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通用4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通用4篇】【导读】这篇文档“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通用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第一篇】活动设计背景是“观察自己的手”,从而问学生有关指纹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交流成果,最后让学生初步知道人们利用指纹的特点在高科技领域的运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表述能力、思维的概括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多方面发展儿童多元化智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创新精神。在引入时,我出示学生自己画的指纹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指纹的作用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指纹的奇妙。在生活中,学生观察过自己的指纹,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因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指纹。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看才能。初步认识指纹的形状和性质。3、指引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初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能力难点:学生了解、熟悉指纹的形状活动准备1、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2、放大镜每人一个。活动过程一、导入:给幼儿讲一个关于用指纹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儿观看指纹的兴趣。二、展开(一)印指纹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二)观看指纹1。指引幼儿用放大镜观看自己的指纹和纸上的指纹印,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2。指引幼儿互相观看指纹印,说说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三、懂得指纹的作用1。出示老师们的两种较为典型的指纹印,指引幼儿观看它们的差别,找一找自己指纹的特点。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纹永远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来辨认人。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忙?(警察叔叔能够应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并知道自己的手指的指纹,也让学生初步知道,虽然我们都有指纹,但因为遗传原因,他们各有不同,也让学生初步知道自己手指的指纹有三种,(箕形指纹,弓线指纹,和斗形指纹)也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警察就是利用这点讲罪犯抓住的,医生也是通过指纹检查出很多疾病的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第二篇】一、活动题目。纸花儿开了。二、活动目标。1、通过对不同质地纸的观察和比较,使幼儿感知纸的特征及吸水性的强弱。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三、适用对象。3——5岁幼儿。四、活动所需资源。面巾纸、图画纸、包装纸、手工纸、白纸、报纸、宣纸、糖纸、锡纸、盆、水、沙土。五、活动过程。(一)探究活动一。1、探究的问题:用纸做的纸花能开吗?2、幼儿讨论。(1)不能开,纸花是假花,它不可能开花。(2)能开,因为我们给花浇水,花就能开了3、试一试:纸花在哪里能开花?4、幼儿分别把纸花放在土里、水里进行观察。(1)把纸花放在土里。(2)把纸花放在水里。5、说一说我的发现。(1)纸花在水里开了。(2)小纸花太干了就不开花;真花在土里能开,假花在土里开不了。(二)探究活动二。1、探究的问题:将不同质地的纸花(包装纸、手工纸、图画纸、报纸、面巾纸、宣纸、糖纸、锡纸)放入水中,哪朵开得快?2、幼儿讨论。(1)厚的纸花开得快。(2)报纸、面巾纸、宣纸做的纸花开得快。3、试一试:放进去的纸花哪朵开得快?哪朵开得慢?4、幼儿把各种材料的纸花同时放入水中并认真观察。5、说一说我的发现。(1)包装纸、手工纸、图画纸做的花开得慢。(2)报纸、面巾纸、宣纸做的花开得快。(3)开得最快的花是用面巾纸做的,包装纸做的花开得最慢。(4)糖纸、锡纸做的花没有开。(5)面巾纸吸水最快,包装纸吸水最慢。6、玩一玩,我做的花儿开了。7、将不同颜色的纸花放到花丛中,带领小朋友用喷壶浇花,纸花逐渐开放,体验花开的快乐。六、注意事项。1、教师在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2、如幼儿园的条件较好,幼儿可分组进行活动,让幼儿在充分玩的过程中感知体验并得出结论,同时它还能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指导。3、活动中最好让孩子卷好袖子,带上围裙,以免弄湿衣服。七、拓展思路。1、彩色水会不会顺着小棒爬上来?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颜色水(约2厘米高即可),将卷好的纸棒和塑料棒(或玻璃棒)的一端分别放在两个烧杯的颜色水里,观察结果。2、雨衣、雨伞、窗户、皮鞋、杯子、毛巾、衣服、抹布等物品中,哪些吸水哪些不吸水,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第三篇】活动目标:1.尝试多种不同材料运水,体验合作运水的乐趣。2.通过尝试,探索海绵的吸水性。活动准备:大小不同的海绵,布条,报纸,塑料大、小桶活动过程:一、导入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运水给树宝宝们喝吧!二、幼儿操作,探究方法1.第一次探索。(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让你们来尝试一下运水。(介绍材料)这些大小不同的海绵,布条,报纸可以当运水的工具。我们用这些材料将水运到小桶里。(2)幼儿自由操作。(3)集中展示交流。谁运的水最多?你们是用什么来运水的?(4)针对幼儿情况进行小结。(重点介绍海绵的吸水性,分析水多或水少的原因。)2.第二次探索。(要求五人一组,比一比哪组运的水最多)(1)现在我们再来试一试。(针对成功的、不成功的、分别提出要求。)(2)幼儿分组合作再进行第二次操作。(3)集中展示交流。(4)教师小结:“运水的办法有很多,今天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失败了……以后,我们可以试试各种办法,可以运的更多更快。(5)我们给树宝宝送水去!四、延伸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提供运水用的多种材料,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继续玩游戏,并记录游戏的操作情况,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第四篇】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2.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3.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的准备。(1)教师应充分了解生活中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2)幼儿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操作材料。2.物质材料的准备。(1)八宝粥瓶子人手一个(里面装有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杯子人手一个。(2)每组一盆水,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活动过程:1.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1)将一杯水倒入八宝粥瓶子里,请幼儿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实验证明.(2)出示另一个瓶子(里面装有毛巾),猜猜看结果是否一样,并验证.(3)集体讨论水到那里去了?2.引导幼儿自己变魔术,寻找原因.(1)鼓励幼儿像教师一样变魔术.(2)打开瓶盖,发现水是被毛巾吸掉了.(3)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3.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一至两种,再次实验.4.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并以结果记录在图表上.5.教师总结,结束活动.让我们在外面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的.活动延伸:回家后,继续研究可以吸水的材料.活动反思: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
本文标题: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57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