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106~113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106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孙晓敏1,2薛刚3(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2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KennedySchoolofGovernment,HarvardUniversity,MA02138USA)摘要自我管理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维、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自我管理对于人们的学习、生活、毕生发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对自我管理的概念、理论基础、评估方法及已有的测量工具等内容的系统回顾,总结了自我管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目标导向性以及行为和认知策略的运用等特点,在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自我管理研究将更加关注普通正常个体的整体自我管理水平的测量和培训。关键词自我管理,自我效能,社会认知理论。分类号B8491引言人类在致力于探索如何对外在世界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的同时,也在努力追求对自身的管理。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着自我管理。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人们每天都在计划如何分配精力和时间以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如何安排饮食起居以保证良好的健康生活状态,如何调整情绪和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生活,这都属于自我管理的范畴。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1]。能够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思想、动机和行为等进行调节和控制是人类一个显著的特征。可以说,自我管理是个体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管理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临床治疗领域中针对抑郁、多动症等心理与行为问题以及哮喘、关节炎、糖尿病等慢性生理疾病的治疗,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达到治疗效果[2];教育领域中通过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学习效果方面的研究[3];以及工业领域中对经理人和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训以提高个人绩效、促进组织发展进行的研究[4]。迄今为止,发端于临床治疗领域的自我管理研究已经从特殊人群扩展到了健康人群,从临床治疗收稿日期:2007-09-21∗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通讯作者:孙晓敏,E-mail:sunxiaomin@bnu.edu.cn领域推广到了教育和工业组织领域,从对特殊行为或疾痛的控制发展到对学习和日常工作的调控,从个体层次拓展到了群体层次,这种研究对象、范围和主题的扩大和拓展,表明了个体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工作和健康生活等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和学习型社会中,面对多种可能的选择,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并为自己确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何监控自己的行为以保证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实现;如何在外在约束和奖励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自身的认知、情绪、行为以及外在环境进行调控……所有这些问题都对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管理能力在帮助个体良好适应、达到自在自为的同时,还减少了社会、组织和他人进行管理监督的成本,因此受到了来自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自我管理的主要研究及其概念界定自我管理的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临床治疗、教育以及工业领域中。三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自我管理,对自我管理的定义也有一定的差异。自我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昀早在临床治疗领域蓬勃发展,而且这一领域的研究到现在仍然方兴未艾。对于某些特殊个体,比如肥胖症者、酗酒者[5]以及哮喘病[6]、关节炎、抑郁症[7,8]、糖尿病[9]、以及一些其它的慢性病患者[10],在相应方面是否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甚至关系到他们能否正常生活[2]。第16卷第1期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107-研究者们认为,对于这些特殊个体而言,自我管理是比用药更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8]。相应的,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而提出的自我管理是指个体通过在药物使用、角色转换和情绪调整上的积极参与以更好地治愈自身疾病[2]。由于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不太稳定,他们的心理状况也容易出现波动[11]。因此,慢性病患者通过主动参与有助于健康的活动,监控和管理自身的病情以及疾病对身体机能、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帮助自己尽快恢复健康。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总是围绕自己所感知到的自身问题展开的。例如关节炎患者针对的是疼痛,糖尿病患者针对的是饮食。因此,在每个患者开始进行自我管理之前,需要对自身进行详细的需求评估,以明确自我管理的目标。自我管理的应用在临床治疗领域的成功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随后,自我管理在控制低年龄儿童的不良课堂行为、提高存在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学业成绩、解决注意力障碍、孤独症[12]等方面的效果得到了证实。研究者们进一步扩大了自我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自我管理的目的从对问题行为的控制扩展到提高普通正常儿童的阅读和写作成绩[13]、学业成绩[14]、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15]。这种新的研究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自主性学习[1]”概念的提出。自主性学习(self-regulatedlearning)是指学习者能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反思,主动地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领域和学习策略,并调控学习进程以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16]。多项研究表明:自主性学习者有更高的学业成就[3]、内在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17]。总之,在教育领域中对个体自我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过程[18]、学习策略[19]以及个体自我管理与学业成就及相关变量之间关系[3]的研究上。Zimmerman等人把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定义为通过个体主动对自身状况、学习行为和环境的调节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18]。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使用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和自我激励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的结果受到个人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变量产生一定影响。Cole等人主要从行为矫正的角度出发,将个体自我管理界定为通过对个体自身行为的分析以及对行为前因后果的控制实现改变或保持某种行为的目标。