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全国爱国卫生月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全国爱国卫生月文明健康生活就从现在开始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录CONTENT01全国爱国卫生月由来02全民健康生活新风尚03健康的生活习惯03全民健康生活公约全国爱国卫生月由来01全国爱卫会第八次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1.从1989年起,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的同时,要建立爱国卫生月制度。2.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强化大卫生观念,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集中时间和力量,解决群众意见最大又可能解决的一两个社会性卫生问题。3.同时,通过爱国卫生月的活动促进经济性卫生工作的开展,提高群众自我保健和共同改善生存环境的意识。全国爱国卫生月是定于每年4月具体内容是:1.整顿环境,消灭卫生死角,发动群众对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的卫生进行监督检查2.扎扎实实地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除四害活动3.宣传卫生科学知识,引导群众改变不卫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全国爱国卫生月由来历史背景爱国卫生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并曾一度被提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全国爱国卫生月由来010203041952年2月29日美国飞机共14批148架次侵入我国安东(丹东)、抚顺等地。先在抚顺,后来又在其他地区播撒带有病毒、细菌的昆虫,对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当年3月14日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任务是领导反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月19日中央防疫委员会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布反细菌战的指示,要求各地做好灭蝇、灭蚊、灭蚤、灭鼠以及杀灭其它病媒昆虫的工作。7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社论,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全国爱国卫生月由来05061957年9月20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和目的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1958年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就是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从除“四害”做起,普及卫生常识,破除迷信,消灭各种疾病和它们的根源,增进人民的健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爱国卫生月由来1978年4月十年动乱期间,爱国卫生运动遭遇了挫折。动乱结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78年4月决定,重新成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并发出了《关于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通知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是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一场深刻革命。07081978年4月同年8月,中央爱卫会在山东烟台召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现场交流会,会议提出,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是:城市重点整治环境卫生,农村管好水、粪,标本兼治。历史背景全国爱国卫生月由来1979年6月11日中央爱卫会、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迅速将各级爱卫会办公室建立健全起来,配备专职干部。一系列的措施,使各地爱国卫生运动获得了蓬勃发展。0708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为爱国卫生运动欣然题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族的卫生素质,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历史背景爱国卫生月全国爱国卫生月由来全民健康生活新风尚02(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健康强国理念爱国爱家,守望相助。爱国是核心,卫生是根本,运动是方式,强化主人翁意识,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持续积极向好。所有人都应置身于爱国卫生运动之内,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人都是爱国卫生运动的主人翁。(2)开展全民大扫除,消除病媒孳生地社区是个大家庭,环境治理靠大家。积极参加社区清洁整治行动,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设施,清理卫生死角,不乱堆乱放杂物,消灭蚊蝇鼠蟑等病媒生物孳生地。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做好垃圾分类。绿化美化社区环境,管好宠物文明遛狗。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做好清洁、消毒和通风,清理卫生死角,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全民健康生活新风尚(3)注意家庭卫生,保持家庭清洁1.家庭卫生关系每个人的健康。2.家人一起动手,清扫卫生死角,必要时采取适度消毒,做到居室净、厨房净、厕所净。3.根据具体天气情况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勤洗衣服、勤晒被褥,衣物入柜、被褥叠好,保持居室干净整洁。4.垃圾及时清理,分类收集投放,采用科学方法,消灭蚊蝇鼠蟑。5.