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交流会发言稿(样稿)(精编5篇)
好文档,供参考1/21交流会发言稿(样稿)(精编5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交流会发言稿(样稿)(精编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交流会发言稿1各位老师:感谢周老师的组织召集,感谢育苗中学提供场地,所以我们这群农村初中文学社团的指导老师有了这么一次见面和交流的机会。奉周老师旨意,在这里谈一谈我们章庄中学田野文学社开展活动和发表习作的经验。经验其实说不上,不过是把我们的一些实际做法讲一讲,或许能够给老师们提供一点借鉴。我组织和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是从1995年开始的。那个时候我在位于风景美丽的卷桥水库旁边的东河乡中学工作。因为个别领导不正确的认识和不公正的评价,或许还有某些别有用心者的中伤,我被以“气质不适于当班主任”的罪名发配到这个位置最偏、条件最差的学校劳动改造。是周老师,周老师不辞辛苦、不远千里到东河乡中学去找我。周老师鼓励我,文学社团之路是走对了,虽然眼前有一些挫折,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就在那年12月,我第一次到了荆州市,参加余映潮老师组织的荆州市文学社团评展活动,获得了一个三等奖。从那个好文档,供参考2/21时候起,我把文学社团活动和我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直到今天,一做就是十多年。现在,田野文学社由年轻儒雅的王军老师和我共同负责。XX年暑假无事,曾把手头所有的样报样刊搬出来整理了一番,当时我的学生习作是900多篇。这几天接到周老师命令后又补充了XX年的内容。根据我个人的不完全统计,从1992年8月学生宋安安发表习作《2的特征》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历年所教的学生发表的作文总数是1226篇;从1993年发表第1篇论文《我是这样做液体压强演示实验的》开始,到现在我的论文发表数是182篇。终于达到了习作过千、论文过百的目标。这十多年的投稿生涯,我摸索出来的所谓规律可以归纳为12个字,那就是:“于外联络通畅,于内质量保证。”先说说联络通畅。我的做法有以下四点:第一,给编辑一封短信。每次投稿,每封投稿信件,我都会附上一封给编辑的短信。短信的内容,不外乎自我介绍一下,接着表示真情问候,然后简介所投稿件的大致内容,再附上我以及学生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这样的短信,一般以手写为佳。如果是复印或者油印,然后签单似的填上报刊名称、编辑姓名,似乎就不那么真成了,我估计编辑是不会格外留意的。如果是直接投寄社刊,我们更要注意不可怕麻烦而只装社刊,其他一字不写。这样,即使编辑有心选用你的学生习作,也可能会因为无法联络而只好放弃。另外,即使是附了短信,也不要忘记好文档,供参考3/21了在稿件的后面写上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以及qq号码等,以方便编辑用合适的方法和你联系。第二,保持稳定有效的联络方式。在编辑部,每一位编辑都有自己的“责任田”。为了种好这块“责任田”,编辑都会尽量扩大自己的稿源,以便优中选优。这里,稳定有效的联络方式不仅对于作者,就是对于编辑也同样重要。这些联络方式中,又以手机最为及时方便。近些年有不少稿件,都是编辑和我电话联系,然后根据他们的需要撰写的。我们有的老师喜欢频繁更换手机号码,不知道这一换,如果编辑想找你约稿,纵然晓得你的尊姓大名却无法联系,几次三番,人家也就把你淡忘了。我在XX年曾经换过一次号,但是我在换号前一个月就给所有我认识的编辑发了电子邮件,告诉他们我从XX年3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号码。这样,就尽可能的减少了编者作者之间的联络不通。第三,及时和编辑沟通。每1篇稿件从选定到排版,要经过初选编辑、责任编辑、主编等几道关口,每一道关口都有打回重新修改的可能。我们的稿件发出去后不要从此听天由命,如果条件许可,我们应该多和编辑沟通联系。记得田野文学社第一次习作专版是1999年在辽宁的《初中生学习指导》。当时我们的社刊邮寄出去之后,《初中生学习指导》的编辑部主任王宝贵老师给我们几个指导教师都打了电话。不过那时还没有手机,电话都是我们家人转接的。我就给王老师回了一个电话好文档,供参考4/21过去,他说看了我们的社刊,挺不错,希望我给他们推荐更多作文。我当时手头刚好有六7篇稿件,就一股脑寄了出去。后来王老师一下子选用了5篇。