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弘扬红旗渠精神组织生活会发言(通用4篇)
弘扬红旗渠精神组织生活会发言(通用4篇)【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弘扬红旗渠精神组织生活会发言(通用4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弘扬红旗渠精神组织生活会发言【第一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当代红旗渠精神谱写壮丽人生》。大家都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劈山凿石,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插在了太行山巅。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大地,林州人民又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生动诗篇。现在,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坚持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铸就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自参加工作到现在已有十八余载,每当回忆起这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心里总是起伏不平。工作时间愈长,我愈体会到教师的人生是平凡的,工作是普通的,教师的职业并没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么悲壮,也没有如太阳般耀眼的光辉,无论人们给教师戴上多么大的光环,它也就是一种职业,是当今社会千行百业中的一种。这一职业,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高额的收入;它平凡而又平淡:与青灯为伴,与书本为友,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与学生谈心,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我们的工作由这许多琐碎的事情串联而成,琐碎的让人倦怠。但同时它又是伟大的,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先行者、未来社会的塑造者,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在为这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个体而奠基!平凡是做人的常态,但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之中蕴藏着伟大。这样的人生即使平凡,也很精彩!平凡的岗位上有我们的追求,平凡的岗位上有我们的自豪,在平凡的岗位上有我们不平凡的奉献。记得前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那一年,由于长期教学讲课劳累,我经常说话声音沙哑,严重时竟然发不出声来,经过检查,原来声带长出了息肉,禁音,不准发声,否则就会更加严重,需要做手术治疗。家人一直强烈要求我请长假休息,可是一想到我的孩子们,想到他们给我买药治嗓子,给我带水果,想到那几个可气又可爱的淘气学生,想到他们渴望我给他们上课的.眼神,我硬是一边吃药,一边上课,坚持挺了半年时间。孩子们圆满毕业了,我的病也拖到了非做手术不可的地步。手术后,不断有孩子打来电话问候我的病情,有的还到家里看望,他们对老师纯洁的爱,让我一次次感动不已,让我深深感到做教师的幸福,也更加坚定了我忠于教育事业的决心!我在心中默默发誓,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这些天真无邪的学生,我也要把这阵地守好,不求轰轰烈烈,只求踏踏实实,不求涓滴相报,但求人生无悔。现代教学改革给了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广阔天空,我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我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当代红旗渠精神为我们课程改革搭建出了璀璨的实践舞台。在事业默默的耕耘中,在对新课改的挑战中,我们昂首阔步,一路高歌,体验着人生的莫大幸福。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林县人民在在悬崖峭壁上抡锤凿石的画面每当在班级管理中遇到麻烦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铁姑娘们在井下打炮眼填炸药的场景每当在教学中一时难以出成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雄伟壮丽的桃源大桥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仰视翱翔长空的雄鹰,远眺耕耘沧海的海鸥。亲爱的老师们,三寸粉笔在指挥着我们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交响,三尺讲台在传承着我们努力创新继往开来的斗志,红旗渠精神指引我们不畏严寒,指引我们傲视风霜,拼搏吧,亲爱的同事们,为了我们的梦想与希望!奋斗吧,老师们,因为我们的选择无尚荣光!弘扬红旗渠精神组织生活会发言【第二篇】爬过井冈山,参观过西柏坡,听过南街村王宏斌书记的讲座,……着实去过不少红色教育基地,每个地方都给予我不同的感受,每个地方都有一些故事戳中我的泪点。红旗渠,跟别处不同。11月27日宣传司党支部全体到河南安阳红旗渠集体学习。对红旗渠的了解,让我从“一条烟”(一种叫做红旗渠的香烟)变成了一座精神丰碑。悬崖峭壁上的水长城。远望红旗渠,就像一条长蛇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蜿蜒盘旋,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水利奇迹,一点都不为怪。漫步在纪念馆,听红旗渠的儿女讲述先辈们的英雄故事,就像在经历一次精神洗礼。60年代初,在中国经济社会环境极为困苦的时期,一位名叫杨贵的书记带领林州人展开了一场“千军万马战太行”的伟大行动。虽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但引漳入林从设想到行动,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了林州人高度一致的支持,立下“大战八十天引来漳河水”的誓言。我第一次掉了眼泪,没有强烈的吃水、用水的愿望,怎么能够凝聚这样的共识?红旗渠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延长了工期,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但每家每户的付出,每一个刻在石块上的名字,都用自己的血汗兑现了承诺。杨贵书记身先士卒战斗在工地上,直到八十多岁的母亲去世才答应离开工地回家奔丧;工程师吴祖太日夜绘制施工图纸,没来得及见到新婚妻子的最后一面,就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了“有脸吃上红旗渠的水”有人家把十五岁的孩子送上工地,却再也没有等到孩子的归期;……一路泪水涟涟,直到那张万人欢庆红旗渠通水的照片浮现在眼前,感动的泪水化作发自内心的喜悦。真希望自己也生在那时,可以为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奉献和付出,可以在现场分享胜利的喜悦。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红旗渠精神被概括为了十六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后人所传颂,其中的开拓创新最让我震撼。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且不说国家财政只占百分之十五,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举全县之力,光是这一工程中体现出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就足以让人震撼。没有先进的水利测量工具,就发明了用脸盆、板凳和水组合成的测量工具;为了尽快完成四千多米长的通道,从山顶掘了十三口井把两个工作面变成了二十六个工作面;红旗渠长藤结瓜的探索,将这项工程打造成了“引、蓄、提、灌、排、电、景”一体的大型灌区。