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例
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例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难点: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这就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向我们提出了忠告。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文题既是标题,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3、写作背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有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4、学习生字词:儒家(rú)彷徨(pánghuáng)袖手旁观(xiù)真相(xiàng).5、理解生词。6、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默读课文,理清条理:课文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l~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第一层(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四)细读课文品析课文,阅读思考: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明确: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明确:“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明确: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6、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明确: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7、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明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8、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明确: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9、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明确: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0、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明确: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11、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明确: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2、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3、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明确: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五)研读。1、在第11自然段里,作者是怎样阐述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历史渊源的?明确:王阳明的思想其实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它作为一种文化背景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偏向于抽象思维,忽略实地探索,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因此,高分低能的现象就产生了。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2、丁肇中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细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明确:作者在演讲中举王阳明“格竹”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其实这是从另一角度对格物致知所做的解释。经过摆事实,讲道理,作者指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旁观,而是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3、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明确:作者认为,造成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原因是大家受传统思想的支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就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拓展延伸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教师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光凭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要把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促使我们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我们身边,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所以,我们的学习应多动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布置作业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65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