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让教育更明亮读后感一、读后感的写作要点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读完多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多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多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让教育更明亮读后感”,欢迎学习下载,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让教育更明亮读后感1之所以选择《让教育更明亮》这本书,一是源于温暖的题目;二是源于作者常生龙老师。此时此刻,扉页上的几行字映入眼帘:好的教育能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始终以健康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这样的教育,才能让每个在其周边的人感受到教育该有的温度和亮度。好走心的话,暖暖的,柔柔的,甜甜的。特别是打开目录,再一次读到“教育的目的”一辑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是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前几天,一个因与孩子交流不畅的母亲给我发信息求助,我能体会到另一端母亲的焦急与无奈,乃至崩溃,但我又深知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母亲说,女儿12岁了,正读七年级,一个简单甚至幼稚至极的人,特别爱打抱不平,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估计分班时就对班主任有点成见,入班后又不时与老师对着干,所以上学期老师好像打了她一下。因为母亲也是教师,所以站在教师的立场与孩子沟通,说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我想,家长就是家长,应该与孩子共情,让孩子发泄一下,最后再巧妙化解师生恩怨。虽然,当时也偃旗息鼓,但孩子心里的疙瘩并未解开,所以敏感而脆弱的心总是在受伤。老师说,孩子的原因主要源于家庭,父爱的缺失,或者父母非融洽的婚姻关系造就了一个敏感多疑的孩子,她总是用另类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思维有点偏激,对于学习管理不能做到遵规守纪。孩子说,她不想待在学校,哭了很多天了,想不开,光想回家。总感觉班主任有些不讲道理,处理学生问题不妥,还经常出言不逊,不能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对看课外书的学生不仅当着全班的面念检讨,还把书一页一页撕掉……自己是个情绪写在脸上的人,时间长了便有人说我脾气大,阴晴不定,不好相处,所以没有几个朋友。因为朋友打抱不平,我就成了老师口中的那个搅了一锅粥的“老鼠屎”了。由于提了一次意见,竟成了老师眼中“事多”的坏学生,加上争辩了几句,竟然遭打,我简直受够了。倾听,反思,心情特沉重,只想说作为教师,亦或父母,给孩子无限可能。想起叶澜也曾说过——教天地之事,育生命自觉。教是内容,育是目的。教育就是要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身在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善意,能抬起头来说话,能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感受到他比自己想象得更优秀,有能力做最好的自己。作为教师,我们做好我们能做的事情,不戴有色眼镜审视每一个学生,生亦如此。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出生环境、天性禀斌、兴趣等都不相同,但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都是在不断生长的。不把个性当“缺点”,眼中有差异,心中无优劣。如果我们总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去要求孩子,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让教育更明亮读后感21月30日,在研之乐读书会上收到了区里老师赠与的《让教育更明亮》一书。刚拿到这本书,一股书香味便扑面而来。书如其名,封面上,一桌,一椅,一花,一书,加上浅粉的底色,心底也不觉温暖起来,迫不及待的想打开它,阅读它,再一次与作者常生龙先生邂逅最美的景致。《让教育更明亮》一书收录了作者文章,全书分为“教育的目的”、“育人的规则”、“家庭的责任”、和“资源的整合”四辑,在最后,作者常生龙先生并对此书的出版来由做了后记。谆谆园丁意,拳拳育人心,本书想要表达的是对教育本源方面的思考,书中的文字,是常生龙先生多年的教育思想所结晶。此书不仅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启示作用,也为家长们提供了关于教育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关乎教师,关乎家长,关乎孩子的未来。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应明确教育的目的,掌握育人的规律,承担家庭的责任,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的资源,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设厚实的文化沃土,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初为人师,本书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作用匪浅。在第一辑中,常生龙先生引用了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的名言: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而这条自我发展之路的铺就需要良好习惯的支撑,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为生活而学的勇气。如此这般方能成为合格的公民,才能走向自我发展之路,感受生命的气息。在育人这条路上,好习惯的培养首当其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他良好的习惯。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绝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这几年,我一步步看着我丈夫从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文盲”级别跳跃到了街道里的演讲主力,公文写作高手。人们只看到他在舞台上的光鲜,为他的文字倾倒,而我却在他身边被他的坚持不懈的毅力所折服。前年换到新单位,他的工作需要与文字语言打交道,他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开始制定了长期计划。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大声朗读半个小时;上班途中,听新闻广播半小时;每天坚持阅读1小时并进行摘录;半年后坚持每日写小短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痛苦到痴迷,从迷惑到通透,读书写作已变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读不写,便浑身不舒服。这种习惯的养成给他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收获了许多荣誉和别样幸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习惯是一个人反复做一件事情之后所习得的结果。我们反复做一件事情,直到它不再引起意识的注意,这时候我们就养成了一种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书中,常生龙先生对需要重点培养的行为习惯做了罗列: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孝敬父母,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认真写字,勤于阅读,为家长和教师的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培养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更需要锻炼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启发创造性思想。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水的浮力定理,激动地从浴缸里跳出来。但是,现在在教室里传授浮力定律时,学生却丝毫没有兴奋感。我们现在轻而易举得到的知识是在在前人的无数次尝试、在前人的无数条弯路中所炼成的。填鸭式的传授,灌输式的硬塞,只会打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限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所需要的是学取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创造发明知识,在废寝忘食、冥思苦想中找到新学问,体验到柳暗花明的快乐。初为人母,我在第二辑中学到了精炼独到的育娃术。常生龙先生从心理学角度说明了各个年龄段孩子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规律,提醒不懂规律盲目施教的家长和老师尊重生命成长的节奏和学习的规律,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西红柿就是西红柿,苹果就是苹果,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不同的可能性,我们的任务是顺应规律,助其成长。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段,都有具体的阶段性特征,要养育好一个孩子,必须要把握生命的`节奏,做好三要素。第一,要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比如0—7岁的孩子是学习欲望、生长欲望最为高涨的阶段,所有的印象都会不加过滤的深深进入孩子的内心,因此,在此阶段,为孩子创设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就极为重要。第二,要理解“温暖”对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性。温暖维系生命,是孩子健康成长发育的最基本条件。第三,要意识到每天、每周、每月和每年的生活节奏所赐予孩子的礼物。在每一个时间段里,都要有相应的内容安排,让其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让教育更明亮读后感3今年暑期我看的书是“大教育”书系之一《让教育更明亮》,此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适合不同的读者,既针对中小学老师,阐述现代教育理念,解决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又针对父母的家庭教育,用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手段,使父母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且有效的环节。在《家庭的责任》一辑中,作者提出了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自觉负责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每一位家长老师都应该特别重视的工作。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不自觉”的一类人,即在有人监督的时候会约束自己,一旦没有人监督了,就由着自己的性子和喜好去行事。那么从哪些途径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呢?在所有需要自我管理的方面,态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小学生从中高段开始就应该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们会碰到有些孩子遇到感兴趣的老师,上课就会专注,学的扎实,而碰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老师,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成绩也一塌糊涂,对于孩子自身来说是存在态度问题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既不是为了老师,也不是为了家长,而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所以学会对自己负责,端正态度尤为重要。此外坚持是自我管理的关键,认准一件事就要坚持不懈地做好,不可半途而废,世界上最难的就是坚持,大多数的成功都源自长期不懈的努力。学会自我管理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当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为,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本文标题:让教育更明亮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54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