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1-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讨论稿)序言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引领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愈来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高层次人才作为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已成为全球争夺的焦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人才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全国各地竞相加大吸引培养人才的工作力度,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凭借区位、经济等优势,采取更具竞争力的措施,广揽全国、全球人才。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加快人才发展是我市赢得主动权的必然战略选择。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来,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人才载体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逐步完善,人才资本效应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机制、新格局基本形成。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人才发展水平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难以满足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载体、平台建设滞后,人才聚集效应不明显,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产业人才短缺,人才发展-2-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今后五年及更长一个时期,是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实现经济文化强市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确立更具前瞻性的人才工作方针,实施更加开放的全球化人才战略,制定更具吸引力更具推动力的人才政策,采取更加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人才工作措施,全面提升我市人才实力和竞争力。一、“十一五”人才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做出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民营推动、开放带动、服务业拉动”的发展战略和“南融北接、东引西联”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始终把人才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创新机制,完善政策,营造环境,促进了全市人才队伍、人才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基本情况1.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09年12月,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70701人,比2005年增长218092人,年均递-3-增7.9%。其中,党政人才16175人,事业单位人才100420人,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人才13359人,民营企业人才81435人,农村实用型人才369178人,技能人才110692人,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79442人。2.高层次人才明显增加。在全市各类人才中,从学历层次看,硕士研究生1514人,比2005年增加582人;博士研究生85人,比2005年增加82人。从职称层次看,高级职称人员19195人,比2005年增加8971人。四年来,依托引智示范基地和海外留学生工作站,引进外国专家、学者67人,实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历史性突破。3.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队伍的创新创造能力、技术攻关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2006年以来,全市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2项,省级技术发明奖3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22项,比“十五”期间增加122项。通过优势产业的聚集功能,在纺织、服装、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聚集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科研人才群体和创新创造团队,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二)主要成效与经验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十-4-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从德州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围绕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体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人才发展上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关于印发〈德州市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选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德发[2008]20号)、《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德发[2008]30号)、《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德发[2008]31号)、《关于印发〈德州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优秀人才奖暂行办法〉的通知》(德办发[2008]21号)、《关于印发〈德州市“首席专家”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德办发[2008]2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的意见》(德办发[2009]32号),以及《关于印发〈德州市首席技师选拨管理办法〉的通知》(德政办发[2005]14号)、《印发〈关于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来我市创业服务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德政办发[2006]26号)。这些政策措施,构筑起我市完善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为加快全市人才工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创新工作机制,柔性人才引进取得实质性进展。受地域经济发展落后,生活环境、科研环境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市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特别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困难,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瓶颈。针-5-对这一现实,全市上下联动,从各自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以“柔性引智”为主要内容的招才引智战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方法灵活,形式多种,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开展区域合作,引导市内企业与外地建立人才、技术对接关系,对域外高层次人才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能进能出、市场运作”的流动机制,不但克服了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也大大降低了用人成本。5年来,全市共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26600人次,超过了“九五”、“十五”期间总和。3.人才载体与创业平台建设,为全市人才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建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处,院士工作站3处,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4个,国内人才工作站5个。我市留学生创业园实现了与省共建,成为全省第五家省市共建创业园。全市先后建立了52家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设立国家级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1家,省级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3家。2008年以来,围绕人才载体与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实施了“6511”人才引进工程、“双百对接”合作计划和“888”人才聚集工程。目前,市内已有136家企事业单位与国内182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技术、人才对接,对接项目、课题262项。“888”人才聚集工程已落实工作基地8处,集中融汇合作项目22项。经过5年来不断努力,我市人才载体与创业平台建设已由劣势逐步-6-转化为优势,为全市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高层次人才仍然偏少。全市按总人口计算,硕士生占2.7‱,而博士生仅占0.15‱,远远低于全省水平。从全省情况看,泰山学者210人,我市1人;“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81人,我市1人;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722人,我市8人;省首席技师480人,我市22人;省乡村之星100人,我市4人,均明显偏少。到目前为止,全市仍没有博士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依然空白。2.人才分布不够科学合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过于集中,人数达到116595人,占全市人才总数的40.1%。仅教育、卫生系统的各类人才就有67245人。在企业及经济第一线的人才仅有94794人,并且主要分布在市、县城区,乡镇基层人才十分匮乏。3.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从全市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难以实现就业,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得不到所需人才,形成了供需脱节的怪圈,已成为我市人才供需结构化矛盾的焦点。产生-7-此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在高校毕业生一方,受工作条件、工作报酬、个人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在用人单位一方,受到用人观念、执行劳动法规、完善用人制度等因素影响。在今后一个时期,人才供需矛盾必将是阻碍我市人才发展的根本症结之一。二、“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人才工作全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以能力、素质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突出重点、力求实效,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建设,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和激励等环节,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为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二)战略目标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增强对外招才引智的吸引力、对内留住人才的凝聚力、人才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人才施展才华的内动力和人才总量规模的整体实力,壮大队-8-伍、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提升效能,努力建设一支充分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主要目标是:—人才总量进一步增加。到“十二五”末,全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年均增长6%左右,每万人口中人才总量达到60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较快增长,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达到43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年均增长5%,达到8.5万人。—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能够适应德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高层次人才数增加到2万人,高级技能人才增加到3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达到300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才45岁以下的达到三分之一,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达到200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人才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人才比例达到10︰44︰46。人才职称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比例达到1︰6︰10。—人才效能进一步提升。逐步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人才工作体制与管理机制,创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发人才干大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为加快我市经-9-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总体部署一是实行人才资本优先积累,完善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人才投入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人才类型、专业、产业、区域、城乡等结构,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相协调。四是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高端人才引领发展,优先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重点开发我市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紧缺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推进人才国际化,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并举,大力引进海内外领军人物,优先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水平。六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优化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七是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支持产学研共建一批高位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一批重点平台。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10-推进人才发展要分步实施,统筹兼顾。2013年前,要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所突破,人才总量有较大提高。到2015年,要全面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人才素质明显提升,确保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四)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1.优先培养引进高层次创
本文标题: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9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