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苏武传教案【推荐4篇】
好范文解忧愁1/35苏武传教案【推荐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苏武传教案【推荐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苏武传》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班固及《汉书》。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③把握文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好范文解忧愁2/35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疏通文言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文言基础知识集约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好范文解忧愁3/35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⑧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⑨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⑩与武决去决:通“诀”。3)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好范文解忧愁4/35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4)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③名词活用好范文解忧愁5/35(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5)特殊句式①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②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好范文解忧愁6/35③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3、走近作者1)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2)复习归纳史书的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好范文解忧愁7/35《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整体感知,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第二课时一、导入“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要死了表现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难事,而是处于死亡的境况之下是很难的,也就是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苏武又是怎样面对死亡的呢?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好范文解忧愁8/35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第三大组: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第四大组:课后练习三,读李陵作《答苏武书》并结合课文谈谈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三、总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好范文解忧愁9/35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苏武传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好范文解忧愁10/35的伟大民族精神。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好范文解忧愁11/35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一)预习课文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好范文解忧愁12/35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二)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a、给加点的字注音。1.稍迁至栘中厩监();2.数()通使相窥()观;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5.后随浞野侯没()胡中;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7.置煴()火,覆武其上;8.拥众数万,马畜()弥山;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b、解释加点的词,在横线处解释整个词语。1.稍()迁至栘中厩监;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武帝嘉()其义;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6.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8.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好范文解忧愁13/359.方()欲发使送武等;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11.及卫律所将()降者;12.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13.会()武等至匈奴;14.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15.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16.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17.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18.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19.单于使卫律治()其事;20.张胜闻之,恐前语发();21.事如此,此必及()我;22.虞常果引()张胜;23.引()佩刀自刺;24.驰召医,凿地为坎()
本文标题:苏武传教案【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82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