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风筝》教学设计【实用4篇】
好文档,供参考1/17《风筝》教学设计【实用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风筝》教学设计【实用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风筝》教学设计【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与实践,使学生学会扎制简单的风筝。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动手制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扎制简单的平板式风筝的方法,学会扎简单的风筝。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善于观察、勇于创新,创作出造型各异的风筝。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风筝骨架、成品风筝。好文档,供参考2/17四、教学过程程序内容师生活动活动意图创设情境运用古诗《村居》导出“风筝”,播放视频,激趣导出“扎”。让学生背诵《村居》,说出“纸鸢”的意思,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板题:扎风筝。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实物展示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蝌蚪式风筝、六边形风筝)及风筝骨架。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利用投影演示。(提线拴制方法。①找到中轴(竖竹条)与上横条的交点;②以交点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各量一段相等的距离,穿线。③在中轴与下横条的交点再穿一线。④将风筝平放好文档,供参考3/17桌面,提起提线,当上提线所处的平面与风筝面垂直时,下线的长度就定下来了,将三线拴合,打结,风筝制作完成。)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动手制作、讨论、研究骨架的绑扎方式、拴提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风筝的对称,明确制作过程。通过尝试,知道蝌蚪式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迁移创新学生基本掌握了扎蝌蚪式风筝的方法后,迁移发散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别的式样的风筝。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制作技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扎、糊、拴提线、绘。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展示评价学生展示合作的风筝。学生谈创作意图,最后评出扎的优秀的风筝。师生共同总结。培养学生审美、评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课后拓展播放视频。传承风筝的文化,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好文档,供参考4/17下课后,周末里,我们再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试着发现问题,完善制作的风筝,总结放风筝的技巧。既检测了学习效果,又调动了实践的积极性。有关《风筝》的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变化。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老是想邀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风筝图片。同时……)记得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提起风筝,我总会联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像在空中的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绳牵系着我们,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篇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故事。(幻灯:课题、作者)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作者介绍好文档,供参考5/17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著名的作家。(幻灯:鲁迅照片)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里请注意这“三家”的排列顺序。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在三个领域建树的大小)原名周树人(“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鲁迅父亲早逝──从小康人家陷入困顿)。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结合《藤野先生》)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1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幻灯:鲁迅照片,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四、背景知识介绍《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建议阅读《野草》中的《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秋夜》、《希望》、《墓碣文》、《复仇》、《立论》,欣赏《野草》中的名句)。好文档,供参考6/17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野草题辞: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五、字词教学1、“读一读写一写”(个别读、全班读)2、多音字。3、词语解释。六、整体感知:请大家带着问题,迅速浏览课文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2、你读了以后有哪些感受?明确:1、小时侯不许弟弟放风筝、做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的把弟弟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认识到自己当年的行径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一直过意不去,然而兄弟全然忘却。好文档,供参考7/17“我”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谈体会。七、布置作业抄词注音解词、朗读课文尝试发现问题。