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中国艺术歌曲普及面临的困惑及出路论文
中国艺术歌曲普及面临的困惑及出路论文内容摘要:艺术歌曲在中国一直都有高雅精致、意义深邃、“阳春白雪”的特质,在有着优秀文化传统、丰富民族音乐元素和多元文化积淀的中国发展和普及,应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随时代的不断进步和艺术大众化趋势的形成,艺术歌曲的普及和流行相比通俗歌曲,显得略有逊色和缓慢。文章分析了影响艺术歌曲普及缓慢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普及艺术歌曲的基本思路。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普及;出路随着文化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多元化,追求多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已成为社会时尚,具备时尚品位、典雅风范的艺术歌曲其审美价值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艺术歌曲在人们精神享受空间中得到了空前繁荣。然审视国内音乐文化市场的需求和现状,不难看出,时下各种选秀、包装之下的流行歌曲充斥着中国文艺市场,纵有国家媒体、“歌手大赛”、“同一首歌”等大型演唱会对艺术歌曲的推崇和包装,也无法抗拒大众对艺术歌曲需求的漠然。许许多多的困惑油然而生,面对大众的漠然和诸多困惑,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与各位同仁探讨。一、中国艺术歌曲为何普及缓慢?1、艺术歌曲自身审美定位造成大众产生审美错觉错觉一:艺术歌曲是高雅艺术,不易理解。这是许多音乐专业的人常听的一句话.也是大众对艺术歌曲根深蒂固的审美错觉,这种错觉与艺术歌曲的源起有很大的联系。19世纪80年代,欧洲经济复苏,手工制造业得到了发展,键盘乐器--钢琴成为欧洲民众家庭的普及品;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诗词在欧洲深厚文化积淀下涌现,一种为着名诗人的诗词谱曲;采用钢琴伴奏,注重表现意境和情感、篇幅短小、精致、结构严谨的音乐品种-----艺术歌曲产生,之后,欧洲各国都相继出现了有自己本国特点的艺术歌曲。20世纪初,我国也在“维新变法”等革新思潮的影响下,赵元任、青主等留学回国的学子将欧洲艺术歌曲的曲调填上中国古诗词,作为“学堂乐歌”的形式在中国兴起,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歌词意义深邃;曲调优美典雅;有钢琴伴奏和较高演唱技巧;用美声唱法演唱的`中国艺术歌曲。但正是因为艺术歌曲具备词、曲、乐完美结合的定位及其高雅、精致的艺术特质,使得中国艺术歌曲一直未脱离“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基调。因而,大众对其产生审美错觉,也就不足为怪了。错觉二:艺术歌曲需专业人士演唱。这一错觉除了肯定我国声乐演唱水平日趋科学和完善的同时,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缺少考虑广大群众的社会需求。“一切艺术的应是民族大众的”,艺术载体除自身品位外应兼有审美教育和宣传之用,大众出现演唱错觉,当然与艺术歌曲创作定位不无关系。首先,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之初,艺术歌曲很快就被作为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歌曲,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我不想他》,青主的《我住长江头》等早期艺术歌曲至今都是音乐院校学生提高演唱素养的必唱曲目。其次,音乐院校一直都有没有一定的演唱技巧,就不能表现艺术歌曲思想内涵的偏见,因而艺术歌曲成了音乐院校的专利,始终从技术上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造成大众把艺术歌曲和演唱技巧画上了等号。2、经济文化背景下,流行歌曲对艺术歌曲需求市场的充斥中国流行音乐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兴起到现在的普遍流行,仅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就影响了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审美需求,抛开流行歌曲糟粕的一面,就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发展和对艺术歌曲市场的充斥来分析,首先,流行歌曲具备:(1)与时俱进的特点。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流行歌曲曲调具备了时代精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等因子;(2)符合大众需求。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人类精神的释放、回归,流行歌曲具备了文化快餐的需要,它以快速释放、快速回归的形式快速的满足人们生活中快乐和压抑的心理需求;(3)媒体包装宣传力度大,直接占据着大众视野,冲击着人们的娱乐生活空间。所以说,艺术歌曲在夹缝中生存,要想广泛流行,值得我们反思。3、中国艺术歌曲模糊的体裁界定,影响着艺术歌曲的普及范围艺术歌曲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就被自然的套用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形式,被界定为有别于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声乐体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歌曲”这个词条下,艺术歌曲是其中的一大门类,另外“艺术歌曲”还另立一条,用英语注明Artsong。然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定义为“是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在德国出版的音乐大百科《古今乐典》(MGG)的《Lied》(歌曲)这个词条里面,艺术歌曲后面德语名为“Lied”。