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研人员的素质一线教师对教研员有着很高的心理期待,普遍希望教研员能够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但是,现实中存在种种制约教研员作用发挥的因素。经葛维春等人开展的国家十五教育科研课题《教研室在校本教研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一、素质因素课程改革对教研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校本教研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广大教师对教研员有着很高的心理期待。因此,教研员作为专业引领人员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必须具有相当高素质水平才能胜任工作;教研员队伍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才可能完成工作任务。其次,即便是现有的人员不多的教研员队伍,也是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功底扎实、理论素养高、实际工作能力出众、深受一线教师爱戴的教研员;但也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教研员不具备教研工作的基本素质。或者身体不好,或者水平不行,或者工作消极,根本不能胜任劳动强度高、专业性强、需要奉献精神的教研工作。单就能够工作又愿意工作的那部分教研员来说,也还存在着不利于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诸多缺陷。中老年教研员,大多数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学骨干,有的还是当年的名师,但是他们往往偏重于实践研究,缺乏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积累,理论素养不高,对教学实践缺少理性的思考和提炼,在教研工作中很难做到高屋建瓴。青年教研员,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擅长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但是他们教学的时间很短,或者根本就没有教学的经历,缺少实践经验,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缺乏基本的诊断能力和指导能力,往往只会套用一些理论教条,指导教学多是纸上谈兵,一线教师很不服气;既使有工作的热情,工作效果也很不理想。另外,课程改革以后,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汹涌而来,教研员原有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乃至工作习惯,均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在新课程面前,与一线教师相比,有些教研员己毫无优势可言。课程是新的,教材是生的,新课程没教过,校本教研从没搞过,凭什么去“指导”,去“引领”?除了抓紧学习快速跟进,我们别无选择。二、体制因素在本地,教研室是教育局的二级机构,教研室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己经形成了一整套稳固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教研员身处其中,当然摆脱不了这种旧机制的烙印。比如工作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组织、指挥、管理、评价,教研员虽不属于行政,却往往被称为“领导”。工作的常规方式就是“发文件、下通知、开会议、作报告、听汇报”,一级一级地传达,一级一级地落实,一级一级地汇报,工作的常态就是坐办公室。不是行政部门,却使用着行政部门的工作方法;教研员不是行政人员,却有类似于行政人员的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五十多年来已习以为常。这种习惯和作风形成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毫无疑问,它己经远远落后于新时代的潮流;这种带有某种官僚作风的工作习惯,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新课改和新教研的新模式。校本教研讲究的是以校为本,以生为本,是基于学校(教学),为了学校(教学),通过学校(教学)的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形式,与那种我们习以为常的“自上而下”的工作思路格格不入。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而不再是专业人士教研员;教师不再是被动支派的对象,而是需要教研员服务的对象、倾听的对象、研究的对象、交流的对象,学习的对象;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也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教研员是校本教研的推动者、参与者、引领者,是校本教研“平等中的首席”。毫无疑问,这些转变,都必须建立在现有教研工作机制的转变上,教研员不可能独立于体制之外开展工作。比如,现行的出勤制度,就不大适合教研员的工作性质。教研员理想的工作状态应该是在任务目标管理下的充分自主与自由。正如袁隆平的工作场所在田间地头,在实验室,而不是在“办公室”;教研员的工作场所,大部分时间应该在学校,在课堂,在自己自主的空间里;脱离了活生生的课堂,教研必然成为空中楼阁。没有独立自主的空间,教研员怎能潜心研究?对专业教研员的管理,应该参照对专业作家的管理,除集体活动统一要求外,其他的大部分时间,应由教研员自主支配,教研室只需对其提出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即实行目标管理即可。又比如,现行的教研员工作评价机制,也不利于调动教研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何评价教研员的工作?怎样的教研员才是好的教研员?教研员的评优晋级有无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如何规定教研工作质与量的底线?在专业研究、组织活动、指导教学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对工作成效、研究成果、论文、报告如何量化?如何奖励?对工作消极、玩忽职守的教研员如何处置等等。大多没有明确的、具体的、严格的制度、规范和规则,既便有,也大多是一纸空文。不少教研室还是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差别不大。甚至埋头工作的,还不如搞关系的。这势必挫伤教研员工作的积极性。还比如,忽视对教研员的培养,对教研员学习成长漠不关心,这在客观上削弱了教研员在专业方面应有的优势。实事求是地说,不少教研员知识逐渐老化,能力迅速退化,专业水平已经地落后于一线优秀教师。