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集聚【参考4篇】
好文档,供参考1/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集聚【参考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集聚【参考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重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好文档,供参考2/19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2、师:真棒!一猜就准!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生答《赠汪伦》。教师叫生齐背。)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屏幕出示全诗。)二、解题,介绍背景资料1、齐读诗题: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2、指名讲题目意思:相机板书:李白送孟浩然三、初读,理解诗意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好文档,供参考3/19(学生读古诗。)2、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3、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师:一起来一遍。(生齐读全诗。)4、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5、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⑴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⑵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⑶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6、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7、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好文档,供参考4/19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生:烟花三月。)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学生口头描绘。)3、“烟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出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⑴教师读诗,让学生体会江南美景。师:大家想读读吗?(学生齐读。)⑵老师讲解大意:诗中的江南,无边的翠绿映衬着鲜艳的春花,到处莺歌燕舞。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舞。多么明丽的江南啊!后两行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朦胧迷离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楼台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影若现,似有似无。多么诗情画意的江南的春好文档,供参考5/19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生齐读《江南春》。)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学生作答。)师: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写法太绝了!4、后两行诗写景,更是绝妙!来品品吧:⑴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⑵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⑶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⑷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学生分组讨论。)生讨论,汇报。好文档,供参考6/19⑸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五、朗读并背诵古诗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2、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3、这是豪壮地送别。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5、配乐齐背这首诗。六、拓展,延伸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江下行》。)江下行李白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好文档,供参考7/192、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流行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板书设计目光送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心相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教学重难点: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好文档,供参考8/19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二、读懂诗题⑴黄鹤楼在哪里?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⑵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出示扬州风光图。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⑶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三、读懂诗意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⑴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好文档,供参考9/19⑵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⑶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谊,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⑴出示“烟花三月”①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②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③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④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优美诗句。⑵品味“下”之精妙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好文档,供参考10/19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⑵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⑶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四、体验诗情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女同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五、拓展延伸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的离别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好文档,供参考11/19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二、解题: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三、初读古诗。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好文档,供参考12/19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课件范读。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四、理解诗意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1、故人:指老朋友。2、西辞?“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好文档,供参考13/19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引读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孤帆什么意思?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指名读、引读、齐讲习五、感悟诗情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六、课外拓展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好文档,供参考14/19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好文档,供参考15/19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
本文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集聚【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906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