这在我们当时绝对是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第四,通讯投稿要跟上步伐。在XX年以前,田野文学社的投稿主要是邮局邮寄。那时,我差不多每个星期都去邮局,有时候一寄就是几十封信,以致我们小镇邮局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熟悉我了。从XX年6月我买了电脑之后,我的投稿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网上投稿,又便宜又迅速。有时候遇上编辑急需的稿件,上午电话通知,下午就把稿件发过去,当天就定稿排版。这样你帮编辑解决了燃眉之急,他以后对你的稿件自然也刮目相待。而且,近些年新创刊或者改版的报刊编辑,大多是才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他们对于传统投稿方式很不以为然。有位编辑告诉我,他们最乐意接受优质的电子文稿,因为拿去就用,免得他们修改、打印和校对。有的报刊编辑任务很重,例如吉林《语文学习报》,基本就是一个编辑负责一个版本,每个星期两张八版,如果是传统稿件,估计就是单纯的录入也难得完成。拓宽了发表园地,我们还得保证稿件质量。我的方法有三:首先,努力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做到稿源充足。作文教学是一件周期长、见效慢,甚至还有点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加上考场作文评卷时的人为差异,以致不少老师从根本上忽略了作好文档,供参考5/21文教学,或者让学生背诵几篇佳作,考试时能套就套,能蒙就蒙。如此不用操心,还能颇有成效。我以为这样的老师至少是不负责任的。其实作文、阅读以及课堂教学是可以一体的,我在我的实际教学中也是这样操作的。我还要求学生写周记,每周1篇,与单元作文一视同仁。事实上,我班上学生发表的作文,80%以上的都出自于他们的周记,出自于他们的自由练笔。当然,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很多,老师们的经验比我更丰富,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其次,堵住假冒伪劣产品,保证稿件质量。我前面已经说过,不少编辑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也不可能细致的修改1篇半成品稿件。所以我们把稿件发出去之前,一定要先把一下关,替编辑解决一些错别字、标点不规范、病句等问题。特别是约稿,更要保证质量。不然,人家即使这次勉强用了你的稿子,估计以后不会再找你联系。同时,要注意将假冒产品扼杀在摇篮中。有一次一个编辑和我聊天时说,他曾经约过一位大师的试卷稿,但是稿件中一连三个阅读段都是照搬的网上的。现在网络无所不能,抄袭很容易,被发现也很容易。我的学生作文中如果有不错的,就拿到班上读一读,如果是抄袭之作,七八十个学生一听,张三不发现李四也会发现,这样不仅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抄袭之作出炉,对抄袭学生也是一个教训。而且,几次以后,相信学生也不会再有抄袭的念头了。再次,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天女散花。有老师投稿,担心好文档,供参考6/21人家不发,于是就来个天女散花,以求东边不亮西边亮。其实这并不可取。这方面我有过血的教训。有一个《新课程报》曾经和我约过“漫游语文世界”的单元作文训练,我写好作文指导稿件后,恰逢学生放假,于是就从电脑里面找了1篇原来的学生作文放在一起发出去了。一个月后,那位约稿的编辑非常生气的给我打电话,质问我为什么把已经发表了的稿件给她。我当时还很疑惑,说稿件是全新赶写的,绝对没有发表过。那编辑说已经在我的个人主页上看见了,还说这个稿子害得她又要忙两天了,责怪我办事不负责任。后来我仔细一查,原来我附的那篇学生习作确实已经发表过了,可惜撰稿时怎么也没有记起来。就因为这,我新写的指导文也泡汤了,而且,那位编辑后来也就自然和我一刀两断、不相往来了。所以,我在这里劝告老师们,情愿少投稿,投之前先弄清楚这家报刊登载稿件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命中率,而不能热衷于天女散花,广种薄收。说实在话,我指导学生文学社团这些年来,只是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老实事。如果说这些事可以算得上是成绩的话,那么我的每一点都离不开周老师的呼吁和帮助。如果没有周老师到东河乡去鼓励我,没有周老师一贯的支持和指导,就没有今天的田野文学社,没有田野文学社员1500多篇习作的发表,没有田野文学社网站20多万的点击率,没有我个人主页100多万的访问量。