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一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导读】这篇文档“一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任教班级一年级班学生人数人基本情况分析本年级共七个班,有学生319人。刚入学的新生面临最大的是入学适应问题。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课程、班集体、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他们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小学新生对新的学生生活一般都充满期盼和憧憬,但也伴随着紧张和不适应,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主要任务。认知能力学生兴趣广泛,喜欢做游戏,乐于参加活动,乐于动脑、动手,同学之间能团结合作。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的缺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简单的探究活动。学习态度及习惯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大约在15分钟左右),又有好群、好奇、好乐、好胜、好表现、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一年级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知识教学相结合。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本册教材、本年段课标要求,本学期需要重点加强的是:从学生自己的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就校园生活,与老师、同学的交往,料理自己的生活,常见的自然现象,年俗礼节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开展活动、游戏,进行探究,使儿童初步熟悉学校的环境,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学习初步的生活常识;初步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喜欢和同学交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自信、求上进等情感态度。其他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多谈心,多关爱他们,解除其因家庭特殊而引起的焦虑、自卑心理,与同学友好相处,愉快生活;关注学困生,指导他们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二、全册教材分析1.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本册书包括4个单元,16个主题活动。教科书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选取了5个典型生活场景和事件:校园里、一日生活、秋天里、健康生活、过年,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融合其中,体现活动内容与儿童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教科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4.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2.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健康、安全地生活———较快熟悉新环境,适应小学生活,情绪愉快安定,遵守交通规则和有关安全的规章制度。愉快、积极地生活———能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有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意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和自己的学习任务,团结友爱,孝亲敬长。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新环境有探索的愿望,能想办法进行自己的游戏和活动,会使用简单工具。解决问题策略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3.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理念,你准备如何科学、灵活地使用好教材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课程资源,把《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多学科的融合的特点。例如:在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中,我就将结合语文课前的小练笔活动,让学生发掘别人和自己的长处,简要地写一写,然后在课上说一说,或者是演一演;在学习《我们的校园》这一课中,我也将利用学生的习作课,让学生写出第一次踏进校园经历,加深感受,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2.充分利用身边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教学。如:九月份是我校的师德活动月,同时教师节也在这个月,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我将增加教学,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辛苦,体会教师们对他们的爱,激发他们尊敬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表现对老师的爱,以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写好作业等行动回报老师的爱。3.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单纯的学生看,老师讲,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课,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综合练习,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可以作必要点拨、引导但不能代劳,要从中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要多为学生创设小组合作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做”的时间,并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三、本年级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知识与能力1.了解学校的环境、设施及其作用,能主动认识教师和课程特点,了解学校一天的日程安排,初步培养学校生活安全意识,有正确的做、立、行、走姿势和良好的精神风貌。2.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3.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常识。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4.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课间活动习惯,初步形成“玩学结合,张弛有度”的生活习惯。5.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6.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7.能够主动和同学交往,说简单的礼貌用语。能够参与各种和同伴合作的学习活动,遵守简单的合作规则。过程与方法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积极地参与并体验学习过程,学习简单的统计和分类方法,学会简单的自我介绍和介绍别人的方法,学会邀请同学和接受邀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3.通过自身观察比较、归纳及操作练习,能感受新学校的美好。4.积极参与行为练习,从而完全适应学校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新学校环境的美好,对老师充满信任、景仰,充满兴趣地参与学校一天的生活,为自己是小学生感到快乐。2.喜欢和老师、同学交往,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感受学习的愉快,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在尝试自己解决麻烦的过程中,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3.培养学生对父母的自豪感,引导学生对父母表达自己的谢意和敬重,体会家长带给人的快乐感受。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构想和具体措施本学期,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准备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健全人格和勇于探究、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要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选取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教育内涵丰富的“典型生活事件”作为基本素材设计活动内容。同时,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品德发展需求,把各项目标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安排在教科书中,使之形成综合化、立体化的结构体系。2.在教学中突出问题式、探究式,为儿童“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开辟广阔的背景和空间,以利于引领儿童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在每个主题活动之前都首先呈现一个生活背景,引领学生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引起儿童的探究活动。从展现生活场景开始,到活动过程、活动总结、活动评价大都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的。每个活动小结及我的收获,只给学生一个指向和提示,一般不给具体的答案。3.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来全面体现课程标准。本套教科书主要体现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因此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要渗透这个理念。4.在课堂上运用好种子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由“他律”实现“自律”。
本文标题:一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806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