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景德镇:中国瓷业的近代印迹——商品瓷与职业化经营的变迁
1 景德镇:中国瓷业的近代印迹——商品瓷与职业化经营的变迁罗苏文 [摘要] 景德镇是由一种商品、一个产业、一座城市三者紧密结合、绵延千年之久的经营实体,中国瓷业的代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符号。景德镇瓷业在中国商品瓷及瓷业职业化经营进程中的崛起,适应了商品瓷市场进入分类多层阶段的需要,推进了中国瓷业职业化经营的进程。缺乏跨文化对话环境,生产方式落伍,致使景德镇成为近代陶瓷工业兴起阶段资格最老的局外人。 [关键词] 景德镇;商品瓷;瓷业经济区景德镇原名昌南镇,据说约在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6 年)因瓷业兴起而享名,并改称景德镇。景德镇在中国瓷业发展史上象征两个界标:一是在中国古代陶瓷生产技术经历三大技术突破、五个里程碑①持续推进基础上的产物,对精细商品瓷装饰工艺的发展有辉煌建树。二是推进中国瓷业职业化进程,成为商品瓷市场进入分类多层阶段的主要标志。已发表的相关论著、图集多侧重陶瓷的艺术文化、生产技术、景德镇瓷器鉴赏等方面,而涉及瓷业史、景德镇城市经济史的研究尚少。②本文尝试在综合上述相关论著、图集丰富信息的基础上,参考近代海外瓷业发展,对中国商品瓷、瓷业职业化发展的特点及相互依存制约关系,景德镇在中国瓷业发展史的角色定位作一概要梳理,提出一种解释。与瓷业产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是:特定的经济、文化环境;商品瓷类别、档次变化;产销方式改进三者之间的依存互动。景德镇的崛起适应了商品瓷市场发展进入分①从制陶到制瓷经历了三大技术突破:原料的选择与精制;炉窑改进与烧成温度提高;釉的形成与发展。五个里程碑依次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新石器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发明,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的辉煌成就。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②近代有关中国陶瓷史的论著及参考文献主要有:江思清:《景德镇瓷业史》,中华书局1936年版;黎浩亭:《景德镇陶瓷概况》,正中书局1937年版;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叶喆民:《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浅说》,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版;周仁等《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日] 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李家治等《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年版;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冯林华主编《千年窑火:景德镇陶瓷历史图片集》(上、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周荣林:《景德镇陶瓷习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干福熹等著《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年版等。2 类多层阶段的需要,推进了中国瓷业职业化经营的进程,曾代表中世纪精细瓷器的发展前锋。缺乏跨文化对话环境,生产方式落伍,致使景德镇在工业革命时期由手工业瓷业的先行者转为近代陶瓷工业领域的局外人。一古代陶瓷业:两个世界并存(前 8000公元 330年)①陶瓷业的发明是农耕定居生活的产物,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中国从陶器至瓷器的 7000 年(新石器时代到东汉末年),经历了三个里程碑、三大技术突破。期间与陶瓷生产相关的 4 个关键词分别是陶器(原料是粘性土②)、瓷器(以瓷土③为胎)、釉④、窑⑤。当人类将陶坯置于火中时,火在人的操纵下通过消耗生物燃料,创造出达到一定温度的特殊燃烧环境,使黏土制成的陶坯发生化学反应,某些化学物质分离出来,重新组合为质地更紧密、更坚固的物质。⑥因此瓷器是一种矿物烧制品,并非对天然材料的简单利用。