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制造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制造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研究姓名:潘纶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高等教育学指导教师:赵恒平20061101制造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研究作者:潘纶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参考文献(61条)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42.王通讯人才学通论20013.徐颂陶中国人才战略与人才资源开发20014.赵光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20055.郝克明.蔡克勇应州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6.王通讯人才资源论2001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科技人才培养研究19939.薛继良工程师的形成198910.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200311.赵秋成人力资源开发研究200112.蔡克勇人才学概略198313.李启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99714.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200115.刘圣恩.马抗美人才学简明教程198716.朱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199917.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199918.王培根产学研合作教育200319.肖鸣政职业资格考评的理论与方法199920.杨敬东潜人才学200421.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200022.彼得·圣吉.郭进隆第五项修炼200223.桂昭明湖北人才资源世纪报告200124.杰瑞·W·吉利超越学习型组织200325.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课题组上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报告[期刊论文]-教育发展研究2005(2)26.黄加文.江新喜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及对国企的影响和借鉴2002(06)27.方芳浅谈科技型企业人才培养2006(07)28.吴忠诚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期刊论文]-中国成人教育1999(7)29.鄂继娣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途径[期刊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0.田锋从潜人才到显人才的培养2003(08)31.王通讯人才素质测评论200132.田志峰中国人才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2005(12)33.徐颂陶用科学人才观指导人才队伍建设[期刊论文]-中国人才2004(1)34.赵光辉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期刊论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7)35._=1-.通讯人才资源为什么是第一资源200336.郭继丰知识型经济增K模式2000(02)37.王凡应重视人才资源开发中的潜人才问题1999(10)38.吕萍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人才安全问题[期刊论文]-前沿2005(6)39.刘力产学研合作的沃里克模式和教学公司模式--英国的经验[期刊论文]-外国教育研究2005(10)40.薛彦华.赵铭锡论创造性科技人才的培养措施2003(03)41.梅松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问题研究[学位论文]博士200442.王玉生辽河油田科技人才管理与开发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443.李丹萍高科技企业中的高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与模式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444.杨威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激励问题研究200645.杨磊中国工业化与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学位论文]博士200446.徐宁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347.龚林海我国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研究200248.刘帅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科技人才思想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449.TWSchulZHumanCapitalInvestment199050.NorrieGillilandTrainYourPeopleandWhacktheCompetition199851.GaryKalongterSecretsofAdultTraining200152.JohnMlvancevichHumanResourceManagement200253.RandyLDesimone.JonMWerner.DavidMHarrisHumanResourceDevelopment200354.LawrenceSKleimanHumanResourceManagement199755.0EPorterIndustry--UniversityInteraccion--TneWaytoGenerateAustralianExpertise198356.ETKelanchi.GMNorderbeeEngineeringEducation:AttheCrossroadswithoutaCompass?199657.JRThompsonEngineeringtoManager-theChallengingTransition1987(01)58.IHShiorbHumanities,EngineeringandEducation198259.国务院国家中K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60.查看详情6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王倩.WANGQian关于辽宁制造业科技人才战略的思考-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辽宁制造业只有掌握了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才有可能在国内外制造业竞争中发展起来,而核心技术的最终决定因素在于制造业的科技人才.制造业科技人才成为制约和衡量辽宁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成为辽宁制造业与国际先进制造业竞争的决胜点.本文从思想战略、机制战略和管理战略三个方面论述了辽宁制造业科技人才战略.2.期刊论文李文辉.王倩.LIWen-hui.WANGQian辽宁制造业科技人才现状分析与对策-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6)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辽宁的振兴在于制造业的振兴,制造业的振兴在于制造业科技人才的储备.当前,辽宁制造业科技人才队伍不容乐观,某种程度上处于极度缺乏状态,成为困扰辽宁制造业发展和崛起的瓶颈,是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为此,需加强技工队伍的职业教育;壮大制造业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立有效的激励、合作交流机制;打造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3.学位论文袁国超东莞市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调查研究2009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把发展科学技术看成是促进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中国人民谋求根本、长远利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世界制造业逐渐向我国转移,我国的制造业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因此,大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br 东莞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过去二十多年,东莞市的制造业企业主要依靠地缘优势,以外源型经济带动经济增长,凭借土地和劳动力获得资本积累和竞争优势,涌现出一批省市民营科技企业。但随着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开发限度趋紧等制约,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br 本文以东莞市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技术创新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本研究的测度框架。测度框架包括技术创新的投入要素、产出要素和非阶段因素,指标包括统计指标和经验指标。根据测度框架的具体内容,设计出了系统的、科学的和可操作的正式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提纲。选取东城区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了问卷发放和实地访谈,经过对问卷的编码、录入和整理之后,笔者利用SPSS13.0、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各项统计指标和经验指标的结果,并将各项统计指标的结果与我国其他地区作了比较分析。br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东莞市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费和人员投入强度均逐年上升,企业逐渐成为R&D投入的主体。但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为大型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有:企业内部资金不足、技术创新成本太高、风险大、缺乏科技人才、政府投入不够及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因此,笔者建议企业自身要拓宽融资渠道、重用和引入科技人才、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同时,政府要大力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才能有效地提高东莞市制造业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4.期刊论文李健旋长三角与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特色比较-现代管理科学2006,(11)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业产业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加速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高于珠三角,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长三角发展势头明显好于珠三角,其主要原因是长三角拥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现在,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推进中国制造尽快转变为中国创造,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贡献.5.学位论文汪先永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研究2006调整产业结构,使之更加合理、更加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北京作为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其产业结构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三、二、一”结构得到有效提升和优化。但由于历史等原因,目前北京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制造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北京的科技人才智力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强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为建立与北京城市性质和功能相适应、能够充分发挥北京比较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竞争性以及开放性的产业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方法和思路上创新。首先根据投入产出表,发现在1997-2002年,北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原料型产业的优势逐渐丧失,以电子通信设备、化学工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正成为优势型产业。服务业中,传统产业如饮食业、旅客运输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等消费型服务业退居劣势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业、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广告业、房地产开发业、商务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等。资本、知识和技术是北京产业比较优势的支撑,产业关联也是北京产业优势的形成条件。然后,根据科学发展观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国际化原则、创新原则以及产业关联原则,本文确定北京可以重点发展的制造业包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与办公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以及都市型工业如家具制造业、服装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以及文体用品业等。服务业要发挥北京的科研中心和经济管理中心的优势,重点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综合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信息产业等。不鼓励发展的制造业包括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造纸业、石油加工与炼焦业、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等。然而,现代城市产业体系的竞争优势源于紧密的产业关联、集聚的产业空间分布、较长的产业链条等。在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能仅以产业论产业,而应该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根据1997年和2002年北京投入产出表,本文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北京目前存在的基于技术经济联系的产业链。基于产业调整方向和产业链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以机械设备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医药卫生产业链、汽车产业链、科研文化产业链五条主导产业链为主线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本文认为,北京在建设国际城市的过程中,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是基础。北京应围绕主导产业链,将自身功能定位在产业链的两头,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链功能,追求一种“哑铃”型的产业功能布局。首先,针对主要产业链的主导产业,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着力建设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积极吸引相关产业内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和国内知名公司的总部和行业内的研究开发机构、市场研究机构等落户北京,引导响应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其次,从各产业链内部产业联系来看,有一些产业在各个产业链中都扮演着关键性的投入来源的角色,这些产业是培育北京产业链至关重要的产业,必须优先发展,
本文标题:制造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48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