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例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例【导读】这篇文档“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例”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一、基本情况(一)明确乡村振兴总框架,搭建乡村振兴四梁八柱健全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成立了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由县委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任副指挥长,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成员,统筹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成立县委乡村振兴办公室,具体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安排布置、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蓝图。根据县委、县政府“1+4”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2年,建成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的总体目标,并明确2019年争创省级、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镇个、示范村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个。建立乡村振兴的规划体系。确立了乡村振兴总体规划“1+2+N”思路,“1”指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即县乡村建设规划和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N”为各类子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目前,《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202年)》已于月印发,《县乡村建设规划(201-202年)》《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1-202年)》分别由县自然资源局和县农业农村局编制完成。(二)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是抓好统筹协调。成立“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专项设立“五大行动”综合督导组和工作推进组,分别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任组长,统筹负责“五大行动”组织领导和推进实施。研究制发《“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专项行动方案》《县2019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实施方案》等重要方案,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明确了三年总体规划、三年专项方案、年度实施方案,划定了长期、近期工作目标。二是抓实具体工作。因地制宜抓实“五大行动”推进工作。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重点推进垃圾收、转、运体系正常运转,加快推进个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在个村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措施。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明确了个行政村、户农户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其中,个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完成项目选址及工程测绘,正在按程序组织进行设备采购。全县规划建设场镇污水处理厂个,已建成个,在建个。在农村“厕所革命”方面,计划任务数户、整村推进数个。目前,全县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完成户,民生工程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完成户,进度分别达到%、%。依托场镇、市场、村小、村委会等既有公厕设施,推进农村公共厕所新(改)建座。结合旅游、交通等相关项目,加快旅游公厕、交通枢纽及加油站公厕改造座。在农村村容村貌提升方面,以“家园美化、村庄绿化、照明亮化、环境净化、乡土文化、发展变化、‘六网一中心’”为重点,聚焦个行政村(社区)开展村容村貌提升、村庄清洁行动,统筹投入万元。在农村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整合项目资金万元,安排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个,统筹推进相关治理工作。(三)着力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围绕“一个镇(街道)一个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村一个百亩特色产业(扶贫)园”建设思路,建成县级农业园区个。全县“一区六带”建设成效明显,、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万亩、万亩。出口量位居全市第,达到万吨,并成为全省首批直供试点基地建设县之一。2019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同比增加元,增幅%。在全省个高收入组中增幅率指标位列第位。以县级农业园区为基础,研究制定《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201-202年)》《县2019年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聚焦园区、园区、园区,年内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个,力争新增投资余万元。在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上,按乡村振兴战略的构想,以镇、镇村、村等镇村为重点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并取得初步成效。二、存在问题(一)宣传发动不足。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亮点可圈可点,但就全县来看,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群众不知道就不参与,不参与就不支持,存在基层特别是镇、村对群众的宣传不够、发动不够、组织不够。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待提高。(二)工作不平衡。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的第一要务,近年来我县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些村社劳动力和人才大量外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兴旺发展战略任道重远。(三)农技服务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明显落后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近年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家庭农场个,完成县园区和县园区个县级园区认定,为我县农村产业兴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基层农技服务质量和技术保障不够。(四)项目推动滞后。项目缺乏资金保障,工作推动滞后,全县个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目前只开工建设个,个场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个,还有个在建之中,全县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完成户,民生工程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完成户,进度分别达到%、%。“五大行动”行动工作开展滞后,2019年相关工作完成难度大。三、工作建议(一)加大宣传、家喻户晓。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特别是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的作用,宣传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意义,宣传全县乡村振兴规划、宣传各地亮点和好的做法,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广泛汇聚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按照省、市关于创建省级、市级先进镇(街道)、示范村要求,指导相关镇(街道)、村社加快开展项目建设,持续推动园区发展,全力打造亮点,积极争创省级先进县,省、市先进镇(街道)、示范村工作。同时,以点带面,积极规划和包装生成项目,有序推进其他镇村乡村振兴工作,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三)完善机制、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在全县上下形成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完善农技队伍服务、培训、考评机制,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四)强化统筹、确保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所需资金达到亿余元,资金需求量大,需向上争取资金,要加大相关项目包装生成、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确保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资金及时到位,为项目建设按时完成提供资金保障。