由于陶器与瓷器的原料构成、烧成温度有别(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烧成温度平均在 1000℃以下,一般为 950℃,商周原始瓷器的烧成温度为 1200℃),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也就意味人类对胎料配方的改进,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选择;因窑式的改进而提高烧成温度,⑦使泥釉(配方使用含铁量低的粘土和石灰石或草木灰)可降低熔融温度,在商周时期所能达到的温度(1200℃)下,形成玻璃质薄层(使瓷器的机械强度增强,防止液体、气体的侵蚀)。⑧可见陶瓷业生产过程体现为原料、燃料、火三者的巧妙结合、相互适当作用,缺一不可。中国古代陶瓷业缓慢发展、绵延不绝的动力主要来自相对丰富的原料储藏、生产技艺逐步提高、本土市场消费扩展、提升三者之间的依存互动,并显露与其他地区(以地中海为例)① [美]罗德尼·卡黎索著,任东升、李玉良译《改变人类生活的418项发明与发现·目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年代分期均沿用此书。②粘性土是一种松软土,由30%以上颗粒直径<0.005毫米的矿物细粒组成,易膨胀、崩解,透水性小。③主要是由高岭土组成的黏土,由长石、多种结晶风化而成,是陶瓷的主要原料之一。熔点约在1780℃(含有不纯物质,实际熔点略低)。叶喆民:《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④陶瓷器上所施的釉一般以石英(化学成分:二氧化硅,纯粹的石英即水晶)、长石(化学成分:含钠、钾、钙的铝硅酸盐)、黏土为原料,经研磨、假水调制后,涂敷坯体表面焙烧熔融,温度下降后形成瓷器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余继明等主编《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⑤早期陶器的烧成在露天进行,当周围柴草燃烧时,陶器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只能烧低温(800℃以下)的氧化气氛。东汉晚期釉的熔剂主要是氧化钙,属石灰釉范围。叶喆民:《中国陶瓷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7、62页。火的三元素是燃料、氧气和热量,燃烧时能形成一种将光合作用所聚集的物质分解的化学反应。挖窑烧制陶瓷器,可提高烧成温度,有助于釉的形成。⑥ [美] 斯蒂芬·J·派因著,梅雪芹等译《火之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2页。⑦由于缺少助熔剂,在工艺上达不到应有的高温,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泥釉黑陶在烧成温度约1100℃时无光、粗糙、吸水。李家治等著《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8、8页。⑧中国最早发明的釉是以氧化钙为助熔剂,以铁为着色元素的高温氧化钙釉,始于商代。泥釉是三氧化二铁含量较高的粘土。原始瓷釉是用三氧化二铁含量低的粘土和石灰石或草木灰配制。呈黑色或棕色。李家治等著《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第333、18、144、8、10页。3 在经济、文化环境,商品陶瓷类别,产销方式三方面各有特点。中国陶瓷业的形成以黄土高原东南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主要地区。平原地区的大河支流及湖泊地带是农业定居区兼陶业产地形成的温床,先民利用当地的黏土资源制作陶瓷器具,就地产销。两大江河之间支流交错,也为定居农业区、内陆航运范围的扩展提供空间。据夏到西周(前 21 世纪前 11 世纪)历史地图显示,城邑分布以华北平原的中原地区最集中,并向东南平原地区扩展(鲁西、淮河流域及长江中游北岸地区)。而江南沿海地区因海潮侵袭、江流泛滥,制约耕作成效;中原地区的东北西北边缘地区是农、牧混合利用区。故中原地区气候温暖、河道纵横、易于耕作,①聚落相对密集,成为早期农业定居核心区。程念祺认为中国古代,由于特殊的地域和历史环境,国家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具有某种合的趋势。他根据当时氏族部落战争的地点,认为在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组织如此规模巨大的国家的必要,大致可以断定是为了维护居住于中原地区各部落的农业定居的安全和稳定。②公元前在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沿东北绵延西南的交接地带曾形成九处关隘,③这九处关隘既是穿越山区进入华北平原区的孔道,也便于防守,构成中原农业定居核心区的外围防线。早期农业定居核心区成为国家雏形组织的辖区,意味着由武力提供保护,并拥有对农业资源的支配权。