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最新4篇)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最新4篇)【导读】这篇文档“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最新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高中政治必修一教学计划【第一篇】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经济生活教学计划一、学期教材内容体系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包括四个单元的十一课、22框和4个探究。通过教学活动既丰富学生的经济学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又提升学生用经济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探索实际问题出发积累提升专业知识,以专业知识为指导来正确看待社会实际。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1、由于初中时政治是属于社会中的一部分,并且采用开卷考查的形式,因此学生对于政治课的学习在思想上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不是很重视、也不是很熟悉,初中留下的学习经验和印象也不是很好,这些都为高一的教学开展带来很大的难度。2、同一年级相比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这些为教学带来极大的难度。3、高一新生在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大,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待逐步培养。三、学期教学任务目标根据学校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研究新课程要求、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等,打造科学自主高效政治课堂,提升学生知识储备和方法能力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提高学生用经济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探索实际问题出发积累提升专业知识,以专业知识为指导来正确看待社会实际。难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设想1、以高考改革趋向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加强备课,与其他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断增强集体凝聚力。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接受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改方向,优化课堂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质量。授课教师;葛有成2012年9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篇】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须占支配地位。④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2、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①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现行的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断再生产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⑤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质文化需求层次的状况②符合社会主义的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1、生产与消费本质要求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2)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看分配与交换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书)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毫(3)如何缓解就业压力(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①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制经济发展。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3、怎么增强:①深化国有制公司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对生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2、生产力(1)必要性:①解决主要矛盾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③体现社会主义的有优越性④增强综合国力⑤提高我国国际地位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⑦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2)如何发展:①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④加快科技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公有制地位)(1)公有制主体地位:1、主要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制股份制改革②健全现代企业制度③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1、企业——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目的:盈利,本质:经济组织2、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本质: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1)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各自特点:(看书)(2)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3)优点: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4)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5)企业兼并和破产(看书)3、劳动和就业(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①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Ⅰ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Ⅱ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Ⅲ平等就业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Ⅳ多种方式就业观。Ⅴ整体择业观。符合社会需要。4、维护劳动者权益(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2)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3)原因、具体权利(看书)、做法(4)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5)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1、各种投资方式(1)储蓄存款——便捷储蓄机构—商业银行(以利润为目的,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结算业务(2)股票——高风险、高回报(3)债券——稳健{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4)规避风险——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为什幺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为什么实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看书)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以往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3、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管理4、公平:(1)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2)如何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5、处理好社会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并重:①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②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③公平是效率的保证6、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福帮后富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国家预算,国家决算2、财政的作用:①国家财政是促进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拉动经济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3、财政收入:(1)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最重要来源(2)利润收入(3)债务收入(4)其他收入4、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的印象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和分配政策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例: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5、税收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意义:(1)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缴纳的各种税收为基础的。(3)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6、违反税法:偷税、漏税、欠税、抗税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配置资源(1)计划和市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经济:市场起基础性作用。PA:看不见的手:市场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2)市场秩序诚实守信: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落、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措施: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3)局限性:自发性(追求经济利益,污染、造假等)、盲目性、滞后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2)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辅)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现阶段: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本世纪头20年目标: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人民享有更民主权利、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经济建设新要求:(看书)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③全面改善人
本文标题: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655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