Long等人将自我管理定义为个体通过目标设定以及对时间和相关资源的调控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3]。自我管理在教育领域的成功应用,尤其是对提高普通正常儿童学习绩效的有效性展示了它强大的应用价值。这种价值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们所捕捉,于是大量研究层出不穷。自我管理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员工动机和生产力的管理策略;可以取代外部制约机制、减少管理成本[20]、降低员工缺勤率[21]。自我管理可以有效预测组织公民行为[20]、组织承诺等变量。职业生涯自我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控制感、导致职业满足感[22]。关于自我管理培训的研究表明,自我管理可以用于员工能够将培训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这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尤其是提高低水平自我效能感个体的工作绩效[23,24]。在此基础上,“自我管理团队”[25,26]的概念应运而生,将自我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群体水平[27]。有研究表明,自我管理团队可以提高组织效能,但受到组织的集权化程度和制度化程度等变量的调节[28]。自我管理程度高的团队有更高的生产能力[29]和前瞻性,提供更高水平的客户服务、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以及组织和团队承诺[30]。20世纪末,对管理者及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训以及自我管理团队的工作模式风靡了诸多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比如Procter&Gamble、GeneralMotors、Motorola、AT&T、Xerox、AmericanExpress等。可以说,在工业领域中对个体自我管理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管理者和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训及其与相关组织行为学变量关系的探究上。Manz将个体自我管理定义为一整套认知和行为的策略,这套策略的作用在于帮助个体改变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自我激励机制以及推动个体不断朝着理想绩效水平发展[26]。此外,Markham等人也指出自我管理的核心假设是个体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方式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目的[31]。Frayne等人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是:个体为对自己决策或行为某些方面施行控制付出的努力[23]。还有其他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自我管理概念。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层级目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目标状态。自我管理是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中对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调节以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相对于国外的大量研究,个体自我管理在我国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国内学者王益明、金瑜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是: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景,积极寻求发展,-108-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32]。在已有的定义中,AlbertBandura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昀受学者们的关注。Bandura认为:人类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生物,他们并不是完全机械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评估、强化和惩罚以实现某种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自我效能感[33]。自我管理就是个体通过主动地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监控和评估自身的绩效并作出相应的调节等一系列的行为来塑造自己命运的过程。3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自我管理研究的基础是对人类行为及其控制和改变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努力经历了从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到Skinner的行为主义,从Rogers等人的人本主义到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变迁。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体自身行为的认识从绝对的生物本能驱使跳跃到绝对的外界环境控制,昀后在社会认知理论中形成了外与内的调和与平衡。除了社会认知理论这一主流理论之外,还存在一些理论研究的尝试,例如自我决定理论就试图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个体自我管理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介绍。3.1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将个体的认知、行为及其所处环境放在了一个动态的系统中进行考察,得到了三元交互作用系统(triadicreciprocaldeterminism)。Bandura认为:个体的活动是认知、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不断相互作用的函数[33]。个体对外在影响的反应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而且外在环境也会因为个体的反应而发生改变。这种相互的影响为个体对自身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根据这个模型,自我管理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的影响包括个人的信念(比如自我效能感)、知识以及情绪情感过程(比如焦虑等)。根据相互决定论的观点,自我管理的实践使得个体通过调节环境对外在刺激进行管理,以促使其诱发适当的行为;通过应用认知策略和自我强化的方法来形成并保持理想行为,并昀终将活动引向有价值的目标。Bandura在其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个体自理性(personalagency)[34]。Bandura认为个体的行为不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可以进行主动调节,外部环境也会因为个体的行为而发生改变。个体能够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同时也能对自身施加影响。个体的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其自身也是这些因素中的一员。个体具有主动产生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个体自理性就是指个体具有主动地选择信息、决策判断并做出目标导向行为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能力。行为的目的性、前瞻性思维(forethought)、对自身活动的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反思是个体自理性的四大特征。Bandura认为,正是通过对个体自理性的实践,个体的自我管理功能才得以展现。另外,控制论认为在既定目标和真实绩效之间的偏差给个体提供了调整行为的负反馈信息,这种负反馈信息为个体的下一个行动循环提供了目标。但是,控制论的观点认为负反馈信息来自外界环境,个体只是对这种负反馈信息做出机械的应对。Bandura认为,个体除了对来自外界的负反馈信息做出应对外,还可以主动设定目标制造负反馈信息驱动自我调节机制。这种主动制造负反馈信息的过程更加体现了个体具有自理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Bandura提出了一个正式的个体自我管理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三个因素:绩效观察、自我评估和自我反应[33]
本文标题: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2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