又粘稠又奇妙的花香来。过渡:难道这里的兰花真有那么香吗?带着这个问题听听老师下面的介绍。3、进一步理解“妙香稠”的含义。4、师:听了有关郑燮的介绍,结合郑燮的人生经历,这里的“妙香稠”还暗指什么呢?师:兰花啊,只有你高贵纯洁的兰花才能理解郑板桥呀!读第二句诗。5、全班齐读一、二句诗。学习三、四句诗1、师:你们再轻声读读三、四句诗,读懂了什么?结合刚才的介绍,这里的的“喧闹”仅仅是在写兰花和兰花脚下的浮云吗?2、师:身处其中的郑燮是什么态度呢?(来不相知去不留)是呀,这不就是郑燮的志向的表白吗?这里的兰花不就是郑燮的真实写照吗?这就叫“借物言志”。(板书:借物言志)3、小结。4、指名读,边读边评价。5、回归整体配乐齐度读古诗。小学语文教案模板【第二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板书计划:送情报()半截蜡烛夫人快乐()(机智、勇敢)儿子搬走()爱国主义为儿端走(成功)作业设计、安排:课内:表演课本剧朗读课文抄词课外:练习册中P58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清文章脉络。一、揭题: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厉声:声音严厉从容:不慌不忙摇曳:摇荡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三、指导分段朗读。四、课堂练习1、抄写词语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4、在阅读中想像贝尔搞实验研究的艰苦状况,懂得科学探索之路是伟大而艰苦的。5、说一说电话给人们带来的方便。重难点、关键1、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2、在学文中体会贝尔热爱科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精神。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观看实物,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电话:同学们这是什么?2、它有什么作用呢?(指名问答)3、教师:电话是亚历山大?贝尔在1876年设计成功的。4、学生出示资料,介绍亚历山大?贝尔。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导读:那么电话是怎么发明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电话的发明》。2、教师出示有关阅读要求。(1)画出本课的生字词。(2)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3)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的是电话的发明过程。3、检查反馈生字学习的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一读。(2)教师强调部分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要点。(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4)用生字组词练习。(5)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4、反馈不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或是查词典,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偶然、哭笑不得、顿时、喜不自禁)5、读课文。三、弄清文章的条理1、指名反馈: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的是电话的发明过程。2、让学生按起因、发展、结果把发明电话的过程分成三层。3、指名反馈。起因:产生发明电话的新奇设想。发展:具体写贝尔经过艰苦的实验、研究、发明电话的过程。结果:电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四、感情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2、全班读一读。3、指名分段读课文。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话是贝尔在1876年成功发明的。他是怎么发明电话的呢?二、提纲导读,合作学习1、贝尔决定发明电话是受什么的启发?2、课文讲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几件事?3、互相讨论,说一说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4、说说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5、学了这课文,你们的心里有什么感想?三、反馈交流,理解课文(一)了解起因,感悟发明在于大胆地设想。1、指名反馈:贝尔决定发明电话是受什么的启发?2、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思考:从中你们想到了什么?3、指名反馈。(引导学生体会一切的发明创造来自于生活,源于人类大胆的幻想。)(二)体会实验的艰苦,贝尔的执着。1、指名反馈:课文讲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几件事?(1)一次实验失败,贝尔哭笑不得。(2)拆船板做音箱。(3)硫酸溅到人腿。2、从这几件事情中,你觉得发明的过程是怎样的?你们是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到的?3、引导学生从关键的语句中体会实验的艰苦,人物的精神。教学建议: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根据具体的句子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经过两年的艰苦实验,他们终于做好了一台电话样机”(1)引导抓关键词语,说说自己的体会。(2)鼓励想像,说说他们两年中遇到的种种困难。(3)感情朗读。四、总结全文1、指名反馈: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2、指名反馈:从发明的过程中你觉得贝尔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自由发言:坚持不懈、热爱科学、大胆想像、敢于实验探索。)五、拓展延伸1、小组交流:说说电话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便利?2、集体交流、反馈。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移动电话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从而鼓励学生不断地努力,争取科学上的再进步。附板书设计小学语文教案模板【第三篇】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本节教学内容为一首五言诗,共20个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识记,体会意境、理解作者蕴含的感情。特殊儿童小A要继续培养她对古诗的兴趣,能借助画面大致知道诗所写的内容。能跟读古诗,会抄写2个字、课外古诗,并试着背诵《遗爱寺》几句。二、分层教学目标普通学生的教学目标——1.认识整首诗,会写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在充分朗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走进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特殊学生的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前面的古诗,尽可能地指出图中有大致哪些事物。2.能较正确地跟读生字、古诗,诵读后能记住一、两句。3.会抄写2个字,能从课外古诗中去抄几首山水诗。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意识。三、教学准备:字卡、古诗配套的图片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到现在能吟诵哪些古诗?(小A也举手了,我请她也来背背)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吟诵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优美的画面,还重温了一些道理。的确,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白居易的新诗。2.师配乐诗朗诵(出示全诗)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他周围的美丽景色,突发灵感,写下这首诗。(图片出示)你能从画中找到哪些景物?(请小A上来找找说说)3.认读生字。(请小A读读)[设计意图:电脑音乐的播放、图片等的出示,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促进了小A对古诗的直观感受。同时架起教者、其他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桥,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二)整体入手、逐步感知。1.学生读古诗,出示“弄”字。师:这个字怎么来的?介绍会意字“弄”的来历,出示字理演变过程。[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这里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字意、掌握、拓展相关知识,这是不断生成过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2.师:诗人在哪儿玩弄小石头?(请小A到图上来指一指。)从哪个字知道是在小溪边?出示“临”,你在哪儿见过它?介绍“临”字的演变过程。[设计意图:“生活即教育”教师从生活入手,捕捉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促进小A的辨别能力。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3.师:诗人坐在小溪边玩弄小石头心里会————?请大家带着这种语气齐读。师:接下来诗人干什么呢?出示“绕”做动作,理解这个字的含义。绕字家族还有很多:“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太阳出来是晓,过节踩高跷,别看长的像意思可不同。”[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法的指导,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更多有实际作用的知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4.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美美地读第一、二行。这时候,诗人的耳边响起鸟叫声和泉水的叮咚声。(教师巡视,指导小A的朗读,进一步正音、补缺)师:这里藏着你们的老朋友,你们天天见到“语”在古诗中什么意思?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读“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请小A认真地读)[设计意图:在情境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内心触动深刻,理解加深。同时也让小A不断地巩固古诗。]5.出示填空:这是一首()的短诗,诗以“()”、“()”、“()”、“()”、“()”的点染,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通过”()”、“()”、“()”等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热爱。(填完后,请小A跟着同桌一起读。)师:让我们身临其境,跟随白居易的步伐一齐来到庐山脚下,学生配乐朗诵诗意,其他学生闭目聆听。[设计意图:在填空、音乐中,总结全文,升华了情感。](三)、教后选读、适当拓展1.读词语。(请助学小伙伴教教小A)[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新知]2.选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教案样例【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11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