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精选8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精选8篇)【导读】这篇文档“《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精选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第一篇】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二)说教学目标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1、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及逆运算。二、说学情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三、说教法学法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出示课件,口算题。125×825×425×6×47×8×52×3×50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第二步,联系生活,引入课题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创设这样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出示的衣服是上衣、下衣,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搭配)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中选取两道谁能一眼看题目说出得数。(40+4)×2537×45+55×3768×32+68×68(80+8)×125比赛的结果: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想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这时老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比较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识吗?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现代数学论指出: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温故知新者,可以为师矣”。可见从古到今都在重视新、旧知识间联系。因此,通过复习旧知,可以起到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作用。)强化学生说理,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第一步,探索新知我会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买这些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发思考,有旧知导入新知。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要求列式,教师巡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接下来是,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列式,得出板书板书:65×5+45×5(65+45)×5请学生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通过计算,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是结果一样,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第二步,类比展开,通过变式,感知规律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32×6+65×6(32+65)×632×8+65×8(32+65)×832×6+45×6(32+45)×632×8+45×8(32+45)×8让学生列式计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概括出规律。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a+c)×b=a×b+c×b以及其逆运算:a×b+c×b=(a+c)×b(三)巩固练习。我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巩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四)小结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五)布置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五、说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a+b)×c=a×c+b×ca×c+b×c=(a+b)×c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第二篇】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由主题图情境导入新课师:商场要进行大拍卖,王老师来到了商场,同学们看这副图,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情境导入:师:这么便宜,王老师决定买2件夹克衫和2条裤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们一起来口头列式。(65+45)×265×2+45×2—板书2.猜测验证:猜想一下,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同学们来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你的猜想!3.交流汇报: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相连。来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两边都有65、45和2,一个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积,另一个式子是先求积,再求和等)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65+45)个2,不就是65个2加45个2吗?(师比划)4.师:假如老师要买的是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老师需要付出多少元呢?(要求生尝试用两种方法完成,完成后简单交流)(32+45)×232×2+45×2—板书师:(32+45)个2,就是32个2加45个2。(师比划)5.比较类推:师: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呢?(强调计算结果)6.表达交流: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可以交流讨论。小结: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三个数,这样的规律该怎么表示?(a+b)×c=a×c+b×c(师比划,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比划)7.揭题: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8.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请认真看:认识我——“乘法分配律”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的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我,告诉你们吧,我的职责范围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举个例子来说吧,(9+8)×7=9×7+8×7=63+56=119要是你就这么认识我,你就错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诉你,我的本事大着呢。我其实有很多的变身:不信,我变——9×7+8×7=(9+8)×7=56+63=119,这是我的逆应用,如果你觉得这样说着拗口,也可以说是反过来应用,呵呵。我再变——(9-8)×7=9×7-8×7=63-56=7你看,我的本事多吧,为我喝彩吧!(摘自黄崇波老师的博客,内容有修改。)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师:乘法分配律会变身,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1.“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27×12+43×12=(27+43)×12(42+35)×2=42×2+35×2(a+b)×c=a×c+b×c15×(4×6)=15×4+15×640×50+50×90=40×(50+90)74×(20+1)=74×20+742.“我算的最快”:分组比快。(1)64×8+36×8(64+36)×8(2)25×17+25×325×(17+3)3.“我最聪明”:括号中该填什么数字才能让计算更简便,填上后快速计算。()×()+78×214.平湖小学三、五、六年级学生人数情况如下表。年级班级数平均每班人数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333464650(1)三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了青菜和萝卜,请聪明的你根据自己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四、全课小结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写成1篇数学笔记。2、课后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第三篇】一,说教材: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二、说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三、说学情:
本文标题:《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精选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94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