如此状况,教研员的优势何在?在校本教研中又如何能发挥出专业引领的作用呢?三、社会环境因素现在正处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新思潮、新观念汹涌而来,各种腐朽思想也沉渣泛起,浮躁、功利、享乐思想流毒甚广,教育也早己不是一块净土。在一些地方,钻研业务,埋头工作、无私奉献已变得不合时宜,甚至早己失去了市场。在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下,教研员的思想必然会受到一些消极影响。有些教研员也就耐不住寂寞,受不了清贫,也就不安心教研工作,更不用说全力以赴,无私奉献了。但是教学研究的职业特点恰恰要求教研员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教研员必须有这种定力,才能踏上职业的正途,登上学术的高峰。因此,我认为教研员要提高职业伦理修养,就必须经得住诱惑,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侵蚀。有关部门也应该把科研兴教,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到实处,关注教研员的生存状态,给教研工作提供必须的恤质保障和政策支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研,重视教研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保证教研人员潜心研究,踏实工作,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服务教学、创新知识的作用与潜能。我们树立了为教师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引导教师发现新课改当中的新问题,帮助教师分析、解决乃至预见学生的问题,并以问题为核心来开展教研,要求教师的论文要有自己的问题,自己的例子。”“我们要求教研一定要立足常态课的教学。”李东宁说,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常态课。“在如何践行新课改的问题上,我们不但要做大的活动,更要做小的、常态课的研究,提高常态课的水平。”“我们关注全体教师,而非仅仅是精英教师。”李东宁说,农村教师最需关注,他们在教研指导上也尽可能对农村教师倾斜。“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软件。”语文教研员刘和程说,“我们首先要‘煽风点火’,与老师谈教研的重要性,然后‘牵线搭桥’,为教师创造锻炼成长的条件,比如参加各种比赛,或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等等。”刘和程自掏5000多元做了一个专业的语文网站“文禾语文网”,会员现在已经有6000多名。“这个网站为师生构建了绿色的学习平台。我们经济滞后,教育不滞后。在这个网站上,我们本地的教师还和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名师进行对话。”“一位优秀的教研员意味着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我们力求做‘思考的实践者,实践的思考者’,以点带面,辐射一片。我们坚持送教上门,请名师为一线教师上示范课。‘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教研员一年听100节课以上。”英语教研员陈俊说,“安庆教研这几年突飞猛进,发挥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这得益于好的教育氛围和领导重视。”“打铁先须自身硬。”安庆市教研室书记操璋说,教研室注重教研员个人的专业发展,号召教研员多读大家之书,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他们还注重和教师的交流,为教师答疑解惑。“教研室成为教师最喜欢的地方,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教师经常来这里向教研员请教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下班有时候还在交流。”教研员练好学习功、研究功、下水功和引领功。第一,学习功,教研员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例如,对教学案例,每天可抽半个小时进行自我学习和研修,便可积沙成塔。我们教研员也要做到博学多闻。只有多读书,多实践,才能实现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更新。第二,研究功。不要贪大求全,不要热衷于各种体系的研究,要脚踏实地,扎根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要进行个案研究,叙事研究;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通过研究学习来研究教学;要多研究农村,研究农村的办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下水功。要下水搞课题,从教师的实际需要来搞课题,使研究成果成为教师的精神食粮,受他们的欢迎和赞赏,让他们乐于实施。这是教研员的基本特征。要勇于上新课程的下水课。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员只有参与实践,才会有更直观的感受,教研也才会落到实处。第四,引领功。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要让教师感到你是他的朋友。教研员与教师是共同体,与教师一起分享成功,共同成长。要淡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即在品行与学识上做老师的老师,而在教研业务上则要与他们做朋友。第二方面,要做一个很好的教“练”员。指导要到位,但不能越位。到学校去,听、备、说、评等教研活动,要与教师一起共同研讨。从这一点来说,教研员又是教师成长的“打磨石”。要与教师一起上课、评课、诊断,及再设计、再上课、再评、再诊断……经过几次打磨,让教师一次比一次成熟。教“练”员还要善于打开教师的视野,要不定期地到学校去进行专题讲座。第三方面,要做一个很好的“推介员”。把教师的新经验,教室内的闪亮点,由下而上地进行推介,要做教师的“伯乐”。第四方面,要做一个很好的“加工员”。在设计方案时,为教师把关,诊断、提升,进行理论概括。给教师进行引领提升时要做好三点,一是精神和气质的熏陶,二是智慧和思维的启迪,三是思想和理念的提升。勤奋耕耘,必有收获,灿烂的教研之花,必然结成丰满的课改之果。教研员要甘为人梯,教研员的教研为教育教研教改工作进行提升、再提升,生生不息,因而教研员必然能享受欢乐和成功,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让我们教研员与广大教师、学生一同携起手来,共同走向校本课程的研究之路,与校本课程共荣共进,一同展示靓丽的风采。
本文标题:教研人员的素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0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