不在楼道堆积杂物和陈旧垃圾,保持公共环境干净、整洁、通畅,配合社区做好清洁消毒。全民健康生活新风尚(4)注意工作场所,保持卫生清洁1.单位既是工作场所,也是生活场所。2.每个人都有责任配合单位做好清洁和消毒,保持办公环境卫生。3.每日湿式清扫地面,擦桌椅、电话、键盘等设施,保持门窗、玻璃、办公桌干净明亮。4.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办公环境空气清新。5.文件及时归类整理,放入文件柜;办公用品不乱扔,不常用的杂物不要摆放在办公桌上;废纸废物应及时丢到纸篓中。全民健康生活新风尚(5)养成卫生习惯,做好健康防护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2.饭前便后、接触过公共用品用具和脏东西、外出回家后都应立即洗手,洗手要用流动水,使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将手洗干净。到医院就诊时,接触病人时,自己可能罹患呼吸道传染病时,前往人多拥挤、空气污浊以及可能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场所时,要戴好口罩,预防呼吸道传染病,避免传播。3.打喷嚏或咳嗽时,要使用纸巾或者胳膊肘部遮挡,避免飞沫污染他人。全民健康生活新风尚(6)拒食野生动物,使用公勺公筷1.改变不卫生不文明的饮食陋习2.人们在共享美食的时候,也增加了共享疾病的风险。3.为了健康生活,大家要摒弃不卫生不文明的饮食陋习。4.面对新冠疫情,倡议大家用实际行动拒绝食野味、夹菜用公筷、聚餐不吸烟、敬酒不劝酒、吃饭不喧哗、点餐要适量、公交不进食、垃圾不乱扔,从源头上阻断杜绝唾液、飞沫“口口相传”的疾病,杜绝饮食陋习带来的健康危害,珍惜食物,勤俭节约,保持环境卫生。全民健康生活新风尚(7)提升文明素质,维护公共卫生1.公共环境卫生需要大家维护。2.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文明如厕,不乱扔垃圾,烟头、果皮果核、纸屑、口香糖、饮料瓶、包装袋等废弃物分类放入垃圾箱,渣土、污水及其它污物要严格按要求处理,不在露天焚烧麦秆、树叶和垃圾,不在生活垃圾分类的区域乱扔废电池、荧光灯管等有毒有害物质。全民健康生活新风尚(8)规范自身举止行为,保持良好公共秩序1.守秩序、讲礼仪是社会文明的基本要求。2.每个人都应遵纪守法,遵规守纪,规范自身言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3.爱护公共设施,不破坏、损坏公物,不乱涂乱画4.保持公共社交礼仪,在公共场所不吸烟、不大声喧哗,维护和谐舒适的环境5.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养成排队好习惯,不拥挤、不插队,保持安全一米线。全民健康生活新风尚(9)膳食营养要均衡,养成锻炼好习惯1.营养和运动是保持健康的两大法宝。2.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鱼禽畜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3.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每周25种以上食物。提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4.每天进行积极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保持健康体重。5.减少久坐,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全民健康生活新风尚(10)保持和谐心态,共享快乐生活1.和谐的心态能够让我们更加包容,看待事物更加积极,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2.保持和谐心态,要培养自己善于发现积极、美好的事物;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3.要经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观点,真诚的接纳和自己不同的人和事4.要活在当下,利用已有的资源做事情而不是消极等待5.要学会感恩,服务他人;要学会寻求帮助。全民健康生活新风尚健康的生活习惯031.勤洗手、常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洒扫、勤晒被,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3.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应合理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经常开窗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以上。4.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健康的生活习惯5.注意食物多样,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多喝水、少吃油腻食物,注意荤素、粗细搭配。6.春季锻炼应以户外为佳,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并持之以恒。7.恰当地评价自己,心胸开阔,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8.春季适当晚睡早起,中午留15-30分钟的午睡缓解春困,保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生活习惯(一)防鼠三招1.清洁环境,室内外无杂物和堆物,使老鼠无处藏身;2.储存好粮食、食品,桌面、地面无食物残屑,垃圾桶加盖、垃圾日产日清,断老鼠食物;3.封堵孔径大于0.6cm的门窗缝隙、墙体上空调等管线孔,阻老鼠于室外。(二)灭鼠要点1.在老鼠活动的路线上布放粘鼠板或捕鼠笼,诱捕老鼠;2.室内要慎用灭鼠药。灭鼠药需购自正规途径,且有农药登记证和生产许可证号。灭鼠药应放在儿童不易触摸的隐蔽场所。健康的生活习惯(三)早春灭蚊虫01搞一次大打扫。清除床底下、家具背面、水池下面的灰尘,拍打飞出的成蚊。防蚊灭蚊准备起来。居室安装纱门纱窗,备电蚊拍拍打成蚊,备蚊香驱赶蚊虫,备气雾剂喷洒灭蚊,备驱蚊剂外出活动防叮咬。清一次积水容器。丢弃无用的容器,暂存容器倒置或加盖。水培植物10天换一次水,花盆托盘不积水,不让蚊虫孳生。0203健康的生活习惯全民健康生活公约04八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过量饮酒不随处抽烟不重油重盐不食用野味不沉溺网络不熬夜透支十提倡科学防护勤洗手咳嗽喷嚏遮口鼻环境清洁常通风宠物饲养讲文明少喝饮料多喝水心态乐观爱运动社交距离须保持公筷公勺分餐食定期体检打疫苗合理用药遵医嘱全民健康生活公约感谢聆听文明健康生活就从现在开始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标题:全国爱国卫生月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28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