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8篇】【导读】这篇文档“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篇】教学目标:⒈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⒉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练习[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出示教材第75页起跑线图。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问二:半径为3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由学生讨论解决问一、问二。(点评:问一旨在引起学生时跑道的形状和跑道的长短认真观察和比较。问二旨在回顾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问一、问二既引入新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二、讲解实例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米)。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米)。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米)。解:⑴圆的周长C=2πγ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π米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⑶(31.7+1.2)π—31.7π=31.7π+1.2π—31.7π=1.2π≈3.770米(点评: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三、练一练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四、实践活动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五、思考题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二篇】教学目标1.在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能动手操作找出“倍”的数量关系。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难点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准备课件、主题图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一、情景创设谈话引入,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好不好?(板书课题,播放课件)二、问题探究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学生说完,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猴子,鸭子,松鼠,小鸡的图像,然后出示只数:3、6、2、8)师:如果老师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围棋子,也象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课桌上,能摆好吗?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根据我们摆的情况,你能发现什么吗?大家说的都很好,小鸭的只数是6,(板书6)小猴的只数是3(板书3),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边说边板书)生:6是3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来算,6÷3=2(板“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2后面就不用写“倍”字了。师:如果又来了3只小鸭,(加3个磁扣,请小朋友也加3个围棋子),谁知道现在谁是谁的几倍?为什么?学生尝试练习,进行讨论,再集体汇报,教师讲解:现在小鸭是9只,小猴是3只,(板书9),9里面有几个3呢?9里面有3个3,我们就说9是3的3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师:如果要同学们像这样也列个除法算式来求9是3的几倍,谁会?(把6÷3=2改成9÷3=3)三、体验感悟1.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倍数知识想一想,根据这四种小动物的只数,除了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还能找到其它的倍数问题吗?2.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纸上做好记录。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填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做小老师。讲解小鸭数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小鸡数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四、实践应用1.课件演示:其实今天来参加这个快乐的聚会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呢,看看还来了谁吧!书上P47练习题。(小猫,小老鼠)2.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算式写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吗?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3.还有很多的小动物呢!(出示蝴蝶,蜻蜓)4.出示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的图)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碰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吗?打开书P47,小组讨论一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书上的空填好。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数问题吗?五、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六、布置作业口算题卡做两页板书设计快乐的动物倍的意义小鸭是小猴的2倍,6÷3=2小鸡是松鼠的4倍,8÷2=4教后随记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三篇】一、教材说明:《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二、教材分析: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三、学生特点: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五、教学理念: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六、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七、教学过程:(一)认识物体占空间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为什么?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师: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后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师: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生齐声读体积概念。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同学交流。3、师: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这两个土豆(师手举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小组商量。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办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各组汇报实践结果。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三)认识容积的意义。1、师: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板书:容器)你还见过什么容器?2、师:(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问: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如果我往里装水的话,谁会装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四)揭题看书。(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六)练习。1、书中试一试。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3、书中练一练1、2、3。(七)总结。八、教学反思:(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学习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79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