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敬业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二
敬业——一、什么是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敬,有两层意思,一是尊重,有礼貌地对待;二是谨慎,不怠慢。业,指工作岗位。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敬业的意思就是克尽职守,它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引以为豪;二是深入钻研探讨,力求精益求精。《左传》中说“有事无业,事则不经”;《韩非子·喻老》中认为“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所谓“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宋代朱熹认为,“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敬业,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才干,体现着一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实际上(或者从本质上说)敬业体现着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和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因此,敬业既是社会检验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又是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荀子说:“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敬业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一个人只有敬重自己的事业,才能热爱工作,开拓前进,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漫不经心,必定导致事业的失败。敬业需要专心、细心、诚心。专心,就是专心致志地从事工作。南宋朱熹在谈到何谓“敬业”时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一个人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见异思迁”,不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其结果,常常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不利于己,亦不利于民。细心,就是要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明代学者胡居仁认为,粗心是对事业的不敬,他说:“心粗最害事。心粗者,敬未至也。”诚心,就是要诚心实意地做工作。有位学者曾说过:“敬业需要注意两件事:即已着手之工作必须完成,已接受之事务必诚实为之。”《汉书·张敞传》上记载着张敞敬业的一个故事:张敞做京兆尹(当时京城的最高官吏)将要去职的前几天,叫手下一个小吏去办理案件。这个小吏硬是拖延不办,并且私自回家了。家人劝他不要这样,他答曰:“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意思是说,张敞他只有五天的待头了,还办什么案子呢?张敞知道后,惩处了这个小吏,亲自办了这桩案子,才离职而去。这种“站好最后一班岗”的精神,就是古人倡导的敬业精神。为什么要敬业?一是无数仁人志士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在我国古代,许多仁人志士敬业尽责的故事广为流传。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王猛为相,临终不忘国事”……雷锋在日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要发挥最大的潜能,做出最大的贡献!二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英国作家麦克劳德布雷迪写的一本书,书名叫《敬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精神》。三是广大机关干部的立身之本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敬业的人和不敬业的人特点明显不同:敬业的人做事踏实,心里宁静,不会好高骛远,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在恰当的时候能够委以重任。不敬业的人恰恰相反,做事浮躁,这山望着那山高,办事拖沓,缺乏责任感,也往往缺乏自信,因此难以委以重任。只有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会为社会、为企业作出贡献。也只有敬业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材,希望所在!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只要你能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热情,把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出色、更高效、更精妙,你的敬业精神就必定会为你带来更多的声誉。麦克劳德布雷迪的《敬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精神》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一个人被周围的人称之为“敬业的人”时,也就等于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值得受敬重的人,同时,他也就拥有了一个人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财富——敬业的口碑。凭着这个好“口碑”,他将会拥有更加美好的职业前景。“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这句话对于职场中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警示!敬业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益于单位、有益于领导,但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当我们将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不敬业”成为一种习惯时,其结果可想而知。工作上投机取巧也许只给你的集体带来一点点的经济损失,但是对你个人来说,却是致命的,它可以毁掉你的一生。诚实及敬业的名声是人生的最大财富。马理有著名的“两个至高无上”,就是“把工作看得至高无上;把残联的声誉看的至高无上”。因此,敬业是我们广大机关干部的立身之本!怎样才能做到敬业?首先要端正态度。敬业是一种态度。工作是我们生命中的一段重要历程。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他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又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成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人生”。实际上,即便是平凡的职业,普通的岗位,往往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会。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演讲时曾说过“不要问美国为我们做了什么?而要问,我们为自己的国家做了什么?”是的,引用他的话说:不要问单位为我们做了什么?而要问,我们为自己的单位做了什么?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我们接到领导交办工作的时候,是讨价还价能推就推,还是尽职尽责努力完成不讲任何理由?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等待观望半途而废,还是自我激励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当我们自觉晋级升迁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是牢骚满腹怨天忧人,还是自我反省加倍努力厚积而薄发?有句话说的好:只要你依然是某一机构的一部分,就不要诽谤它,不要伤害它——轻视自己所就职的机构就等于轻视你自己。