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二物理教案(实用3篇)
好文档,供参考1/14高二物理教案(实用3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高二物理教案(实用3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高二优秀物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互感和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对自感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理解。2、学情分析互感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成功试验就是互感现象。学生前面探究感应电流条件中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已有感性认识。教学要求是知道互感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成因分析,明确尽管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却可以使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这就是互感现象自感现象学生从前面学习的中知道当穿过回路的好文档,供参考2/14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没有理论证明。但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都是外界的磁场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变化,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当变化的电流通过自身线圈,使自身回路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在自己的回路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所以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上产生的必然探求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设计探究性课例。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变化所起的“阻碍”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方向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应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使效果明显,本人特自制教学仪器。3、教学设计思路为突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本人设计了让学生体验自感触电,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估算自己的触电电压(约150V),使学生有真实感。学生分组实验,模拟利用自感点火,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价值。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2、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好文档,供参考3/14自感现象的成因,并能利用自感知识解释自感现象。3、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4、初步了解磁场具有能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人体自感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真实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兴趣。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让学生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上述分析与思路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三、重难点重点:(1)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自感电动势的方向;(3)自感现象的应用难点: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变化进行阻碍的认识。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该教学法好文档,供参考4/14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想→假设→理论探究科学预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五、学法指导;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见后。六、课时分配:2课时;本课时只学习第一课时。七、教学媒体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互感变压器;自制自感现象演示仪;干电池;mp3;音箱;变压器;小线圈;小灯泡;导线若干,学生用(8人一组):带铁芯的线圈;抽掉打火装置的打火机;干电池(6V);电键;导线等。八、教学流程(第一学时)(一)互感情境创设:利用可拆变压器进行实验,原线圈接在电源,使副线圈电路中的灯泡发光提出问题: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灯泡为什么能发光?好文档,供参考5/14理论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分析,学生思考后解释原因。引入课题:互感现象。1、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互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2、应用互感: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演示:声音电信号互感现象,让互感线圈一个接mp3,一个接音放。3、减小互感:互感现象可发生于任何两个相互靠近的电路之间。在电力工程和电子电路中,互感现象有时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要采取措施屏蔽。例举数据线。过渡语:当一个线圈的电流变化时,它的变化磁场在邻近的电路中激发了感应电动势,那么它会不会在自身的线圈中也激发感应电动势呢?(二)自感情景创设:让几位同学按如图1“串联”在电路里,电源4节干电池操作方法:。闭合开关前,学生体验-―――无感觉;。闭合开关后,学生体验-―――无感觉;好文档,供参考6/14。断开开关瞬间,学生突然受到电击-―――迅速收回双手”引入课题四节干电池何以使这么多同学同时受到电击?学生对此引发的思维疑问和惊奇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1.电源断开了,电从何处激发而来?2.是发生电磁感应吗?3.假若是,能解释上面的现象吗?学生探究,学生交流后解释原因,Ppt演示。学生估算自己所承受的瞬间电压。得出结论1:当电流减少时,线圈中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同,阻碍电流的减少,推迟了电流减少的时间。再次提出问题:电流增大时,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猜想:可能是线圈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假设:假设线圈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分析: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增加,电流不会立即达到,只能缓慢增加,即有延时性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选出学生设计的通电自感实验电路图如下?请大家分析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提出改进方案分析讨论:方案1如图甲(无法判断。不合理)方案2如图乙(开关闭合瞬间灯泡能发光。由于灯好文档,供参考7/14泡的明暗快慢变化显示了线圈中电流的变化情况,但是一个灯泡没有对比,无法说明问题,无法说明问题。不合理)方案3如图丙(同规格灯泡,将调到既能看到延时,又能对比,合理)方案3预测:开关闭合瞬间,灯立即变亮,逐渐变亮的现象分析原因可知由楞次定律,在通电瞬间,线圈电流增大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线圈中产生生感应电动势(自感电动势),它阻碍了线圈中电流的增大,推迟了电流达到常值的时间,因此出现逐渐变亮的现象。