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我的自画像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我的自画像——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01内涵、过程、规律02特点、偏差、体验03控制、标准、方法01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01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内容与结构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的全部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这种意识是通过个人观察、分析和比较等途径获得的,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种心理成分构成,是一个完整的、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内疚自责成就感、自我效能感自立自制、自律自强自我监督、自我控制02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认知元认知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Flavell)曾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1]。具体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指对学习认知活动的认知。它要求学习者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都有明确的意识,同时在学习中时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评价,从而肯定、发展正确的行为,发现和改正错误或不良行为,使自己的认知活动得到调整和改善。02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认知关于元认知的结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02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认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知识有助于人们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指导人们自觉地、有效地选择、评价、修正和放弃认知的任务、目标和策略。同样,它也能引起有关自身、任务、目的的各种各样的元认知体验,帮助人们理解这些元认知体验的意义和它们在行为方面的含义;元认知体验对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元认知体验,人们可以补充、删除或修改原有的元认知知识,即通过同化和顺应机制来发展元认知知识。而元认知体验有助于人们确定新的目标,修改或放弃旧的目标,有助于激活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监控一方面是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认知目标与行动(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另一方面人们的元认知知识又大多来源于人们对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的实际过程。善于对认知活动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监控的人,自然会有更多的元认知体验和经验,从而具有更多的元认知知识,这就是说,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监控水平制约着人们的元认知知识的获得与水平。对于元认知体验,它总是与认知活动相伴随,离不开人们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过程。总之,元认知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三者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元认知。02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过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个阶段2阶段年龄心理危机发展顺利发展障碍良好品质10-1.5信任VS不信任有安全感交往焦虑希望品质21.5-3自主VS自我怀疑自控自信胆小多疑意志品质33-6主动VS内疚勇于表现畏惧退缩目标品质46-12勤奋VS自卑勤劳能干懒惰无能能力品质512-18角色认同VS角色混淆自我认同方向明确角色混乱诚实品质618-35亲密VS疏离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异性交往障碍孤独爱的品质735-55繁衍VS停滞关爱后代追求个人享乐关心品质855以后完善VS绝望获得满足感产生绝望情绪智慧品质02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过程阶段年龄发展内容发展节点生理自我(对自我的确认)8个月~3岁这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是个体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但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的现象,认为外部世界是为他而存在,以他为中心,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自我中心期”。3个月:能辨认自身以外的世界5个月:略知别人的存在8个月:了解自我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反应,但人我不分,物我不分(自我意识的萌芽)3岁: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产生自尊感、羞耻感社会自我(对自我的评价)4岁~青春期这一时期是自我意识受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有人称之为“客观化时期”。这一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一改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认同意识。具有较强的“他律性”的特点。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并对自身的行为做出评价,如“我会唱歌”、“我会……”,关注他人评价,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心理自我(对自我的了解)青春期以后这是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成熟、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认识能力的日益发展,个体将大部分注意力转投到自己的内部世界中,转投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他们开始努力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态度、信念、理想、行为等的意识。15岁左右开始,外在的关注逐步向内在的关注转变,个体热衷于内心世界的探索,如“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这时倾向于寻找自己的偶像或榜样03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分化一、自我意识开始分化进入中阶段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出现分化。中学生不再单纯地建立在社会规范和他人评价的基础上,他们要比初中生更善于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更善于内省,思考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自我的分化会导致主体我的崛起,但这种崛起在中学生中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它使中学生长久地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对周围的事物不屑一顾。相对而言,中学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因而导致他们行为表现上的自负,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们开始不把权威、传统和社会规范放在眼里,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强调自己,维护自己。这种表现很容易被他人误认为是妄自尊大,自私自利。其实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内心还是十分脆弱和不自信的,他们也只是暂时的自我中心主义者或无意识的利己主义者(因主体我还是孱弱的),大部分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者。