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化测评促进“双新”落地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化测评促进“双新”落地情境化试题,尤其是有一定的整合性、过程性要求的情境,通常会有较高的思维含量,有较为开放的思考空间。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xx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而课标中关于“高考命题建议”的表述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由此可见,在“双新”背景下,语文考试评价已然发生变化,情境化成为测评题目趋势。运用情境化测评方式能够有效检测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育的学习成果,符合新课标和新教材提倡的新理念,能够从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以及文化理解上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整体提高。一、情境化测评的类型课标所说的考试测评载体是指具体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而典型任务是测评的主要内容,包括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1.个人体验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这一类情境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呈现自己个人独特的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个人体验情境对阅读提出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体验特定情境下作者典型的思想情感。2.社会生活情境“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这一类情境重在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内化交际规则。社会生活情境对阅读提出的任务之一便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应的语文问题,从而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如命制的区域内测评题目“分析编写文本二的目的”。提供的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节选自《文学报·悦读》。文本一是余华新作《文城》的开头部分,共计1600字;文本二是《文学报》编者的概括介绍文字,共计185字。这道题目是文学阅读的实用性考查,是生活中阅读报纸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作为《文学报》,应该捕捉、报告、介绍作家的新动向,但报纸篇幅限制,除了节选小说的开头部分,还需要编写文本二作为补充;不仅交代小说发生的背景,还勾勒出主人公林祥福的身世经历,引起疑惑,增强神秘感;简要介绍了小说的梗概,整体把握余华新著的特点;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学科认知情境“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这类情境重在引导学生调用和获得学科规律性知识并发展学科探究能力。学科认知情境对阅读提出的任务之一便是在更新、更大的语境中获取信息,分析推理,认识问题,从而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其中,更新、更大的语境是指试题材料之间日益多样的组合关系将形成新的认知情境,当多个独立文本联合起来构成一组材料,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会对学生提出更为严峻的考验。二、情境化测评的策略情境化试题,尤其是有一定的整合性、过程性要求的情境,通常会有较高的思维含量,有较为开放的思考空间。课标指出,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让学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因此,命制情境化试题具有相应的策略。1.注重综合性的整合在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考试测评情境,是作为现实生活的局部的缩影和虚拟,可能蕴涵丰富或复杂的信息、关系,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才能完成任务。测评情境的复杂性,不完全取决于要实施的活动类型以及要调动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主要取决于要调动多少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是否能引发有意义的整合,是衡量测评情境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当然,在考虑这一特性时,教师需要兼顾难度和可操作性,如命制的区域性检测题: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人对我们当下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祝福》《变形记》《红楼梦》等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提出质疑,请结合以上作品的阅读,阐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自拟题目,写1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该题目的设计体现出了《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一的要求,既是对该单元人文主题“良知与悲悯”的深入思考,也是对该册第八单元写作任务“如何论证”的检测,同时还涉及对第六单元小说阅读的人文主题“观察与批判”、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中《红楼梦》所揭示的深邃而广阔的社会现实及悲剧主题的认识。因此,这个测试情境是复杂内容的整合,需要调动多种语文知识,运用多种语文能力以及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思考分析问题,阐述阅读悲剧作品的现实意义。2.注重实践性的运用测评情境需要设计相关场景,并由此设置任务,从而进行评估。一般模仿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调动学生储备的语文知识和既有的语文能力,解决语言学习和现实生活中语言运用的困境,充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是语文知识的动态运用。例如,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字数在160字左右)。题(1):腰封也叫书腰,是指在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在以下文学经典作品中任选一部,为它设计一条腰封,并简述理由——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该题是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测试卷的小作文部分第(1)题,直接指向书籍推荐介绍,既是学生阅读、购买书籍时常常见到的事情,也是自己在生活中向别人分享、交流阅读体验时不可回避的话题,更是直接的语言实践活动,因而能体现实践性运用的测评策略。3.注重个性化的体验测评情境的复杂性、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体验的空间。课标中多次提到“个性化”,不管是语文课改理念、课堂教学设计、任务群学习内容与要求,还是学习方式、写作表达方式等都涉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特别是阅读评分的答案示例和说明,更要充分体现个性化体验的各种可能性。例如,题(2):在以下传统经典作品中,任选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说明原因——《论语·十二章》《礼记·大学之道》《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庄子·五石之瓠》《墨子·兼爱》。该题是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测试卷的小作文部分第(2)题,指向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所选的六部作品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对塑造中国人的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答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阐述清楚即可。本策略指向个性化阅读体验和感受。以上两题为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测试卷的小作文部分的第(1)、第(2)题,在创设上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首先,情境设计的类型不同。第(1)小题是生活情境,设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阅读整本书后撰写腰封以便推销”等真实的语言运用的生活情境。第(2)小题是个人体验情境,把阅读课文时自己感悟最深、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名言警句筛选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陈述自己的理由。这两道题目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其次,融入整本书阅读的意识。第(1)题是基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命制的,第(2)题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命制的,单元涉及的每一部作品都需要学生对该书有整体性了解。第三,需要融入比较阅读意识,调动比较阅读思维。两道小题都需要学生在比较中确定,选出自己阅读理解最全面和深入的作品。第四,这一道小题还为考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小作文从四个维度构成写作的典型任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的知识、认知储备答题,能有效检测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本文标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化测评促进“双新”落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85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