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实用5篇)
好文档,供参考1/10《曹刿论战》阅读答案(实用5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曹刿论战》阅读答案(实用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好文档,供参考2/10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伐薪烧炭南山中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遂逐齐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B(A中“伐”前者为“攻打”,后者为“砍伐”;B中“属”,二者均为“类”之意;C中“师”,前者为“军队”,后者为“老师”;D中“故”,前者为“原因”,后者为“旧的”。)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以塞忠谏之路也B.战则请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公与之乘何陋之有D.吾视其辙乱其真不知马也B(A中“C”前者为“凭”,后者为“以致”;B中“则”,二者均为“就”之意;C中“之”,前者为代词,指“曹刿”,后者为句式倒装的标志;D中“其”,前者为“他们的”,后者为表强调的语气词。)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好文档,供参考3/10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D(不是一概不提,而是略写)16、把第I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曹刿论战》阅读答案2读下面甲己两个语殷,完成11-14题.(10丹)好文档,供参考4/10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哉。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④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注释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②斥堠(ho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③犒(kao):犒赏。④殆:通怠,懈怠。1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I)望其旗靡()(2)用人不尽其所欲()好文档,供参考5/101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诃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1A.公与之乘凡战之道B.故虽并天下公问其故C.既克既胜养其心D.登轼而望之而士不厌兵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译文:14.乙文中哪一句与甲文的夫战,勇气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战略思想?(2分)答:参考答案:11、(1)倒下(1分)好文档,供参考6/10(2)想要(1分)12.C(2分)13.(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面鼓士气就枯竭了(2分)。(2)这就是黄帝打了七十场仗而士兵仍不懈患的原因(2分)。14.既战养其气(2分)《曹刿论战》阅读答案3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好文档,供参考7/10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可/以一战B.登轼/而望之C.公问其/故D.彼竭/我盈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何以(怎么)战B.必以信(实情)C.小大之狱(监狱)D.虽(虽然)不能察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B.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阅读答案:(正确的划分应为“公/问其故”。)(A:“何以”应为“凭什么”;C:“狱”应为“案件”;D:“虽”应为“即使”)好文档,供参考8/10(第三段采取的是补叙的记叙方法。)《曹刿论战》阅读题目419、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语。(1)小惠未徧()(2)公将鼓之()(3)再而衰()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好文档,供参考9/10“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论战》阅读答案5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牺牲:(2)衡:2、翻译下列句子。(1)何以战?译文:(2)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用原句回答)好文档,供参考10/104、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5、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2、(1)(您)凭借什么作战?(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本文标题:《曹刿论战》阅读答案(实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90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