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特点论文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特点论文摘要:陆在易是一名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他借鉴传统的作曲技法,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创作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在中国乐坛享有盛誉。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歌词平实、含蓄深刻、流畅,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性质。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魅力,是美学与音乐结合的典型,有很高的审美内涵。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思想;伴奏艺术一、陆在易简介。陆在易(1943年—)是我国当代作曲家,在合唱和艺术歌曲领域的创作尤为卓越。在新时期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哲理审视,成为他为之不倦的主题。其创作风格也完成了由充满青春浪漫气息的阳光歌者向着具有深沉悲剧意识的忧患诗人的历史性转型。作为对艺术歌曲和合唱创作矢志不移的孤独行者,他在各种世俗诱惑面前始终保持高洁心态和执着追求,默默而顽强地走自己寂寞的路。他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创作事业永怀一颗虔诚的心,强烈的精品意识催发他用严苛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个作品。这就是陆在易,一个胸怀伟大的音乐诗人。二、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对陆在易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进行研究与探讨,如他在艺术歌曲集《我爱这土地》的后记中所言:“目的只有一个,即与热爱演唱我国艺术歌曲的歌唱家们交流,并接受反馈,以总结经验,继续尝试和努力,为艺术歌曲这一声乐题材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献出我的微薄之力。”同时,对促进和繁荣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积极的意义。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且具有浓郁的民族性格和抒情气质,特别是他的艺术歌曲更是独具一格。三、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创作特色。1、词的选择。歌词的选择是体现作曲家审美倾向的标志。陆在易在艺术歌曲歌词的选择上,都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大众化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浅显易懂的歌词,并充分利用“文学性语言可解性优势,在音乐语言和风格范畴内引进易解性概念”。例如,《祖国,慈祥的母亲》选自我国著名词人张鸿西的词,这首歌的歌词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醇厚,曾经寄托了整整一代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与热爱。又如,《我爱这土地》,这首歌的歌词是艾青的诗作。艾青的诗歌常常把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悲欢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比较鲜明有力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词中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人倾诉,更证明诗人是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的。2、旋律的特征。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在整体上追求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在借鉴传统作曲技法(特别是后期浪漫派)的基础上,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1)旋律清新、自然,具有浓烈的抒情性。艺术歌曲的旋律写作着力揭示歌词的诗情画意、委婉起伏、刻画入微,无论是抒情性的或叙事性的旋律都倾注了作曲家的感情体验,强调内心世界的表现。在声调、韵律、换气等方面力求体现诗歌的美感,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层层铺展乐思,恰当处理高潮,使结构显得颇为严谨,既不单调又不烦冗,达到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音乐艺术的情景交融,无疑是作曲家主观情思与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结果。例如,《桥》中“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头缝里长藤萝”,“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这每一句都是一幅风景画。其看似写景,其实抒情,真是情景交融、诗意绵绵,无论是抒情性或叙事性的歌唱旋律,都倾注了作曲家深深的感情体验和他对音乐中的文学历史和审美境界的深刻理解与追求。(2)音乐的地域性特色。《桥》的旋律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五声调式骨干音的运用,形成了婉转的旋律。《桥》的旋律具有浓郁的地方民谣风格,江南民歌的韵味浓厚。曲作者受上海地域性民俗文化影响,特别是江南吴语地域的方言系统,生活习俗,民间“俗乐”(民歌小调、器乐、说唱、戏曲)等因素。民间“俗乐”的地域性特色,同样也呈现在上海的道教音乐之中,如旋律的进行婉转曲折,旋律沿着五声音阶婉转地级进。下行级进的la—sol—mi—re,sol—mi—re—do,mi—re—do—la等;跳跃性的mi—do—la—so等。沪书东乡调是上海道乐的一种,东乡道乐的器乐以细乐为主。《桥》这首歌曲有上海地区的调子,某些音调上加上江南的调子。(3)旋律中装饰音的运用。歌曲中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波音、滑音等,在一些乐音上附加些小音符,可使原音乐更有光彩和韵味。《桥》中有7处装饰音,这7处都是倚音。第1,3,5,7处相同,都是大三度的辅助型复倚音装饰,第2处是小三度的装饰润腔,第4,6处是大二度的装饰润腔。江南民歌讲究倚音装饰润腔,《桥》中装饰音的运用在江南民歌中经常可见,就结尾处的倚音使曲调更柔和,歌曲的演唱更圆滑、上口。《盼》中有两处用了波音,起到强调的作用。《我爱这土地》里多处用了下滑音,在歌词“爱”“得”两个字之间用了下滑音,充分表现作曲家对土地深沉的“爱”及发自肺腑的浓烈情感。装饰音在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广泛,其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四、钢琴伴奏特点分析。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有人称为“钢琴与歌声的二重唱”。钢琴伴奏与歌者从同一基点出发,对演绎的艺术歌曲进行对话,把握诗词的内涵、历史背景、语言规律、美学定位、音色特点等,取得一致认识,达到内心的融合,共同携手进行表现完美的艺术。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织体非常讲究,他艺术歌曲的伴奏和旋律都是同时思维并写作的,所以歌曲的伴奏构思严谨,严格遵循艺术歌曲伴奏的美学规律,将器乐和声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下面以《桥》《我爱这土地》的伴奏为例来分析。《桥》这首歌曲的前奏,用了连续的几个琶奏,共11小节,勾勒了波光澈湘的画面,仿佛让我们置身于小桥流水的画景中。人声进入伴奏很简单,旋律长音时,钢琴伴奏给了一个补充。结尾处的伴奏也格外新颖,左手是主和弦的保持,右手是旋律声部附加三连音,连续三连音的使用,给人一种意味深长、意犹未尽的感觉。人声虽然结束了,但伴奏并没有匆匆结束,像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江南墨水画。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伴奏手法细腻、和弦运用多样化、完美的音型与张弛有度节奏,真正体现出伴奏与人声的完美融合。《我爱这土地》该曲容量大,情感表现丰富,内涵深刻,钢琴伴奏非常讲究。前奏用了9小节,开始是和弦的运用,犹如人在高歌;伴奏部分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六连音的运用。六连音的连续使用,营造了一种连绵、如流水的视听感觉。五、结语。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陆在易,在艺术歌曲领域辛勤劳作,其艺术歌曲完美地与中西音乐融合。其作品始终表现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他的艺术歌曲体现了强烈的个人印记及时代精神。参考文献:[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135。[2]李晨。路在易艺术歌曲《桥》的钢琴伴奏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5):1—5。[3]王慧琴,李彦荣。谈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J]。中国音乐,2007(05):1—3。[4]崔锦兰。乡土情谊浓,真情感人心——析《我爱这土地》陆在易意思歌曲选[J]。人民音乐期刊,2007(02):1—2。[5]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M]。首都师范出版社,2000:67—98。
本文标题: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特点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28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