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4篇)
写作好帮手1/21《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4篇)【导读】这篇文档“《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三一刀客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写作好帮手2/21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二、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欣赏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刘半农先生于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在“五四”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伊”字则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1918年,刘半农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首次发表了《她字的研究》一文,在此文中他最先“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谁知,一个“她”字在文化界竟引起强烈反响。1920年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将《“她”字问题》写好之后,寄给当时发表过几篇论辩文章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栏。此文写成于1920年6月6日,发表于1920年8月9日;发表之后,又收入《半农杂文》集中,获得了广泛认同。渐渐,“她”字便作写作好帮手3/21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出现在文章书籍中,并最终为人们认可并广泛使用;就连刘半农只在文章中提及而未来得及深入解说的“它”字,现在也成为人称之外的其它物名的确定代词而广泛运用。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过后,女性的第三人称便渐渐为“她”字替代,表示物的称呼也有了“它”字。这两个字,沿用至今,这个成绩,是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的刘半农先生创获的。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学习新文化运动,我们将从新背景、新人物、新内容、新形式、新发展和新意义这几个方面来讨论。一、新背景:“新”思潮——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新”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二、新人物:陈独秀——1880-1942曾留学日本,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科学。李大钊——1889-1927曾留学日本,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鲁迅——1881-1936曾留学日本,代表作《狂人日记》。胡适——1891-1962曾留学美国,首倡三一刀客写作。三、新内容:材料一“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写作好帮手4/2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材料二:“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材料三: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鲁迅《狂人日记》(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材料四: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写作好帮手5/21秀《文学革命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新形式:用三一刀客代替文言文材料:胡适积极倡导三一刀客运动,但有些喜爱文言文的人有抵触情绪。有人开玩笑说:“三一刀客语言不精炼,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笑着说:“不一定吧,有位朋友给我打电报,邀请我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意从政,决定不去,就用三一刀客复电拒绝了他。”请同学们试着用文言文和三一刀客各拟一份电报。胡适先生的电文如下:干不了,谢谢!五、新发展: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写作好帮手6/21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六、新意义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七、小结板书:新背景:“新”思潮新文化运动“新”经济新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新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新形式:用三一刀客代替文言文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意义:思想大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业:长江全能学案P22--23页《新文化运动》教案2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写作好帮手7/21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写作好帮手8/21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设计意图渲染气氛,提前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新课讲授做铺垫。(一)导入新课:写作好帮手9/21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探索救国的脚步,然后播放幻灯片,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展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激昂的旋律、熟悉的图片、激情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渲染气氛,引出本课的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二)新课讲授:教师:有人这样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是这样的吗?我们通过第一个篇章“新旧碰撞风云起”来找到答案一、“新旧碰撞风云起”——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第一段,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新变化。学生:……教师:这些新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就能实现富强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从中概括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的政治思想逆流。学生:……教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作为共和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也大搞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这种倒行逆施,资产阶级会答应吗,他们又会如何的选择呢,于是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一场风云席卷而来,新文化运动应运写作好帮手10/21而生。教师:我们先走进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来明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72页第二段明确大屏幕上的表格教师:介绍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感悟他们如此年轻却已经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担当。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让学生在比较中,更直观、生动地了解辛亥革命后的新旧思想的碰撞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介绍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斗士来明确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基地和青年敢于担当的精神。二、破旧与立新树国魂——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作用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73页,从宏观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后,展示幻灯片“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1、国家的角度:共和之殇教师:共和政体名存实亡,主要是什么思想未清除?那新文化运动人士又是如何回答的呢?材料一“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写作好帮手11/21权(即民主)并重。”——《敬告青年》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着(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三一刀客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写作好帮手12/21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本文标题:《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911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