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调研报告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调研报告: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体制的日益深化,街道社区为民服务工作中出现了许多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基层干部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成为新形势下街道社区抓好服务工作的重要课题。近期,根据主题党日活动的安排和部署,街道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采取听汇报、个别走访、问卷、座谈交流、实地查看等形式,就目前街道、社区在为民服务方面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思路,广泛听取了社区干部、辖区单位和部分城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深入研讨,达成了共识。一、街道社区为民服务工作面临的新要求(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要求街道社区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随着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职能的社会化,政府城市管理职能的社区化,街道社区在外来人口管理、卫生计生、劳动就业、社区服务、城市管理、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需要街道社区,通过整合辖区资源,充分调动辖区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能力,推进服务群众工作便民化、服务化、高效化,在改善社区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强有力的政治核心作用。(二)民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要求街道社区树牢为民服务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对民生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视。新形式和新常态下,要做好街道社区为民服务工作,就必须践行“民思我想、民求我应、民需我办、民难我解”的思路,怀着对居民的深厚感情,着力在便民、服务、保障的支撑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创新服务,提升服务功能。要把党和政府的重托,把人民的期望,化作一腔热情和一颗赤子之心,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追求,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居民“所急、所需、所盼”,及时解决居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始终不渝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居民的心坎上,当好居民的贴心人。(三)广大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要求街道社区体现改革发展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改革发展初心。城市的核心是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改革发展的最大初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广大城市居民精神需求日益多样化,社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群众性组织和活动群体,其中即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健康的也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把各类自发的健康的群体活动组织好,保证群众民主权利的实现,是摆在街道、社区干部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二、目前街道、社区为民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街道社区干部思想落后的问题。街道社区个别党支部及干部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旧框框中,有的干部把为民服务停留在口头上,服务群众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真正面对群众时却是“话难听,脸难看,门难进”,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居民服务工作缺乏研究和思考,工作覆盖面不广,没有特色和创新,不能根据变化后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街道社区负担过重的问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承担的工作量比较大,涉及面广,有党的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管理、大气污染防治、人口与计划生育、防病防疫、流动人口管理、防范邪教、普法、劳动就业、组织劳务输出、职业介绍、对特困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等等,日常工作项目多,还有随时性工作需要居委会工作人员及时处理。而居委会的情况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工作任务重。在工作的同时,居委会工作人员要接触各种人、处理各种事,工作精力不足,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工作的积极性。三是社区工作经费不足问题。有的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建设经费不足,各种便民公益设施也无法满足为民服务的需要,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有想法,有思路,也很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干出一番事业来,但因为经费不足,造成好的思路和办法只能成为一种摆设,不能付之于行动,甚至石沉大海,影响了社区和服务发展工作的正常开展。三、今后街道、社区为民服务工作的思考(一)以知民为基础,熟知民意,体恤民情。围绕“知民”,扎实推进调查摸底工作,为服务居民掌握真实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增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与街道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居民对街道社区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因此街道干部应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实”为基本要求,协同相关部门,紧紧抓住“以房管人”等措施,以楼幢为单位,做到每户居民都有街道社区人员管理,不留死角;制作入户登记表,将居民的城市低保、计划生育、劳动保障、重点人员、残疾对象及流动人口等内容详细进行登记,确保入户信息全面周详;同时实行动态管理,督促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对责任区的重点人员、流动人口、房屋租赁情况定期复查,全面摸清居民基本情况;街道社区设立民情联络站,强化热线服务,把意见和问题分类整理,实行“全程跟踪制”,并征求办理事项满意度,为进一步加强居民服务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同时积极搭建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的联系协作平台,一方面,主动上门征求意见,了解需求,认真做好政策引导、信息咨询、协作服务等工作,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利用辖区单位在人力、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共驻共建,重点开展文化体育、宣传培训、综合整治、救助救济等一系列共建活动。(二)以利民为动力,扶贫济困,排忧解难。围绕“利民”,丰富服务内容,增强社区居民的和谐感和满意感。要情系群众,把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作为工作的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常态,以公仆的角色到基层一线特别是群众意见较大的地方,倾心聆听百姓的呼声建议,切身体验百姓的喜怒忧乐,准确把握百姓的思想脉搏,在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中找准为民谋利的切入点着力点。要对居民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妥善处置和解决;坚持以无偿、低偿服务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积极动员,广泛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利用志愿者的特长,开展义务服务;认真执行好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政策,重点做好低保的提标扩面工作。充分运用好国家再就业优惠政策,在工商、税收等方面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帮助。(三)以便民为途径,拓宽领域,强化服务。围绕“便民”,大力发展街道社区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社区居民的方便感和周到感。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区服务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加强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设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推进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开展“服务承诺”活动,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分析研究、分门别类,实行服务承诺制,跟踪解决落实,使民情流水线工程进一步深化拓展;抓好以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为主体的社区服务设施,做好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四)以乐民为目标,弘扬文化,丰富生活。围绕“乐民”,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增强社区群众的文明感。要逐步建立社企联动、社校联动、社团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共助共建力度,实现互惠双赢;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将单纯由政府单方投资、包办社区文化的方式改变为机关、社团、企业、学校、家庭共同兴办社区文化事业的运作模式,每个社区每年至少开展6次以上文化活动,将街道社区内的文化广场、图书馆、广播站、阅览室及家庭图书对居民群众开放,既减轻财政的负担,又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的浪费;积极开展兴办社区精神文明活动,组织争创“文明街道、文明小区、文明楼院”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使小区文化、庭院文化、楼道文化、家庭文化相互辉映,构成社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通过成立社区青少年协会、文化娱乐协会、体育协会、书法协会等群众文化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在各类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五)以安民为己任,维护稳定,创建和谐。围绕“安民”,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机制,增强社区群众的安全感。街道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牢记心头,针对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在“防范”上动脑筋、在“综治”上做文章,在“落实”上下功夫。做好新形势下的服务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帮助社区群众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群众自觉地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同推动改革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联动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处理各类矛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社区治安,把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作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重要职责,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在社区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治安管理体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打击、预防各种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组织老党员、老干部成立社区联防队,参与义务治安巡逻、护绿护院、民事调解和宣传帮教等工作;结合“警务进社区”进一步强化警民联防工作,努力使“平安社区”实现全街道覆盖;及时发现并消除影响稳定的因素,保证社区内无未成年人犯罪、无邪教组织、无重大安全事故。同时,建立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最终达到人与社会秩序统一、和谐,为社区群众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祥和的生活环境。
本文标题:调研报告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93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