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午门导游词5篇午门MeridianGate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午门导游词5篇”,供大家参考学习。午门导游词1每年的国庆节大假,我都要在北京上几大圈几小圈,打发漫长的时间。大圈要到延庆密云和平谷,去看京城外围的景色,小圈则在故宫鸟巢和颐和园溜达,顺便拍些照片发给朋友们。去年的国庆节,我和老伴及赵成群老师在景山公园的那棵歪把槐树前,听导游讲了崇祯皇帝被闯王围攻,在一棵槐树上自缢而亡,结束了一个朝代。导游讲的生动鲜活,小插曲不断,听得我们如醉如痴,于是,今年的国庆节,我还想如法炮制,再出去捡点故事什么的。还别说,今年的10月3日,我和老伴来到午门前,又听到了更生动的故事,健谈的导游滔滔不绝,把各地游客说得频频点头,我们立马停下脚步,驻足倾听:同志们,你们可能都听说过,这午门原来是杀人的刑场,这话可就有点不靠谱了。您想想,有谁会把杀人的刑场设在自己的家门口吗?更何况是皇帝,不吉利呀!但这午门又的确是行刑的地方,有的大臣犯了重罪,为了杀一儆百,皇上在端门传下口谕:“推出午门,廷杖!”(多数人听说的是斩首)廷杖是当时的一种重刑,类似于人们常说的四十大板。但午门的这顿廷杖,足以震惊朝野,威慑群臣。要说起这廷杖的来历,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传说哩。据传,自明朝开始,明太祖朱元璋就取消了宰相这一职务,他担心宰相这一职位位高权重,难以制约,便建立中枢省,把宰相负责的军政要务工作全分到中枢省,中枢省由7人组成,大家各分管一摊,谁也不管谁,属于平行级别,到清朝时改为军机处,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大概也是由此而来的。这样体制的问题也出来了,他们这些人中如果有人犯了朝纲,由谁来管束呢?于是又产生了一个专门管他们的部门——东厂。说白了,东厂就是专管这些大臣的机构。大臣之中谁要犯了罪,皇上坐在端门,由东厂人负责在午门前施刑,东厂的工作人员就是负责廷杖这些犯罪官员的。那时得廷杖可是要分三六九等的,我们在《水浒传》里知道当时打犯人杀威棒轻重是不同的,这廷杖虽说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工作人员下手也是亲近远疏各有不同。当皇帝发出“推出午门,廷杖!”的口谕后,东厂的工作人员迅速把绳捆索绑的罪臣推到午门东南角的一个地方行刑。至于打得轻重,则要看挨打的大臣和东厂负责人的关系如何了。如两人关系很好,负责人就会发话:“给我狠狠地打!”说完他还要撩开长袍,把脚露出来,他的双脚呈正八字形,工作人员一看就明白了。看着下手挺狠,实则落点很轻,打完后什么事也不会有,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人。若和东厂负责人关系一般,他就会发话:“给我好好地打!”撩开袍子时,双脚是平行站立的,这意思就是比刚才的要狠点,但也不至于打坏,打完之后并无大碍。如果挨打的大臣和东厂负责人有过过节,那可就糟了,东厂负责人会说:“给我好好地用心打!”再看他袍子下面的脚呈倒八字形,行刑的人明白,打这人得下死手,看似下手不重,实则落点不轻,不是皮开肉绽,就是筋骨俱损,不光走不了路,成了废人,估计以后的日子也不会太久了。在皇宫大院里,在红墙碧瓦下,在天子眼前,都能演绎出这样耐人寻味的廷杖故事,看来,人际间的关系网并不是今人的发明,其实它古已有之了。午门前的人越聚越多,那位滔滔不绝的导游带着他的团到别处悠去了,我们也从沉思中清醒过来,穿过午门西边的拱门,到中山公园散步去了。午门导游词范文介绍午门导游词2明清两朝在午门前举行两类活动,一类是逢年过节与官民同乐的活动。另一类是正式的典礼。清朝主要是凯旋献俘礼和颁朔礼。凯旋献俘礼是朝廷在重大军事行动中取得胜利后,为了安民心、振国威举行的庆典活动。届时皇帝会亲临午门。清乾隆年间为平定准噶尔等地的叛乱曾在这里举行过四次献俘礼。献俘礼在“五礼”中属于军礼范畴。再有一项正式的典礼就是颁朔礼。颁朔礼就是皇帝颁布第二年历书的典礼。颁朔礼于孟冬一日在午门前举行。举行典礼之前钦天监的官员算出第二年的朔望日,规定每日宜忌事项,制成历书称“时历书”,清乾隆皇帝为避名讳将“时历书”改为“时宪书”,民间俗称皇历。时宪书通过午门前举行颁朔礼颁布天下遵照实行。明清两朝的时宪书也颁给蒙古、朝鲜、琉球、古城等周边的国家,显示出泱泱大国的天子国威。午门广场是明朝实施“廷杖”的地方。廷杖就是对在朝廷上违逆了皇帝意志的大臣用棍子打的刑罚。明朝成化年以前,廷杖只是有象征性,并非真打,示辱而已。后来逐渐变成真打。处罚地点在午门外御路西墀下,即御路西边的空地。因五行中东主生,西主凶,故处罚地点在御路西墀下。其中有两次廷杖轰动朝野,一次是名武宗朱厚照南巡被大臣阻止,一次被打158人,打死15人;另一次是明世宗朱厚熜为了自己父母尊号的问题发生的“大礼仪”事件,廷杖134人,打死17人。而到了清朝就没有了这种制度。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午门前的广场。午门前有两座值房,它是侍卫值班的地方。清朝时对皇宫的安全保卫工作十分重视,并且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有门禁制度、宿卫制度、门钥制度、合符制度等。午门的两阙南侧东西各有朝房3间,是王公们的朝房,现在是故宫的售票处。朝房南侧东边是阙左门,它是皇帝去紫禁城东侧的太庙祭祀祖先时所走之门。朝房南侧西边是阙右门,它是皇帝去紫禁城西面的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时所走之门。再向南是连檐通脊朝房各42间,明清时期这里是六科廊,“六科”是古代官署名。明代始设,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置都给事中一人,除担任天子侍从外,还进谏言和监察六部之误弊,办理上奏和调整敕令等事,其权颇重。现在这里的部分房舍被辟为展馆。六科廊南边东侧是太庙右门,西侧是社稷坛左门,广场的最南边是端门。