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论文(实用2篇)
精编资料,供您参考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论文(实用2篇)【前言导读】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论文(实用2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呢!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1[摘要]探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现象,阐释中西方文化交际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所致的。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一、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强,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交流迅猛发展,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们交流时冲突时有发生。常表现为:(一)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普通老百姓见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干吗去?”等来问候对方。对中国人来讲,这是普通又随便的问候话,但西方人听了迷惑不解,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吃不吃饭、我干吗去和你有什么关系”。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简单地问候对方。(二)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甚至收入,在中国,这是人们之间表达关心的常见方式。然而,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而西方人则讲究个人空间,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让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由于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时会发生冲突。(三)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要想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但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精编资料,供您参考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这说明中国老百姓的时间观念不够强,使用时间上具有普遍的随意性。在平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较强,人们都对时间做了精心的计划与安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四)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若要宴请宾客,主人通常会提前两周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前三天答复是否邀约,以便宴请的主人准备适量的饭菜。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表示诚挚邀请完,然后就将注意力转到谈话的主题上。而在中国,由于人们喜欢谦虚礼让,即使心里已经接受别人的邀请,还是要表示出推辞一番。在中国人宴请宾客,即使主人摆满一桌美味佳肴,也总习惯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就餐方面的差异,是因为在西方人们不喜欢含蓄表达,讲求尊重个人权益,注重个人空间。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际实际场景中常见的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只有我们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二、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必然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交流差异,甚至是冲突,产生这些差异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有:(一)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进行对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思维定式往往会忽视具体个体事物的差异,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伴有感情色彩,并带有倾向性的固定看法,会直接造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二)价值取向不同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Pearce等人的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处世哲学等无不受到所在群体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自身群体固有的文化的观念,成为该群体人们的处世哲学、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可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以中西方文化为例,在我国文化中,中国人推崇谦虚礼让,追求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不喜欢个人出风头,不爱争强好胜。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根植于他们的头精编资料,供您参考脑中,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与判断,喜欢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三)社会行为规范与处世哲学不同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用自身所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处世哲学来判定对方行为的正确与合理,由于双方的社会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同一社会行为常会产生误解、不愉快甚至更糟的后果。比如在中国,人们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这一行为表示友好、关爱的意思,但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行为。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恰当的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会产生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后果,这些问题都是源于交际双方不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尽量避免交际中产生误解或冲突。参考文献:[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8(6):121-123.[2]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3]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22(4):279-282.[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1):90-92.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2摘要: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进一步印证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其前提是精通双语。关键词:语言;思维;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比较;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应是透过众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挖掘出这些差异的本质,如是,才有益于更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较这一内涵丰富、纷繁复杂的课题。由此,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精编资料,供您参考比较之源,换言之,有关中西文化比较所有问题的研究,都可能归结到两种语言及每一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这一维度上。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决定论”由萨皮尔提出,指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与行为,而且与思维模式互相影响,并由此得出“语言决定论”的结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语言相对论”是萨皮尔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也同时影响认知。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提出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学界对该假说的评价众多,批评之声尤甚。角度不同、研究对象迥异,自然难有定论。不妨以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其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例,来探讨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论解释力。1。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1)文字起源的差异。汉字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其字形可引发意义上的联想。因此,汉语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和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词与词之间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必须遵循由定义到推理的思考过程,这就促进了英语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2)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隶属印欧语系,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中则很少使用关联词,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依靠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由此可见,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亦即逻辑思维;而汉语结构呈现的则更多是关联思维而非分析思维。2。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1)复合句语序的差异。英语注重形合,即侧重形式,注重结构严谨,因此,英语复合句的语序表现为以谓语动词为轴心,运用各种形式的关联词,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谓结构前后,呈现出由中心词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则体现为意合,其复合句的语序多遵循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体现为句子形式和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英、汉复合句语序的不同,反映出的是英语的分析与逻辑思维和汉语的直觉思维之间的差异。(2)叙事顺序的不同。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的习惯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发散型思维;英语叙事和说明事物时习惯精编资料,供您参考于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分析性思维。(3)语态使用的差别。英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同等重要,句子主语的选择也不局限于人称主语;相反,汉语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称作主语,以使用主动语态为主,大量的被动句都习惯以主动形式表达。英语、汉语语言表达在语态使用习惯上的不同,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英语重逻辑、重客观思维,而汉语则重主观思维。(4)语篇展开方式的差异。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开头,直截了当点明段落的主题,接续的各句都围绕该主题展开,属于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而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章的主题绝大多数不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点明,而是从各种角度间接阐述出来,习惯于先分后总,先因后果。英、汉语言语篇展开方式的不同,表明英语思维是线性思维,而汉语思维则是螺旋式思维。3。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基于前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别的比较与分析,不难发现汉语的象形文字和英语的拼音文字从本源上决定了分别以汉语和英语为本族语的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象形文字所可能引发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发散思维、主观思维或直觉思维、螺旋式思维等,都在汉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体现;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带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线性思维等,也都在英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证。由此看出,至少就汉语、英语而言,萨皮尔论述的“语言决定思维模式”不无道理。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二、中西方语言与思维之比较中国哲学方式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因而它重视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题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同一性。1。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C·克拉姆契曾经指出:“语言表达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美国人类学家E·萨皮尔强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即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每一个精编资料,供您参考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中,又通过语言予以表达与传播。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反映出的不仅是各自语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更是其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2。中西文化差异更多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文化差异的各类具象表现,大多可归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这
本文标题: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论文(实用2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00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