实际上Lied是歌曲的总名,“这个词条的名下把歌曲分为三大类:Kunstied(艺术歌曲)、Volklied(民歌)和Kirchenlied(教堂歌曲)。可见把艺术歌曲简单称为Lied,是不免近于笼统的”[1]。借鉴别国的分类说法,显然中国艺术歌曲的界说还有待重新认识。目前艺术歌曲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和群众歌曲等界定模糊,没有明确科学的界定方式,大众只能按照自己默认的审美认识将其归类和理解,因而造成艺术歌曲=美声歌曲=创作歌曲等模糊的体裁认识,制约着艺术歌曲的审美定位和推广普及。二、中国艺术歌曲的普及,路在何方?艺术需求是人的精神需求,离开艺术氛围的滋养,人就会失去生存的激情。艺术歌曲既然有着全世界公认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民族审美习俗的中国应该有更广阔的前景。那么,如何能加快普及艺术歌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转变审美观念。审美习惯决定审美行为,艺术歌曲自20世纪初由欧洲传入中国,可谓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个世纪,然就是由于受中国人传统审美习惯及行为的影响,艺术歌曲一直被“束之高阁”,以“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姿态生存在少数民众中间。但时代在发展,艺术歌曲也在不断完善,人们的审美认识同样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要普及中国艺术歌曲,首先,要确立艺术歌曲的认识标准,转变大众的审美观念,即:(1)艺术歌曲没有褒贬之分;(2)艺术歌曲没有演唱方法之分;(3)艺术歌曲没有严格演唱场合之分;(4)艺术歌曲没有伴奏乐器乐器要求。其次,依据艺术歌曲的特质,要确定艺术歌曲的审美标准:(1)艺术歌曲的歌词有思想要求;(2)艺术歌曲的创作有技术要求;(3)演唱有技巧要求;(4)伴奏有意境要求;(5)歌曲的整体风格有内涵要求等等。从大众的需求出发,转变创作观念。艺术创作应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创作一首好的艺术歌曲,技巧的运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品应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即表达时代的精神和思想”[2]。高技巧的艺术歌曲可以为特殊场合而作,也可以为满足大众的需要而作。大众更需要紧扣社会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群众艺术歌曲。从艺术教育的源头出发,转变认识观念。学校推广和普及艺术歌曲事实上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育人工程。学生之所以对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漠然,喜欢流行歌曲,抛开学生身心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原因在于:(1)社会媒体对流行音乐宣传力度过大,学生在任何场合都能得到流行音乐的熏陶;(2)学生缺乏鉴赏艺术歌曲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艺术歌曲的鉴赏能力,转变师生对艺术歌曲审美价值的认识观念。2、与时俱进,扩大体裁范围“[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艺术歌曲体裁本身,也存在着发展的问题,他在历史变革过程中,必须依情而变、与时俱进,否则,不论何时何地,永远套用舒伯特标准,艺术歌曲的发展就会失去了活力”[3]。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步,21世纪是不断发展和进取的时代,中国艺术歌曲是坚持早期传统艺术歌曲的发展观念,还是走创新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不管怎样说,在文化国际化、民族多元化的今天,艺术歌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走自己民族发展之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若不与时俱进,消除大众对艺术歌曲的误解和认识,重新扩大和界定艺术歌曲的体裁范围,中国艺术歌曲的普及将永远摆脱不了形式主义的束缚。3、吸收长处,加大媒体推广力度流行音乐、艺术歌曲是当今艺术门类中的两大阵营,各自都有自己的欣赏群体,然相比仅有短短二十多发展历史的流行歌曲,艺术歌曲的包装和推广就略有逊色。时下各种包装一新的流行歌手、音乐组合冲斥着文化市场,一首被精心打造的流行专辑一经出炉,一夜之间全国上下就会广泛流传。然一首艺术歌曲专辑的成型相比流行专辑,虽都经过了词曲作家的尽心锤炼、歌唱家的高超演绎,但流行和普及程度远不如流行歌曲。抛开其间的社会因素,就歌曲流行的普及度而言,若艺术歌曲能从演唱、制作的新颖度、市场需求、媒体宣传等角度出发,查找原因,吸收流行歌曲推广的长处,加大艺术歌曲的推广力度,也不失为普及中国艺术歌曲的可行思路。综上所述,今天的中国艺术歌曲的推广普及就是明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关键。扎根在有着千年文化传统、丰富民族音乐元素和多元文化土壤中的中国艺术歌曲,全面普及、走向世界,应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只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走出误区,加大各方普及和推广力度,中国艺术歌曲才能真正得到繁荣和流行,相信国际艺术歌曲的将来一定在中国,愿中国艺术歌曲之花独放异彩。参考文献[1]廖辅叔.从艺术歌曲的定名说起[J]人民音乐1999.9.401期[2]孟斌成.浅析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流行[J]音乐探索2001.1[3]崔学京.依情而变、与时俱进-对艺术歌曲的重新认识[J]人民音乐2003.10.450期
本文标题:中国艺术歌曲普及面临的困惑及出路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30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