端门是紫禁城的前导门,现在对公众开放,城楼上面不定期举办各种展览,游客可以登上城楼穿上古装拍照留念。各位朋友,紫禁城的概况和午门前的广场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午门导游词3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当然,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罚的为数颇多,当场被杖打死亡的这种说法是没有的。午门导游词4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北魏洛阳阊阖门和唐朝洛阳应天门的形制基础,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鸣钟,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著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因弹劾当朝大太监刘瑾被着以廷杖也在此地。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午门导游词5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参观故宫博物馆,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时故宫的午门前,在进入故宫之前,我先就故宫的情况向大家作个简单介绍。故宫,又称紫禁城,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建于1406-1420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紫禁城这一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恒、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微垣居中,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封建帝王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宫当成人间的紫宫。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许庶民百姓接近,是绝对的禁地,又称为禁宫,所以故宫又被叫做紫禁城。故宫为北京的城中之城,坐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背靠景山。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由无数房屋、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组成。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标准的足球场那么大。1973年的统计结果,共有宫殿房屋8704间,这上千座房屋由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护卫着。故宫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为营建这座宏伟的建筑群,明成祖朱棣派遣大臣到全国各地采备上好的建筑材料,上好的楠木,大都取自云、贵、川及两广地区;金砖产自苏州;汉白玉取于北京的房山。在建造过程中,动用工匠23万,民夫百万人。经过十四年的建造,紫禁城终于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永乐十九年元旦,朱棣迁都北京。从此故宫开始成为明清两朝皇帝的生活之所。明代从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在此生活起居、治理国家。清代从清世祖福临到逊帝溥仪,共有10位皇帝在紫禁城生活起居和治理国家。在这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紫禁城可谓是饱经风雨。在紫禁城建成后,人祸天灾就不断发生。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紫禁城启用不到百日,前朝三大殿就被一场大火烧毁。此后前朝三大殿、乾清宫、坤宁宫、奉天门、午门等处。先后在正德、嘉庆、万历各朝屡遭火毁。到崇祯年间又遇到战火,建筑、文物都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清朝政权入住紫禁城以后,经数代皇帝的经营,逐步恢复了元气。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在重建已毁宫殿建筑的基础上,又对部分区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如文渊阁、南三所、西五所、宁寿全宫、斋宫、毓庆宫等。清廷还特别重视防火,采取了许多防火措施。首先。是对紫禁城所有重要建筑进行防火结构的改造,增设防火墙、加厚墙体、封护房檐等。其次、建立火班,并且定时进行演练以防不测。第三,配备消防器材,增加太平缸、激桶、水桶,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火灾的发生,使紫禁城再现辉煌。但是到了清末时期,由于国力的衰弱,清政府无心管理,故宫再次走上下坡路。清宣统三年(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根据民国政府与清廷签订的《清室优先条例》,清廷人员仍可居住在紫禁城的内廷部分。民国二年(1
本文标题:午门导游词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45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