而且,老老实实说起来,我所做的这些,和我好文档,供参考7/21们章田寺的摇篮文学社,还有李民高、黄发连、胡志林等大师级的老师比起来,是标准的小巫见大巫。所以,我在这里也就毫不谦虚的胡说了一气,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谢谢大家。交流会发言稿2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郑州校友会组织大家一道回母校,提前几天,我心里就总是想着这件事,不能释怀,那种情绪并不热烈,淡淡的,缓缓的,像清风吹皱了春水,慢慢漾开去,漾开去。二十三年前,19XX年七月,我离开了生活学习三年的母校,像徐志摩当年离别康桥那样洒脱,“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二十三年来,我共来过两次母校。第一次大概是20xx年,当时我在禹州电厂工作,抽空带着爱人到了平顶山,见了见分别将近十年的一帮同学,晚上酒至半酣后趁着月色悄悄来到校园。原本空旷,甚至有些荒凉的校园已经挤满了大楼、商贩、师生,不仅不再寂寥,甚至有些喧嚣了。我不大喜欢热闹,心里有些许失落。尽管如此我还是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因为老的教学楼、宿舍、食堂这“三点一线”中的“三点”还健在。我没有走进任何一个“点”,只是远远地、深深地看一眼,便匆匆地离开了人头攒动的母校。好文档,供参考8/21第二次来母校是20xx年11月1日,那是为了参加母校三十华诞庆典活动。头一天晚上和师友喝了一肚子的酒,说了几箩筐的话。庆典当日,参加一上午的会,中午于学校食堂吃过饭后,驱车在校园转了一圈就匆匆而归了。校园已经不是我上学时的那个校园,听说老校区已经卖给了另一个单位。现在的新校区建在了风景秀丽的平西湖旁边,高楼林立,设施齐全,美丽得像一个公园。学校也由大专升成了本科,名字几经更改,变成了无数师生日思夜盼的响当当的“河南城建学院”。庆典圆满结束了,美丽的母校也看到了,可是总感觉意犹未尽,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一年多来我一直在寻找答案,不是每时每刻,而是断断续续,到底缺少点什么呢?!我到底需要什么呢?这种情绪时常钻进脑海,扰乱我,挑逗我,几乎成了我的心病。今天,我又来到了母校,和众多郑州校友一块来了,学校领导做了很好的安排,让我们重温了母校的恩情。这一次,我除了带着一些和在校师生交流的任务以外,同时还带着自己的心病而来,我要治愈这个心病----为什么校园已经不再是原本的校园,心里却还是如此挂怀?现在,见到了众多师生,我忽然释怀了。原来,我魂牵梦绕的不是那个固定的地方,而是母校的精神,是师生的情意,是在校期间所发生的历历在目日久弥新的一件件小事,是湛河橡皮坝前的照片,平声剧院的一场场电影;好文档,供参考9/21是白龟山水库,香山寺,紫云书院的一次次郊游和野炊,运动场上的一次次乱七八糟的比赛;是各位老师的各具特色的授课,各位同学考试前后的紧张与等待;是元旦晚会的精彩亦或拙劣的演出,是内心似火但羞于表白的那份纯真情感。我挂怀的是人,是时间中的人,是历史中的人,是在老师和同学身上发生的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找到了,母校,我又找到了你年少时青涩的模样,我的心又融进了你的怀抱。我爱你,我的母校!交流会发言稿3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五年级四班的班长孙永兴,非常荣幸代表五年级四班的全体同学,为此次交流会发言。我们班目前共有61名同学。其中男生31名,女生30名。同学之间很团结,班级荣誉感极强。班内、校内活动,大家参加过于踊跃。往往因人数所限,成为我们李老师幸福的烦恼。学习总是我们在学校里的主题。我们班的成绩呈越来越好的状态。尤其是上学期期末,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有了极大的进步。这一进步离不开全班同学的努力,尤其是张鑫、靳庆磊、周浩、蔡一杰、杨凯等同学。为此我希望大家对以上几位同学能够予以掌声鼓励,你们的点滴进步,我们都能看的到都很珍好文档,供参考10/21惜的。新学期,我们班自发成立了一对一互助小组,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教与学的双方都很用心,以期有所进步。学习委员姜雨同学,各科课代表,各小组长常常向老师
本文标题:交流会发言稿(样稿)(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91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