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精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夜雨寄北教案1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2、品读诗歌的节奏作文吧美、韵律美、回环美;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教学重点: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二、朗读诗歌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齐答)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四、品析诗歌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明确: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2、具体品析两个“期”(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并发言。)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参考资料,少熬夜!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2)指导朗读这句诗。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②请学生点评;③再指名朗读;④老师范读;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⑥全班齐读。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1)标题中的“夜雨”(学生发言)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指名回答。)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生思考发言。)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夜雨寄北》写于848年。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⑤指导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指名朗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参考资料,少熬夜!(3)“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夜雨”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还是眼前的景吗?(不是,是想象中的。)②这句诗其实是和上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构成一幅画面,谁能理解这两句的意思?(自由发言)示例: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可举例:过几天是端午节了,我们现在还在学校上课,可能就会想到端午放假时要回老家看看亲友。此时你是想念他们的。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回到亲友身边,并告诉他们:“前几天,我在学校想你的。”)③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先说“现在”,再说“未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提到了“现在”;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先说“巴山”,再说“家乡”,等回到家乡时,又提起了“巴山”。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就叫“回环”。时空上的回环。④指导朗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由朗读;自愿试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五、拓展阅读试比较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学生自由朗读《月夜》并思考问题。指名发言。明确:①相同之处:都有借写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情感;都运用了回环的表现手法。②不同之处:杜甫的《月夜》仅仅是空间上的回环,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回环。六、齐读《夜雨寄北》,小结课堂内容。七、板书设计李商隐君问归期(我答)未有期巴山夜雨(实景)惆怅、思念相逢的喜悦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2教学目标:参考资料,少熬夜!知识目标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能力目标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准备: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二、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三、朗读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③却话:重头谈起。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参考资料,少熬夜!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七、布置作业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没背会的同学下来将诗背熟!下节课交作业。八、课后小结夜雨寄北教案3课题:《夜雨寄北》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二、整体感知1、释题。“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2、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参考资料,少熬夜!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3、写作背景。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三、感受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2、“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3、“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品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品评: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四、合作探究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明确: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参考资料,少熬夜!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五、当堂测验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_____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2分)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
本文标题: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90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