《风筝》教学设计【第三篇】教材分析:《风筝》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1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通过家庭生活琐事写亲情,亲情是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这篇《风筝》是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然而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在事过多年后作者仍然悔恨交加、痛苦悲哀,在强烈的自我解剖和自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的批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多角度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但由于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并且是鲁迅心灵独语式的富含其生命哲学最难以解读的散文诗集好文档,供参考8/17《野草》中颇具代表性的1篇,所以在理解文章的深层情感体验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试图在把握人物刻画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鲁迅的心灵独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质疑、讨论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手足亲情;了解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难点:感悟手足亲情;了解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教学理念:1、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善于讨论的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1、创建学习环境,利用提问和反馈促进师生对话,好文档,供参考9/17利用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加强生生交流。2、利用讨论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利用填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媒体:多媒体时间授课行为应掌握的技能要素学生行为预设回答教学意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谁来说一下《风筝》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很好,我们了解到儿时鲁迅先生毁掉了小兄弟的风筝,多年后他意识到自己当年不止是毁掉了小兄弟的风筝更是对他的精神虐杀,要求得小兄弟的宽恕,却因其忘记而不能,心只得沉重着、悲哀着。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看一下在鲁迅的记忆中当年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1、找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注意语速、语调,同时要走进文章中读出情感来。很好,读的很有感情。对于放风筝,“我”和小兄弟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找的很准确,怎么看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呢?还表现在哪里呢?好,这两个同学的回答合起来就是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是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的呢?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看出小兄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好文档,供参考10/17对小兄弟看人入迷的放风筝这么细致的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对小兄弟入迷情状描写的越细致,对自己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自责越深重,隐含着对瘦弱、多病小兄弟的同情。但在当年儿时鲁迅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2、由于对待风筝的态度迥然不同,终于激发了我和小兄弟的矛盾。于是便上演了抓获小兄弟偷偷做风筝并将其风筝毁掉的一幕。同学齐读第四自然段。读的很流畅,就是感情不够充沛,以后继续努力啊。读完这一段,谁知道“我”抓住小兄弟时他的风筝都做成什么样了?回答的很好,小兄弟做的风筝跟他看到的那些一样吗?他看到别人放风筝就自己亲手做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对,能看出小兄弟的聪明和心灵手巧,同时是不是也能看出他对风筝发自内心的喜爱啊?3、找出刻画小兄弟被发现时反应的词语,看谁先找到。好,很准确,那当时“我”又是怎样的反应呢?很好,两个人的反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你能说说我为什么这么愤怒吗?对,首先在当年的鲁迅看来风筝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艺儿,他不想自己的小兄弟没出息,所以不许他放,而小兄弟居然自己做,并且是瞒着他偷偷的做,这让他更加愤怒了。所以当时他怎么做了?对,而且是“即刻”就折断,可见当时是好文档,供参考11/17怒不可遏了。毁掉风筝之后又是怎样的呢?4、拓展延伸:鲁迅当年这样粗暴的对待自己的小兄弟,是不是对小兄弟没有感情?5、看大家都很投入的样子,有同学想上来再现一下当时的那一幕吗?这么多同学都想上来表演一下啊,找两位同学一个演少年鲁迅,一个演儿时的小兄弟。大家表演时注意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啊,尤其是神态,看同学是否能把当时人物的情感演绎出来。同学们演的是惟妙惟肖啊,看来大家已经很好的把握住了人物的情感。6、作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相信同学们肯定有很多关于儿时游戏的故事,其中必定融入了浓浓的友情、亲情,请围绕着儿时的游戏,以“难忘……”为题写1篇记叙文,注意情感的抒发。7、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体悟到围绕着风筝所展开的冲突中所包含的浓浓手足情,课下了解到咱们同学多数都有兄弟姐妹,虽然日常生活中矛盾在所难免,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更加手足情。回顾、归纳指导朗读总结,归纳好文档,供参考12/17指导、评价朗读提问引导提问引导分析肯定、明确明确激发兴趣肯定、表扬语言感染1、鲁迅小时候毁掉了小兄弟的风筝,对小兄弟进行了“精神虐杀”,到了中年想求得原谅却没能如愿。(1)“我”: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儿。小兄弟:和“我”相反,虽然多病、瘦的不堪,却最喜欢风筝。(2)在买不起,哥哥不许放的情形下,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的跳跃。(3)动作和神态。好文档,供参考13/17(4)天真、活泼、可爱。(5)很自责。(6)是笑柄、可鄙的。1、做好了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糊上纸,有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2、不一样,他做的是蝴蝶风筝,其他孩子放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3、聪明、有创意、心灵手巧。小兄弟:惊惶的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破获秘密的满足,很愤怒。因为小兄弟瞒了我的眼睛,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儿。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竹骨,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我”傲然走出,小兄弟绝望的站在小屋里。虽然当年对小兄弟非常粗暴,但是鲁迅是不希望小兄弟成为没出息的孩子,是为了他好,所以才不让他放并愤怒的毁掉了他的风筝。同学跃跃欲试。同学表演。形成新期待通过回顾所学,锻炼学生总结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德朗读、感悟能力。好文档,供参考14/17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准确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提问,学生生成对事件的概
本文标题:《风筝》教学设计【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097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