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23初三语文教材课程教案(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2023初三语文教材课程教案(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3初三语文教材课程教案(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初三语文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疑难字2、了解游记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进行记叙、描写的写作手法3、分析文中关键的词语和重要的句子,了解并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理清写景顺序4、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杭州的美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杭州西湖,它的美,从古到今,有很多文人墨客用诗和文章来赞美。同学们能否回忆一下古人咏赞西湖的诗词: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二)解释游记是记叙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它取材范围极广,形式灵活多样,文字优美,风格迥异。一般先交代时间、地点、背景、缘由,然后按时间顺序,以游踪为线索,抓住景物的特点,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地记叙旅途所见所闻,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陶冶。(三)分析课文1、听课文录音,并思考:这篇游记按时间先后和游踪,记叙了哪几个景点?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特点?2、正音璞(pú)潋(liàn)滟(yàn)蜿(wān)蜒(yán)琤(chēng)袂(mèi)参考资料,少熬夜!3、分析第一段课文一开始,简要交代了游湖的原因和时间,点明是第四次游湖了(正以为如此,作者才能尽拨繁冗,深入精微)作者先用了一个排比句“没有……没有……也没有……”,说明了“六月并不是好时候”。读者看到这里,内心自然会产生一丝隐隐的憾意:来的不巧。但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从视觉和嗅觉这两个角度写出了西湖初夏风光的别具一格。(1)六月的西湖给人一种什么印象?作者怎么会发现西湖一种特有的美?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六月的西湖在烟雨笼罩中有一种特有的'空灵清丽之美。要了解西湖,“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启发读者如何去鉴赏美。(2)作者通过“仔细领略观赏”,发现了六月西湖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抓住这个特点来写?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来写。原因:一是六月春光已老,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尚早,“绿”正是此时西湖的主宰,二是前人关于西湖的诗文早已汗牛充栋,作者另辟蹊径,引导读者探求西湖内在美。4、分析第二段指名朗读,思考:作者写了灵隐哪些处所的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讨论交流,形成板书)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绿的广漠无际,渗透到了每个角落。先虚写对绿的感受,“绿意扑眼而来”,似乎“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再实写绿的景物,道旁古木,飞来峰上树木,峰下小径,亭旁溪水,无一不是绿的天地。作者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次第写来,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绿的世界。灵隐绿“扑眼而来”,连“雨丝儿也都是绿的”,“直绿到了石头逢里”,亭下溪水也流淌在“一片绿色的景中”,无处不绿,触眼皆绿,具有一种逼人的气势。地点景物特点初三语文教案【第二篇】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金钱—拜金主义思潮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1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参考资料,少熬夜!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人物态度对比:前:(从文中找出词语)后:(从文中找出词语)5、人物性格分析(讨论)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的孩子。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6、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7、小说主题讨论:金钱至上8、发散训练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板书设计:中心线索于勒贫穷富裕贫穷菲利普夫妇厌恶诅咒热切盼望咫尺不认全家恐怖全家唯一的希望出了大乱子了分文不值置一所别墅重新拖累我们坏蛋流氓好心的于勒贼、讨饭的打发到美洲去多么的惊喜啊以免再遇见他侧面描写主体部分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全家旅游发现于勒证实于勒躲开于勒小引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主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初三语文教案【第三篇】教学目的:参考资料,少熬夜!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文学的王国里,我们常常感受到各种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无穷的艺术魅力,其中,古典诗词给我们的享受尤为美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感受这些诗词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感情。二、学习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剑外:剑门关以南,今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灯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圣。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背景]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息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极自然概括地写出了所有乱离人的共同感受,使它成为千古名篇。前人评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听老师范读,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齐读一遍。3、赏析课文首联中的“忽传”、“初闻”、“满”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形?(惊喜)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尾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初三语文教案【第四篇】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重点难点1、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教学设想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2、列举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条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导入《成功的花》冰心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四人小组讨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3、事实论据: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道理论据: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参考资料,少熬夜!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第三境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本文标题:2023初三语文教材课程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52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