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二语文教案【精编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二语文教案【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二语文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实词【第一篇】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参考资料,少熬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高二语文教案【第二篇】一、中心主旨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二、写作特色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三、文白对照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参考资料,少熬夜!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高二语文教案【第三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2、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二、教学要点:难点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轻思路。排偶句的运用三、教学方法:自渎、讲析、比较(2课时)四、教学步骤:(1)走近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佑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2)写作背景: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昌炽。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10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1篇。(3)解题:心术:1居心(多指坏的)。如“心术不正”2心计、计谋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4)研读课文: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疏通文意。2、课文结构:(板)[1]、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参考资料,少熬夜![2]、论“兵”(“凡兵上义”)[3]、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4]、论战时为将之道(“智而严”)士则应“愚”[5]、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彼——举例论证[6]、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势、知节”)[7]、论运用长短之术(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8]、论善用兵之道(“无所顾”、“有所恃”)3、思考探究: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治心(首段)—养士(二、三、四段)—审势(五、六段)—出奇(七段)—守备(八段)◆先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4、精华赏读:[1]、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2]、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5)作业:[1]、阅读苏洵《六国论》,试比较《心术》与《六国论》在论说方式上的异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2]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后面的问题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参考资料,少熬夜!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1)为将之道,当先治心()(2)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3)然后可以制利害()(4)凡兵上义()(5)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6)惟义可以怒士()(7)未战养其财()(8)所以养其财()(9)丰犒而优游之()(10)小胜益急()(11)小挫益厉()(12)而士不厌兵()(13)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14)一战而胜,不可用矣()2、翻译下面的句子(1)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译:(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译: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因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故士皆委已而听命()(2)邓艾缒兵于蜀中()(3)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4)彼因有所侮而动也()(5)能以兵尝敌()(6)故去就可以决()4、翻译下面的句子(1)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译:(2)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译:5、这两段中,作者认为作战时,作将领的应该(),作士兵的最好();出兵时应该要做到()。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参考资料,少熬夜!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晰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形固,则力有馀矣6、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出动)知节而后可以用兵(节制)B、知节则不穷(困窘)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应付)C、彼将不与吾校(通“较”,较量)吾蔽而置之(隐藏)D、彼将强与吾角(坚决,强硬)吾抗而暴之(反抗)7、下列加点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使之疑而却(退却)吾阴而养之(暗中)B、使之狎而堕其中(阴险)使之无所顾,有所恃(依靠)C、尺棰当猛虎(相当)可以将矣(带兵)D、冠胄衣甲(衣服)据兵而寝(靠着)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9、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参考资料,少熬夜!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10、翻译下列句子: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译:⑵、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译:阅读下面一段完成1—4题。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49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