篇二一、基本情况(一)组织领导推动情况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工作,在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成立了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民族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市民族宗教局制定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的意见》,从实现脱贫攻坚转向重点扶持民族乡村振兴。二是加强试点推进。全市省级乡村振兴个特色乡镇中民族乡个(乡),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中民族村个,乡村振兴中心村个中民族村个,个产业薄弱村中民族村个。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在电视台《》专题栏目展示民族乡村发展成果,推出“”微信公众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民族乡村振兴的舆论氛围。(二)扶持政策落实情况一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民族乡转移支付、民族补助款、文化保护、扶持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约万元。每年争取中央、省级民族资金多万元,助推民族乡村建设发展。二是深化挂钩帮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挂钩帮扶、分工负责等民族工作机制,在省“双挂钩”帮扶民族乡基础上,持续开展市领导挂钩帮扶个民族乡,市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挂钩帮扶发展相对滞后的个民族村,县(市、区)党政领导、部门、企业挂钩帮扶其他民族村,基本实现民族乡村挂钩帮扶“全覆盖”。三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对个民族贫困村和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进行了逐村逐户逐人建档立卡,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因户施策、准帮扶。截止2019年底,全市民族贫困村和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三)特色产业培育情况各地立足民族乡村实际,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着力引导、培育、扶持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一是扶持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通过重点扶持,部分民族村产业初步形成。县村全村种植多亩,年产量多吨,产值多万元,是我市规模最大的产区,设有水果交易市场,拉动了旅游、电商等产业。区村大力发展产业,建设育苗、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面积亩。市乡的和被分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识,成为民族乡村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二是示范引领和帮扶薄弱两头抓。培育了一批乡村振兴典型,村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乡入选2019年度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村、村、村入选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帮扶全市个产业薄弱民族村发展,建立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帮扶产业薄弱村工作机制,实现产业薄弱村挂钩帮扶全覆盖。(四)人居环境建设情况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五清楚、两特色”要求,将民族村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改善民族村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共有个民族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共有批个村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建设,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每个村万元,其中个特色村寨试点村经综合评估后通过验收,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量和命名数均居全省首位。目前,第批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建设正有序推进。三是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动员和引导偏远自然村的村民向交通便捷的中心村、集镇迁移,通过移民搬迁改善民族乡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全市异地搬迁安置少数民族群众累计达万人。(五)文化保护发展情况一是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连续年举办“月”文化节活动(其中连续届承办省“月”文化节),带动广大乡村“节”“节”等民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二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申报评选工作,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三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民族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展示、传承、交流场所建设,建成县、乡、村、民族学校四级民族文化站、文化室、传习所(基地)等文化基础设施多处。个民族村列入全市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建设名单。四是促进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将民俗活动与非遗展示、乡村摄影、美食展示与制作体验、特色商品展销等内容融合,推动民族乡村旅游,全市个民族村被列为AAA级旅游景区,个民族村被列为省级旅游村(特色村)。二、存在问题(一)民族乡村产业基础薄弱一是民族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民族乡村财力薄弱,制约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振兴发展。如县个民族村,最高集体收入不超过万元,其中、以收入为主,增收项目少。二是大部分民族村地处偏僻山区,立地条件差,实现乡村振兴难度大。市个民族村,除、等多个民族村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外,多数民族村地处偏远,村落分散,地理环境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三是民族村产业规模较小。除、等民族村产业具有较大规模外,多数村主导产业不明显,未能形成“一村一品”优势,农民增收难度大。(二)民族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未到位一是村庄规划编制滞后。全市个民族村未编制村庄规划的有个,部分民族村规划制订标准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特色不明显,民族风格体现不够。二是民族乡村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够,没有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历史建筑保护、文化内涵挖掘与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融合不够。新村建设、特色村寨建设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三)民族乡村人居环境有待提升一些偏远的民族村特别是民族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民族村交通基础薄弱,农村公路建设技术等级较低。全市个少数民族人口人以上的自然村中,有个村通村公路未硬化;路宽米以下的村有个。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资金不足。如县村通村公路改建项目总造价万元,交通专项补助万元,资金缺口万元。(四)民族乡村人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农村创业人才少。少数民族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尤其偏远乡村带动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二是民族文化人才紧缺。传统文化保护、挖掘、传承、发展人才不足,特色文化优势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三、意见建议(一)进
本文标题: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13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