陶业是与先民农耕定居生活紧密相关的生产技术,④苏秉琦对中国商周古遗址的地层、墓葬、陶器等的比较研究分为六个区系:东方(山东为中心)、中原(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北方(燕山南北的长城、河套为重心);东南部(环太湖)、南方(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西南部(以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认为是各自发展又相互紧密依存。⑤这六个区系中前 3 个属黄河流域,后 3 个与长江流域相关,布局偏重于华北平原、江南地区,据此推测早期农业定居核心区也是陶业产销集中地。耕织结合、以家庭为经营消费单位,产生自给自足的简单消费经济,支撑农业帝国的建①华北平原的黄土是松软土中的粉土,约50%以上由粉土颗粒组成,干燥时极易散落,潮湿时略有粘性,一般呈灰黄色。②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③《吕氏春秋·有始》称“山有九塞”。指太汾(似为汾丘,汾陉,入楚通道,豫襄城县东北)、渑阨(豫渑池县)、荆阮(荆山有四处:鄂漳县西;陕富平县西南;豫灵宝县南;皖怀远县西南)、方城(豫方城县北至邓县)、殽阪(崤山,陕潼关至豫新安县)、井陉(太行八陉之一,冀获鹿县)、令疵(令支,冀迁安县)、句注(勾注、陉岭,即雁门山,晋代县西北)、居庸(军都山,秦设关,汉置县,太行八陉最北陉,北京昌平县西北)。④“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周书》)。转引自华石编《中国瓷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⑤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29页。4 立。大禹治水、五谷①、五畜②之说,及“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商君书·算地》)的强国之道,均暗示平原地区的旱作农业是维系先民生计大宗;土地作为一种有确实性、恒久性的资源,也是秦、汉帝国的立国之本、财政之源。小农、帝国的生存方式也影响中国人经济观的形成。废封建、设郡县,有利于遏止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创造相对高的生产力水平;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使财富高度集中于中央集权的皇室,形成大一统、强有力的国家。故古人常将利(对财富的追求和经济活动),与义(伦理的观念和政治秩序)结合在一起讨论,强调必须遵守用以维护社会尊卑等级秩序的规范,对经济活动予以限制,使经济活动必须为维护这种秩序和规范服务。③这一制度安排也划定古代陶瓷业的经营舞台。从陶器到瓷器商品的发展,经历了陶器原始瓷青釉瓷三个阶段。陶器是用途广泛的中低档商品。原料丰富、易于成型,烧制后具有一定的强度,兼有耐水、耐火性(1200℃),无毒、无味,不变形等优点。“陶”字,古作“匋”,指瓦器。陶制生产工具有网坠、纺锤、弹丸、印模、农具部件(铲),坩埚、模具(冶炼青铜器)等,象形文字的“瓦”字指纺锤,“甄”字指陶轮。先秦还有缻(打击乐器)、陶棺、陶俑等。商周原始瓷制品有乐器(编钟)、饰物(璧、瑗、环,替代玉器)、杯、罐等。青釉瓷制品有工具(秤砣,东周汉)等。④《说文解字》(创稿于 100121 年)的“瓷”也指瓦器,瓷与陶的区别还不明显。⑤与青铜器相比,陶瓷器⑥的装饰简朴粗糙,是部分青铜器的低档替代品,属中低档用具。⑦陶瓷并用为先民生活提供丰富的用具,也推动陶瓷市场的发育拓展。⑧早期陶瓷商品装饰工艺的发展与分工细化、产销刺激、地区性市场形成直接有关。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坯器壁的装饰手法有彩绘、打磨、刺、刻、划、雕等技巧。⑨商代早期制陶业①“其谷宜五种”,《周礼·夏官·职方氏》注为黍(黄米)、稷(粟,即谷子、谷神)、菽(豆)、麦、稻。②“民有五畜”,《汉书·地理志下》,指牛、羊、猪、鸡、犬(后添马,称六畜)。③周建明、程麟荪:《经济学研究什么—中西经济观比较》,《半个世纪的求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论文选》卷2,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112页。④秦伟:《长河落日:早期青瓷随笔》,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⑤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版,第26
本文标题:景德镇:中国瓷业的近代印迹——商品瓷与职业化经营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0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