除此以外,与山西省政府签订的补偿协议被誉为“最早的拆迁补偿”,修渠过程中责任到生产队、到村、到户的做法,与十多年以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不由衷地说,红旗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太行山上的五部曲。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靠着红旗渠精神名扬天下的林县儿女们并没有躺在先辈们的成绩上睡大觉,而是奏响了与我国时代发展步伐相一致的五部曲。六十年代,千军万马战太行解决生存问题,七十年代千军万马出太行解决温饱问题,改革时期千军万马富太行解决发展问题,新时代千军万马美太行、福太行,一个与时俱进的林州县向全国人民宣布: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历久弥新、永放光芒。青年洞里的回声。踏着脚下的青石,扶着两边的栏杆,一路走到青年洞,仰望石壁上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每一个人都举起了右拳,气壮山河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回程,这次活动已经成为过去,红旗渠却成了一座精神丰碑。循着红旗渠精神照耀的大路,心中无比明亮,国运昌盛、四海升平不仅仅是一种愿望,更是铿锵有力的回答:这样的中国梦,算我一份!弘扬红旗渠精神组织生活会发言【第三篇】“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自力更生创奇迹,高举红旗永向前……”初冬时节,河南林州,乐曲《定叫山河换新装》在红旗渠上空响起来。这段铿锵的旋律,回荡在太行山中,让群众和游客激情澎湃。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它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是一条流淌着共产党人初心的精神长河,它的建设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红旗渠建设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引领着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又踏层峰望眼开”,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发展五部曲。红旗渠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2023年9月,红旗渠建设者等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红旗渠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儿女在追梦路上高举旗帜、不畏艰险,勠力同心、奋勇向前。1.自力更生“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吃的自来水,鱼在库中游;遍地苹果笑,森林盖坡沟……”这是红旗渠建设前,林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气候、地形及地质条件的影响,林县土薄石厚、水源稀缺,历史上“十年九旱”。据《红旗渠志》记载,红旗渠修建之前,林县550个行政村中,307个村人畜饮水困难,100多个村的群众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清水到处流”的梦想,1960年2月,万名林县干部群众奔赴修渠工地,劈山填谷,开山凿渠。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正式命名该渠为“红旗渠”,即高举红旗前进。“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1960年,红旗渠动工时,林县县委响亮地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物资匮乏。但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更没有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材料,而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集体力量自己筹划。自己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主动出工出力、自备生产工具,自带口粮、自建营房、自搭炉灶。各级施工组织挖掘潜力,自己制造修理工具,坚持定额消耗,超用不补。红旗渠工程总投资6800多万元,其中85%为林县自筹。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畴。历时10年,先后有30万修渠大军鏖战太行,用简陋的工具绝壁穿石,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道。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1966年,三条干渠竣工通水;1969年,红旗渠全线竣工。饱受缺水之苦的太行山人,终于圆了吃水梦!修渠前,林县的水浇地只有不到2万亩。红旗渠建成后,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截至2023年年底,红旗渠累计引水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超4700万亩,实现粮食增产18亿公斤。半个多世纪以来,太行山崖壁历经风雨巍然挺立,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在青藏铁路的施工现场,在南水北调的建设工地,在港珠澳跨海大桥矗立的万顷碧波……一代代建设者坚持自力更生,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一个个人间奇迹。2.艰苦创业“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当年,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的极端艰苦情况下,林县人民喊出了荡气回肠的豪迈口号。“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面对重重困难,大家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抽空到山上割草,夜里把草铺在石板上,便是床。这是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总干渠。长616米的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中岩石非常坚硬,锤一次钢钎只能留下一个白印。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真是难上加难。“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穿山凿洞。苦战17个月,终于凿通!高山无言,渠水有声。在红旗渠精神的鼓舞下,今天的林州人坚持精神立市,工业、建筑业、文化旅游业三业并举。“质量第一,负责到底”。这句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留下的口号,流淌在一代代林州工匠的血液里。数十万红旗渠建设者的传人自强不息、奋斗不已。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一批在红旗渠建设中锻炼成长的能工巧匠奔赴全国从事建筑行业,为林州市打造出“中国建筑之乡”的金字招牌,让“红旗渠工匠”叫响大江南北。2023年,林州市荣获“中国建筑之乡”称号。今年58岁的李江福,出生于林州市茶店镇辛店村,他的父亲李章拴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石匠,全程参与了红旗渠的修建。李章拴言传身教,李江福后来从事建筑业,“用良心做事、用诚信盖楼”,成为他坚守的信念。李江福曾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首届“诚信之星”等荣誉称号。2023年国庆节,李江福受邀参加国庆观礼。他的儿子李鑫是阅兵方阵中的一员。“我是红旗渠建设者的后代,是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建筑工匠。我有决心再干30年!”李江福感慨道。从30万修
本文标题:弘扬红旗渠精神组织生活会发言(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59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