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题西林壁教案(精编4篇)
好文档,供参考1/17题西林壁教案(精编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题西林壁教案(精编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题西林壁教案1(一)开设新课程,激发求知欲谈介绍,谈旅游体验,然后引出“西森林墙”(2)先读课文,然后提问1、作者简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与苏辙、苏洵并称为“三素”。2、解决问题标题:墙上:题写在墙上的诗。3、教师应以阅读为榜样,纠正发音,明确阅读节奏。4、教师领导学习它可以被看作是山脊侧面的一个山峰,在远处和远处都有不同的高度。“衡”是什么意思?与众不同意味着什么?好文档,供参考2/17(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两句话的意思:从前面看是一座连绵的山,从后面看是一座巍峨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出不同的风景和哲理。(3)“岭”与“峰”的区别(4)在前两句中,你感觉如何?带着感情再读一遍。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是在山中。(小组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和“命运”,教师增加“真面目”。(2)学生报告诗歌。(3)学生接触生活,谈论学习后两句话的感受。全班同学深情地朗读了整首诗。5、总结这节课的报告可以是关于技巧,情感和内容。6、手术安排写四季的庐山,早上和晚上的庐山,阳光明媚的庐山。7、黑板上的设计西森林墙实验讲义各位评委老师好,早上好,我是考生……小学语文组的。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西森林墙”。现在,让我好文档,供参考3/17们开始我的演讲。首先,进口老师:你好,类。请坐。老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土地资源丰富,山川秀美。你们都去哪儿了?让我们与你分享你的经验。老师:哦,你说你去过桂林。那里的水很清澈。那里的山陡峭而笔直,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山水画”是一个很好的描述。老师会给你一些表扬。老师:还有谁?哦,你说,你去过哈尔滨,在那里你体验了美丽的冰雕和雪雕。从你迷醉的眼神中,老师感到你也被这座美丽的冰城迷住了。老师:同学们,我们国家有很多美丽的风景。今天,老师将为你介绍一个新的景点。它就是庐山。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苏轼的《西林墙》。二世。作者简介老师:说到苏轼,谁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哦,你说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与苏辙、苏洵共同创作了《自藏》、《三素》。你的文学储备真丰富。好的,请坐!老师:你还想加谁?哦,你说,他是东坡的居民,人称“苏东坡”。你们是黄金搭档。3、解决问题好文档,供参考4/17老师:让我们看看诗歌的主题。谁能根据我们之前的学习经验来划分阅读的节奏?你已经准备好去尝试了。勇敢地站起来。老师:问题/习林毕,你认为有问题吗?哦,完全正确。让我们一起读问题。老师:别担心先坐下来。老师会再考你一次。“问题”是什么意思?是的,是“问题写作”。“西林墙”怎么样?哦,西林寺的城墙。你能连贯地解释一下这个标题的意思吗?《西林寺壁诗》。答案很简单明了,声音很大,好的,请坐。老师:人工智能?西林寺与庐山有什么关系?哦,大家都说西林寺在我们的庐山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庐山的风景吧。4、朗读。老师:首先,让我们来玩一个著名的游戏。在阅读过程中,请注意阅读的节奏,对不认识的生词进行标记。老师:好了,范杜下课了。哪个学生会挑战自己?读给你的。老师:你的眼里充满了自信,只有你!老师:你怎么看他的阅读?老师:是的,如果你多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你就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好文档,供参考5/17题西林壁教案2◆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好文档,供参考6/17样。◆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2、指名读。正音3、再读,注意停顿。三、理解感悟好文档,供参考7/17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解诗题,知作者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抓字眼,明诗意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好文档,供参考8/17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三)、多诵读,悟诗情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四、背诵五、课外拓展:《登飞来峰》六、总结。好文档,供参考9/17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活力导入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好文档,供参考10/17壁)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二、学习古诗,说诗意1、师范读2、学生练读3、诗纠正读音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横看:从正面看不识:看不清真面目:全貌缘:因为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三、诵读体会启发讨论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全班讨论交流汇报四、巩固应用1、练习背诵古诗好文档,供参考11/172、默写古诗五、总结学法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六、作业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岭侧——岭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题西林壁教案4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好文档,供参考12/17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基础好文档,供参考13/17和方法,而且学生喜欢诵读这种节奏感强烈的古诗。然而,两首古诗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感悟。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法学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知大意;多诵读,悟诗情。课前准备课件;搜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题西林壁》一、揭示课题二、初读感知好文档,供参考14/171、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2、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然后抽读。3、自主识字三、朗读感悟1、板书题目,并解题[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墙壁。题意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简介作者:(见附录)3、理解诗句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岭:山岭。侧:从侧面看。峰:山峰。远近高低: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不同:各种不同的姿态。诗句之意: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不清楚。缘:因为。只缘:只因为,就是因为。此山:这庐山。诗句之意:(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庐山之中。好文档,供参考15/17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1)作者都是怎样观察庐山的?(位置:横看、侧看;距离:远眺、近观;角度:俯瞰、仰望)位置、距离、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观察时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样吗?(千姿百态)(2)“横看”是从哪个角度按什么顺序观看?看了什么?(“横看”是正面,从“左→右”或从“右→左”观看。这样看整庐山就是很高的连绵起伏的山岭。)(3)“侧看”看到了什么?(从侧面时又成了耸立陡
本文标题:题西林壁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176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