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202021学年沈阳市苏家屯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监测物理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沈阳市苏家屯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7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2分;8、9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2分。多选、错选不得分,漏选得1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写在答题卡表格内)1.(2分)小明同学学习物理后,对以下一些数据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一般课桌高约为2m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C.一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50gD.小明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的时间约为3s【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约160cm,课桌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低于0℃,可达﹣18℃,故B不符合实际;C、10个鸡蛋的质量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故C符合实际;D、教室长度约8m,中学生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的时间约为6s,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C。2.(2分)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终点时的速度为8m/s,则她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6m/sB.6.25m/sC.7m/sD.8m/s【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解答】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v=𝑠𝑡=100𝑚16𝑠=6.25m/s;故选:B。3.(2分)我们都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当船不划动后从记号处下水不能找到剑。这是因为剑主选错了参照物。要确定落水之剑的位置,应选择的参照物是()A.河岸B.流水C.船夫D.行驶的船【分析】刻舟求剑故事中的人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识,同一个物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其运动和静止的结果也不一定相同,剑落水后静止在水底,以河岸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故事中的人误以船为参照物,实际上,剑相对于船是运动的。【解答】解:故事中的人为了下水后能找到剑,应该准确定好剑的位置,如果以河岸为参照物,剑是不动的,以船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故选:A。4.(2分)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B.倒车雷达C.超声波清洗机D.真空罩中的闹钟【分析】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②声音能够传递能量;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C、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D、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符合题意。故选:D。5.(2分)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A.关闭房间的门窗B.紧靠高速公路旁的房子装隔音窗C.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分析】人们通常从噪声的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环节来减弱噪声的影响。注意区分每个选项所涉及的环节。【解答】解:A、关闭房间的门窗,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B、紧靠高速公路旁的房子装隔音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C、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是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6.(2分)如图所示,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遥控器调电视B.激光准直C.渔民叉鱼D.照镜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解:A、遥控器调电视,属于光的反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激光准直,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我们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并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所以渔民叉鱼时要瞄准像的下方,本选项符合题意。D、照镜子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7.(2分)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能“悬浮”于舱内,是由于质量变小了B.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质量和密度均不变C.水从0℃升高到4℃的过程中,密度逐渐变小D.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密度减小一半【分析】(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都无关系;(2)质量相等物体,状态变化,体积也会变化,密度会变化;(3)根据密度公式分析密度大小变化情况;(4)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先分析氧气质量和体积的变化,然后根据ρ=𝑚𝑉得出氧气密度的变化。【解答】解:A、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组成铅笔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悬浮”是因为铅笔处于失重状态,故A错误;B、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一般体积会发生变化,质量不变,由ρ=𝑚𝑉可知,其密度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C、水从0℃上升到4℃体积变小,由ρ=𝑚𝑉可知,水的质量不变,体积减小,则密度增大,故C错误;D、因为氧气瓶的容积不变,当瓶内氧气用去一半后,体积不变,质量减半,由ρ=𝑚𝑉可知,瓶内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故D正确。故选:D。(多选)8.(3分)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热现象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C.水壶烧水,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解: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由于冰熔化要吸热,故A正确;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由于水汽化吸热,故B正确;C、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樟脑丸变小,是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ABD。(多选)9.(3分)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如图所示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量杯质量为20gB.量杯质量为40gC.该液体密度为1g/cm3D.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分析】设出量杯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根据图读出两组液体体积和对应的总质量,根据m=ρV表示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然后联立方程求出液体密度和量杯质量。【解答】解: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由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由ρ=𝑚𝑉可得,ρ×20cm3+m杯=40g﹣﹣﹣﹣﹣﹣﹣﹣﹣①当液体体积为V2=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100g,则ρ×80cm3+m杯=100g﹣﹣﹣﹣﹣﹣﹣﹣﹣﹣②由①②可得,ρ=1g/cm3,m杯=20g,故AC正确,BD错误。故选:A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横线上方的空白处)10.(2分)音乐会上听到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同时我们也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音色是声音的本质与特色,它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我们根据音色能辨别物体。【解答】解:(1)小提琴发出声音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2)听音乐会时,我们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故答案为:振动;音色。11.(2分)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玻璃在界面的右侧(选填“左”或“右”).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60°。【分析】①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②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解答】解:由图知:光线从左侧射向右侧,所以左侧光线是入射光线,右侧光线的折射光线;已知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反射角也是60°;过入射点做法线(如下图),可以看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这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过程,即左侧是空气,右侧是玻璃。故答案为:右;60°。12.(3分)寒冬,室外装满水的缸容易破裂。因为,通常气温低于0℃时,缸里的水从表面开始凝固,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从而把水缸胀裂。【分析】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个物体位置、状态的改变不会使质量发生变化;一定质量的水结冰,状态改变、体积改变。【解答】解:当水从4℃降到0℃的过程中,物质多少不变,所以质量不变;但水具有反常膨胀的特点,结冰后,由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由公式ρ=𝑚𝑉知,体积变大,从而把水缸胀裂。故答案为:0;不变;变大。13.(3分)某些手表上有一个圆滑的透明凸起,通过它看日期会觉得很清楚,这是因为这个圆滑的凸起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放大(选填“放大”或“缩小”)的虚像(选填“实像”或“虚像”)。【分析】(1)根据透镜中间和边缘的厚薄判断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2)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解答】解:透明凸起的部分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日历数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答案为:凸透镜;放大;虚像。14.(1分)雨后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行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较暗”或“较亮”)的地面。这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分析】(1)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2)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3)人感觉物体的亮暗,关键是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多就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少就感觉暗。【解答】解:如图,迎着月光走,月光经积水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积水面亮;而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所以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故答案为:较暗;漫反射。15.(2分)小明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他的体温为,38.5℃,关于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异同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C(填字母)。A.体温计示数的准确程度比实验室温度计要高B.体温计玻璃管的内径有弯曲处特别细,实验室用温度计没有C.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都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D.体温计可以用力甩动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实验室用温度计不能用力甩【分析】(1)实验室温度计及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实验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2)体温计玻璃管的内径有一弯曲处
本文标题:20202021学年沈阳市苏家屯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监测物理试题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27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