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天津职业大学董刚(课题主持人董刚,天津职业大学校长,教授,天津职业大学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项目总负责人)序言目前,高职教育领域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正在逐步深化,但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视角,结合行业企业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确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充实、健全与完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素、运行模式与评价体系,还没有较为系统地论述与研究。这一研究成为本课题的研究主题与主要内容。本课题为全国“十一五”教育规划的年度课题。课题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其理论研究不系统的状况,选取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特别是作为现代制造业重要建设基地的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供求的实际,基于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视角下的行业产业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与天津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为切入点,力求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内涵要素(人才培养规格、系统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生产性实训基地、质量评价系统)、运行模式(以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以系统化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方式,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体系、生产性实训体系为配套,以多元评价体系为保障)、评价体系(高技能人才的岗位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与研究,对于目前全国高职示范校内涵建设以及后示范校建设的理念创新与项目推进有示范和借鉴作用。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发办[2006]15号,以下简称2《意见》),提出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进一步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五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上政策文件说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具有实践推进与示范指导作用。摘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结合行业企业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标准、现状及趋势分析,审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要素、运行模式、评价体系,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围绕“培养什么人”、“谁来培养”、“怎样培养”问题,课题以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互动研究导入,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切入点,重点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内涵要素(培养规格、系统化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团队、实训基地、质量评价)、运行模式(以系统化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方式,以双师教学团队体系、生产性实训体系为配套,以多元评价体系为保障)、评价体系(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对全国高职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3课题形成了点对点、点成线、点扩面的研究特色与成效——点对点,即课题对接示范校项目,强化了实证性研究、项目化运行和开放型组合的特点;点成线,即课题形成了具有系列化特点(论文、国家教学成果奖和示范项目成果)的线型研究成果,丰富了课题研究成效,扩大了课题研究影响;点扩面,即面向八个不同职业领域需求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了对接不同职业岗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项目包”。从点的聚焦到线的延伸及拓展为面的辐射,产生了可示范、可借鉴与可操作的研究成效。第一部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要素分析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分析其一,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分析,在目前学术文献中解释有10余种,这就需要对其两个核心词“人才培养”和“模式”进行分析。“人才培养”就构成要素上来说,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措施和人才培养对象三个,其中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模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推广借鉴的标准样式”。由此,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推广借鉴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其二,至于高技能人才的理解,国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概念界定:美国普渡大学W.K.bold教授称之为技术师,英国则指技术工程师;还有一些人提出“灰领”这个称谓,用来特指高技能人才,认为“灰领”是“白领”和“蓝领”两者的结合,是熟练的技术员。国内对于高技能人才的界定一般是他们不同于“白领”、“蓝领”,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程度高的工作的高级技术工作和技师。他们在工作中既要动脑也要动手,既要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创新能力,又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对“高技能人才”进行了特别解释: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4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从高技能人才特征出发,我们应建立一个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上两者,我们认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各类办学主体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支撑保障体系以及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有形范式。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以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仅仅通过课堂的描述就能让学习者客观理解并接受信息,而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学习者经过“工学交替”的学习过程,才能通过“判断、理解”完成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建构。所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包括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推进内涵式生产性实训、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要素。(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目标决定行动。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确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有要解决的问题。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同时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在解决人才培养质量基础上对培养目标进行具体化,其内涵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它有自身内在的本质特性和要求,与之相对应,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包括基于认知规律特点的基础知识体系、基于岗位标准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体系等三个子系统,其整体规格体系体现出“高”与“职”的两大属性结合与统一。(二)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5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组织结构搭建的支撑结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而系统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有机的关联,构成支撑框架下的一个或几个子系统。这里所说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就是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实现职业素质成系统、基础知识成系统、动手能力成系统,教学管理成平台,形成“三系统一平台”的课程体系。(三)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其主要内涵是最大程度地确保学生“学中做”和“做中学”:一是“学中做”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为目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技能要求,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其首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完成;二是“做中学”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企业需求”与“院校服务能力至上”的原则,主动开展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开发服务。(四)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整体结构上专兼结合。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以及外部环境实际,兼职教师在整体“教师”结构队伍中比例应逐步达到1:1。为此,要逐步压缩理论课程,增加其实训课程;要逐步扩大兼职教师在授课中比例,充分发挥其企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使其逐步在整体队伍中所占比例达到50%。二是个体上具备“双师”能力。即引进有企业经历专职教师、培养强化本校已有专业教师、提高现有教师对外技术服务能力是目前“双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五)推进内涵式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就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逐步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以实现经济效益来补充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所需,并在生产中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尽而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种实训方式。生产性实6训不仅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于购置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以此改变消耗性实习实训为创造效益的生产性实训。(六)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评价为切入点,从高技能人才质量标准的岗位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同时注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应包括政府的定期评价(如就业率统计、政策倾斜等)与专项评价(如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社会专业测评(如组织接受相应院校、企业、评估机构以及投资者、资助者等委托做出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最终形成包括院校、企业、政府、学生、社会中介等评价主体,以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关系如图1所示——图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关系要素图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课题选取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内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深入进行市场需求与院校培养的互动性分析研究。一、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天津滨海新区自设立以来,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电子通讯、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支撑教学做综合评价支撑反馈7石油开采及石化、海洋化工、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为重点,积极推进现代化工业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以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旅游、会展为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互促互动的产业格局,因此也成为中国拉动区域经济的“第三极”。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现实,以此为切入点,对其高技能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进行互动性研究,以期对目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有所启迪和帮助。(一)滨海新区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目前滨海新区基本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及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航空制造八大支柱产业。在这八大支柱产业中,电子信息业增加值是增加最快的产业,是第一大产业,航空业是新兴产业,发展迅
本文标题: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39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