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观看“无穷之路”观后感及启迪4篇
观看“无穷之路”观后感及启迪4篇【导语】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的“观看“无穷之路”观后感及启迪4篇”精品文档,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帮!喜欢就下载吧。观看《无穷之路》观后感及启迪【第一篇】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的习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于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按照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大约还有2年的时间,目前已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配制,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实现扶贫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实现贫困人民的小康梦想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从头脑中扎根,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不应该喊出扶贫口号,也不应该设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层次从小事做起。长期以来,扶贫乱象时有发生,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导致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不仅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更是扶贫工作没有走心的恶果,不可小觑。精准扶贫要用真心从实抓。以调研走访的实际数据定位哪儿最贫困,为什么贫困?实打实的派驻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发展当地经济;上级部门也应拨付资金、实行一帮一的政策,点对点扶贫帮困。精准扶贫要清心从严管。扶贫资金和项目要从严管,防止进入小腰包,要实实在在的用在基础设施修建或贫困老百姓身上;资料整理和汇报要从严核,防止为了验收检查而作假,杜绝书面汇报漂亮、群众口碑差的以汇报夺政绩观;定贫脱贫要从严审,严厉打击为了扶贫资金而定贫困村、为了脱帽而做形象工程的现象。心系于民,冷暖在心是动力。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体会疾苦,让心得以洗礼,发自内心的来打好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观看《无穷之路》观后感及启迪【第二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是这几年谈的最多的话题之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年。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民,党和国家想方设法,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在现行脱贫标准“不愁吃、不愁穿,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不降低、不拔高的前提下,在扶贫干部们的努力下,确实有大批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一大批贫困县摘帽的目标。脱贫攻坚,我们最初的关注点放在物质脱贫上,温饱问题的确是人最本能的需求。我们对“三农”的刻板印象,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的农村、“看天吃饭”的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因此说起扶贫,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了“捐款捐物”的雏形,“扶贫”莫名地带上了一点“此高彼低”的姿态。其实,在物质脱贫的基础上,精神脱贫也相当重要,扶贫亦要扶起贫困群众的“尊严”。“民以食为天”,谁敢说“三农”不重要?贫困群众有尊严,才能让他们产生更多内生动力,自然而然地检视地区自身的陈规陋习,主动迈开脱贫的步伐。精准扶贫、深度扶贫,更多关注贫困群众的心理诉求。他们盼望“富裕”,更盼望“有尊严”地富裕;他们“穷则思变”,更希望“挺直腰杆”思变;不是外人觉得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就需要什么;别人给什么,他们就必须要什么;扶贫不是“高高在上”的,是一种并肩共进、促膝共商的关系,还得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些贫困村大胆启用“先富起来”的致富能手做村支书,共商致富良方,让全村人都富起来。“贫”是穷困,也是精神上的贫乏。贫困群众需要党和国家选配的“主心骨”,让他们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丰富,引导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独特”的向往,再以这个“需求”为导向,扶贫。扶的是“贫”,也是他们的“尊严”。近年来,富裕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已经从简单的资金对接到不吝输送人才、提供致富良策。随着抖音、快手、梨视频等短视频的兴起,很多地方的县委书记、县长、村支书也带头开直播,亲自“带货”,叫卖农产品,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代言”。“以购代捐”无疑是一种给予贫困群众“尊重”的扶贫方式,通过推广特色产品、特色旅游,摘掉的是贫困的帽子,带来的是情感的满足,田间地头的“苦味”,变成了文化输出的“洋味”,这也从心理上很好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民种的是粮食,需要的是知识。“希望工程”堪称精神扶贫的起点。那张“我要上学”的标志性照片,大眼睛女孩满脸都写着“渴望”。20多年过去了,助学助困有了更为平等、自立的“作业本公益计划”,这个民间公益项目,面向中西部贫困中小学生,以学生个人的写作本换取爱心认助,改变了单向的经济和物资资助模式,鼓励孩子用写作、画画等方式,完成一学期的日记,来换取每学期的爱心认助款。这种交换的形式,最大程度地给予了孩子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些被“尊重”浇灌长大的孩子,内心一定不会自卑、怯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脱贫攻坚,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贫困大山里孕育的产品有产量有销量,让“农村”用笔直的腰杆与“城市”对话;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得出去、更愿意回归,拿同等的知识回馈建设家乡;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挖掘出更多的“金山银山”,非但“人夸颜色好”,更有生态环保的“清气满乾坤”。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观看《无穷之路》观后感及启迪【第三篇】陈贝儿对于祖国内地的普通观众来讲之前比较陌生,而自从8月21日她和她的团队的一部纪录片《无穷之路》第一集播出之后瞬间让内地观众熟知,而且由她主持的这档纪录片获得了豆瓣评分分的超高分,必定会成为2021年的一匹黑马奔腾而出。这部《无穷之路》是陈贝儿团队耗时3个月,在国内曾经是最贫穷的多个地方辗转千里,穿越了6个省份的的崇山峻岭,荒漠戈壁,去感受这些曾经被国际组织断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翻天覆地变化,这一切都来自伟大祖国的脱贫攻坚战役所取得的成就。这档节目一经播出便取得了非常热烈的反响,尤其是在香港观众中引发了无比的震撼。无论内地还是香港的观众都被祖国大好河山那壮丽秀美、险峻的风景所吸引,被国家扶贫事业的伟大成就所震撼与感动。很多香港网民在节目下方留言,一方面对陈贝儿团队的辛勤付出为大家带来这样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让广大香港市民知道了国家如何开展脱贫攻坚举措为人民谋福祉表示感谢;另外一方面也是为陈贝儿团队不辞辛劳艰险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其实,对于脱贫攻坚来讲内地的观众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参与其中,有的是被脱贫的人员,有的是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人员。除了亲身经历还经常在电视、手机等新闻媒体报道中有所了解。但是对于香港市民来讲则不一样,毕竟香港和内地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和政治体制是有区别的。如果把内地制作的脱贫攻坚的纪录片直接在港媒播出,因为拍片的视角不一样,观众的感受也不一样,未必会有一个好的理想效果。《无穷之路》是她们四人小团队(女主持+女监制+两位男摄影师)以全新的视角走了一遍脱贫之路。他们从南方开启了探寻脱贫之路,一路向北,走过大西北,踏上戈壁滩大沙漠,最后达到川藏高原。四人足迹踏遍广西丶贵州丶云南丶四川和宁夏共六省。一路走来,路很长,也很险,但是每一站都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感受。观看《无穷之路》观后感及启迪【第四篇】无穷之路,一语双关。脱贫之路,无尽之路。从藤梯变钢梯,由天梯变楼梯。可歌可泣的,除了凄美地,还有壮美地。会想起《桃花源记》,过于偏远险恶,道路与信息不畅通,“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情况是可能的,但现实毕竟不是文学作品中武陵人无意进入到的那片远离乱世尘嚣的美好净土,悬崖村的实际生活环境是封闭艰苦而贫穷落后的。道阻且长,深入调研,耗资千亿,建安置房,工程浩大,授之以渔,让山民脱离贫困,安居乐业。“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近代史里面,最大型的系统性易地搬迁,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因而更显出精准扶贫的可贵。会想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真的感慨,忧国忧民的杜甫的形象在脑海中的呈现更加伟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感谢国家的大力投入与前赴后继的扶贫干部的倾情奉献。喜欢这个主持人。她是以平视而非审视的目光与受访者交流的,言谈举止自然亲切,而且很有韧性,完成整个攀登过程,五千多级的钢梯,13个小时。
本文标题:观看“无穷之路”观后感及启迪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040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