这种阻碍有别于阻止。最终达到正常值。进行实验,证实猜测。得出结论2:与预测相同当电流增加时,线圈中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反,阻碍电流的增加,推迟了电流增加的时间。高中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三相交变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了解三相交好文档,供参考8/14变电流是三个相同的交流电组成的。2、了解三相交变电流的图象,知道在图象中三个交变电流在时间上依次落后1/3周期。3、知道产生三相交变电流的三个线圈中的电动势的值和周期都相同,但它们不是同时达到值(或为零)。4、了解三相四线制中相线(火线)、中性线、零线、相电压、线电压等概念。5、知道什么是星形连接、三角形连接、零线、火线、线电压及相电压。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类比、迁移的能力。2、使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学工具将物理规律建立成新模型3、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演绎思维能力。4、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三相交流电的对称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好文档,供参考9/14三相电流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应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但这里只对学生可能接触较多的知识做些介绍,而不涉及太多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三相交变电流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所以其基本常识应让每个学生了解。教法建议1、在介绍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时,除课本中提供的插图外,教师可以再找一些图片或模型,使学生明白,三个相同的线圈同时在同一磁场中转动,产生三相交变电流,它们依次落后1/3周期。三相交变电流就是三个相同的交变电流,它们具有相同的值、周期、频率。每一个交变电流是一个单相电。2、要让学生知道,三个线圈相互独立,每一个都可以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电源单独供电。由于三个线圈平面依次相差120o角。它们达到值(或零)的时间就依次相差1/3周期。用挂图配合三相电机的模型演示,效果很好。让三个线圈通过星形连接或三角形连接后对外供电,一方面比用三个交变电流单独供电大大节省了线路的材料,另一方面,可同时提供两种不同电压值的交变电流。教师应组织学生观察生活实际中的交变电流的连接方式,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三相电的连接。好文档,供参考10/14教学设计方案三相交变电流教学目的1、知道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及特点。2、知道星形接法、三角形接法和相电压、线电压知识。教具:演示用交流发电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本章前面学习了一个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电路中产生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如果三组互成120°角的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三组线圈产生三个交变电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相交变电流。板书:第六节三相交变电流二、进行新课演示单相交流发电机模型:只有一个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电路中只产生一个交变电动势,这样的发电机叫单相交流发电机。它发出的电流叫单相交变电流。演示:三相交流发电机模型,提出研究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板书:一、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1、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互成120°角的线圈在好文档,供参考11/14磁场中转动,三组线圈各自产生交变电流2、三相交变电流的特点:值和周期是相同的。板书:三组线圈到达值(或零值)的时间依次落后1/3周期我们还可以用图像描述三相交变电流板书:三相交变电流的图像三组线圈产生三相交变电流可对三组负载供电,那么三组线圈和三个负载是怎样连接的呢?板书:二、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1、星形连接说明:在实际应用中,三相发电机和负载并不用6条导线连接,而是把线圈末端和负载之间用一条导线连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星形连接①把线圈末端和负载之间用一条导线连接的方法叫星形连接(符号Y)②端线、火线和中性线、零线从每个线圈始端引出的导线叫端线,也叫相线,在照明电路里俗称火线。从公共点引出的导线叫中性线,照明电路中,中性线是接地的叫做零线。③相电压和线电压端线和中性线之间的电压叫做相电压两条端线之间的电压叫做线电压。好文档,供参考12/14我国日常电路中,相电压是220V、线电压是380V2、三角形连接①把发电机的三个线圈始端和末端依次相连的方式叫三角板连接(符号△)②相电压和线电压两条端线之间的电压就是其中一个线圈的相电压,所以三角形连接中相电压等于线电压。高二物理教案全套3教学目标:1、通过类比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的符号,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会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正确读数。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重点、难点:本节课重点是电流的概念、单位、电流表的使用;难点是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教学准备:演示用器材:教学电流表一只、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两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电流表活动挂图。学生用器材: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好文档,供参考13/14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电流是什么?①复习提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②引入新课: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电流的大小。(板书课题)③教师提问: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④教师讲解: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动,形成“水流”,与此类似,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电流同水流一样也有大小,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的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板书:电流。⑤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常见电器的电流大小,并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单位换算。回忆,回答思考、回答认真听讲、领会阅读、思考电流定义的引出不必太复杂,用水流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二、怎样使用电流表?①教师展示电流表实物,告知学生通常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A。②让学生观察学生用电流表,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好
本文标题:高二物理教案(实用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19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