03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分化二、自我意识出现矛盾1.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影响理想自我的确立,并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更多的同学自己的评价也常常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态度也是波动的,对自己的调控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忽而看到自己的这一面,忽而又看到自己的另一面,时而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或低估自己,时而感到自己很成熟,时而感到自己很幼稚,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又对自己不满。2.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中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幻想,而现实有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于是就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这种自我认知上的矛盾混乱,经过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之后,容易表现出各种激动、焦虑、喜悦与不安情绪。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往往会将“现实我”萎缩到实际能力以下,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产生较强的自卑感,甚至放弃努力,形成自我怜悯或伤感的心理状态。相反,当“现实我”占优势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03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分化二、自我意识出现矛盾3.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中学生要求独立的意向越来越强烈,不仅包括独立的生活空间,还包括自力更生的愿望。因此有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实践训练和社会兼职,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然而,因为经济上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上等方面的不够独立,又不得不依附于家庭和父母。中学生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依然常见。4.交往需要和自我闭锁的冲突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类共同的基本需要。在学校,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受人欢迎的“万人迷”。然而,“主观我”与“客观我”的分化和矛盾,常常使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起伏不定,当无法确认能够在交往中得到安全感和被尊重肯定的时候,很多人倾向于选择自我闭锁。而自我闭锁又容易诱发较低的自我评价,从而反复陷入交往需要和自我闭锁的冲突。露自己的缺点。03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分化三、自我意识渐趋统一随着自我意识对主体内心世界的指向和深入,中学生的自尊心强而敏感。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开始逐渐摆脱成人和权威的影响,出现了采纳同龄团体评价标准的倾向。这一时期,同伴对个体的影响会远远大于父母和教师的影响。他们最怕别人看低自己,最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鼓励。他们会以各种方式在各个领域表现自己,处处争强好胜。这种获得成人赞赏的需求,如果不能以合乎社会角色规范的方式得到满足,比如在学习、工作、业余爱好中取得成绩、赢得荣誉,就可能导致中学生用不符合社会角色规范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如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矛盾、纠纷和攻击行为,往往都是由于自尊心受到威胁而引起的。03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分化三、自我意识渐趋统一在和同龄群体密切的交往和“碰撞”过程中,中学生将逐渐学会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自己,而且日趋深刻,表现为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一时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而且能认识到自己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他们能看到自己与别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能以整合的观点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中学生能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相比较,经常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比较,并能思考自己哪些表现代表“真实的自我”。04特点一、时间上的“延缓偿付期“逐渐走向成年的中学生,虽然应该而且已经有能力承担诸多社会责任和义务,但由于其主要精力仍在完成学业,所以他们在做出某种决断的时候往往进入一种“暂停”局面,或继续挣扎于自我同一性的构建。心理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类似于网络流行用语中的“啃老时期”。由于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发展现象,因此努力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构建依旧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04特点二、空间上的“自主性“相对于初中以前的生活,中学生的生活空间更加宽广自由,受父母、老师及学校规则的约束减少,更多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伴和网络信息的影响,并且面对丰富的信息刺激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比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加入某个学生组织,可以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等等。因而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在空间上更具自主性。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04特点三、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为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自我体验丰富深刻,而自我调控相对滞后。自我意识的内在心理成分发展不平衡,以致容易形成各种自我意识的冲突和偏差。比如,中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常常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但对恋爱行为的调控能力或失恋后的自我调节能力却相对较不成熟。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偏差克服自我中心可以做以下调适:(1)角色扮演,换位思考;(2)多接触各个社会阶层、不同性格特点的人们,丰富自己的见识和体验;(3)参加户外生存训练等活动,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及团体归属的需要,并尽力给予他人帮助。自我中心1自我中心主要表现为:(1)凡事从自我出发,只关心自己,不顾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2)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3)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不易赢得他人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不和谐,易遭挫折。05自我认知的偏差偏差克服盲目从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高辨识目
本文标题:我的自画像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75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