如果因为看到缺点就大肆抱怨,不顾大局,不讲团结,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抱怨环境、不思改善的习惯,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所以请大家永远记住:“成功的人一定爱岗敬业,失败的人始终在寻找客观理由”。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书名叫《自动自发》(willingness)。它是阿尔伯特·哈伯德商业思想的完美集合,涵盖了勤奋、敬业、忠诚、自信等内容。是一本所有公务员、公司职员的必读书。当中第一个“自”应该是自觉。只有自觉,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创新的思维、不懈的努力、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才会认为这些事情我该做。第二个“自”体现在主动和发自内心。只有主动和发自内心,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付出,才能尽职尽责、无怨无悔,才能超常规跨越式地完成各项任务,才能促进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本书旨在使人明白:敬业是员工提升自我的关键素养;敬业是实现员工与团队双赢的最佳路径;敬业是硬道理!其次是树立精神。敬业是一种精神。任何人都有追求荣誉的天性,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而要把这种意愿变成现实,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在自己平凡岗位上的爱岗敬业。有句话说得好:“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不管你正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把自己眼前的工作当回事。如果认为自己的工作无足轻重,并对它投以“冷淡”的目光,那么,即便你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也不会取得任何真正的成就。一个人如果总是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资而大伤脑筋的话,那他怎么能意识到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呢?他又怎么能看到工资背后可能获得的成长机会呢?他更不会意识到这些做法对自身的未来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有一篇文章,题目叫《致加西亚的信》。正常送信本是一个简单不过的工作,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主人公罗文中尉的忠诚和敬业显示出了他的难能可贵。作者试图通过罗文中尉身上所展现的忠诚信念和敬业精神,来向我们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忠诚与敬业不仅仅有益单位和领导,最大的受益者是员工本人,是整个社会。它是实现单位发展和个人发展双赢的真谛。第三要提升境界。敬业是一种境界。有句哲语: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当我们将敬业当作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时,我们就会在工作上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奉献,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责任,少一些懒惰,多一些上进心;有了这种境界,我们就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并抱着知足、感恩、努力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取得岗位上的竞争优势。历史上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比比皆是,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被视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大智大勇的代表。东汉末,刘备三顾茅庐,从襄樊隆中请出诸葛亮为其军师。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之中蜀国国小人少,实力较弱,诸葛亮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吴蜀联盟,使蜀国得以全力对付魏国。对内,诸葛亮充实国家力量,安定人民生活;注意选拔人才,任人为贤;赏罚分明;虚心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严格要求各级官吏,惩办贪污不法行为,以树立官员廉洁奉公的风气。诸葛亮一生不辞辛苦,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实现了他《后出师表》中所说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四要营造氛围。敬业也需要氛围。敬业氛围的营造,我认为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领导,另一方面来自于个人。来自领导的就是领导要倡导一种好的风气:让干事的人有市场,不吃亏,得实惠;决不会让“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现象在单位出现。来自于个人的就是敬业的人自己能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不被闲言碎语所左右。如何顶住闲言碎语,我不想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想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名70岁的老者带着12岁的孙子,用一头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完后,孙子骑驴回,老者随其后。路人见之,愤起怒来:“这孩子,太不懂事了,怎么可以让老人走着呢?”在责骂声中,老者与孙子换了个位置:老者骑驴,孙子步行。路人见之,多不高兴:“这老者,太不像话了,怎么忍心让孩子走着呢?”老者听到责骂,忙将孩子拉上驴背。路人又见之,捶胸顿足:“这该死的一老一少哟,好狠心啊!你们怎么那么残忍呢?一个小小的驴子,怎么经得住……造孽哟,造孽!”老者和孩子听到责骂,急忙下驴,牵着驴走。路人观之,则捧腹大笑:“这一老一小,皆是呆子,牵头现成的驴子却不知道骑它。”老者和孩子无所适从。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问题,不论是一个平常百姓,还是一个不平常的干部,只要你想干事,干成事,就必须有点胆量,不被闲言碎语所左右。否则,你就会无所适从,无所作为。实践证明闲言碎语是扼杀人敬业精神的一剂毒药。一支乐队,需要全体成员的齐心协力,否则难以呈现出余音绕梁的华章;一枝玫瑰,需要根茎的无私奉献,否则难以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一座桥梁,需要桥墩的支撑,否则难以负载千车万人的穿梭;而一个单位的蓬勃发展,同样需要每一位同志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需要每个同志的爱岗敬业。爱岗敬业不只是在枪林弹雨中的辉煌,不只是在紧急危难时的高扬,它更应该是一种默默的奉献,一种高尚的理念,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回首往事,就会为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终生追求的敬业奉献精神,感到无比自豪,感到无尚荣光二、古代典籍关于敬业的论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言者简介:《周易》:出自《易经》。《易经》在商朝时叫《归藏易》,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连山易》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归藏易》和《连山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写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互补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关于“周”的解释: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
本文标题:敬业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0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