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精编5篇
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精编5篇【导语】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的“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精编5篇”精品文档,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帮!喜欢就下载吧。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1从苏中战役结束后到宿北战役,即一九四六年九月到十二月中旬的三个半月,是华中战事由前部转向纵深,我军进一步集中兵力,调整布局,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更大规模的重要时期。华中野战军主力由苏中北移从一九四六年七月中旬起,华中野战军在苏中解放区前部机动作战的一个半月里,主动放弃了如皋、海安两城,取得了七战七捷。但是,敌人继续增加进攻我华中的兵力,为了进一步大量歼灭敌人,战局必然向华中纵深转移,这是可以预见到的。然而,转移的时机和方向的选择以及转移后的战略布局,则是带全局性的问题。当时并没有预案,我们必须很好地去体会中央的意图和结合战争的实际来解决。苏中战役即将结束时,我和谭震林同志商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考虑军委八月十五日来电指出的:“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一个月”的要求。照此推算,我军在苏中作战的时间应延续到九月中旬。促是,经过四十多天的激战,部队急需休整和补充。实际上,我们已经几次推迟了休整时间。早在七月二十日,我曾拟电请示军委:为“保持与巩固已得胜利,争取部队休整。争取主动,暴露敌人的弱点,制造敌人错误,拟即乘胜收兵”。中央复电“同意粟电乘胜收兵,休整两星期再战”。后因敌人的弱点很快暴露,再出现战机,我们当然应该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现在战役目的即将完成,部队实在需要抓紧作一短暂的休整。因此,我们于八月二十七日报告中央、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我军必须休整才能再战,故决定以包围如皋、海安形势,开展政治攻势,争取八十五军一六○师。”八月二十九日我们又建议,以第五旅攻占黄桥,第一、第六师部署于如皋、海安之西部,一面休整,一而对海安采取进攻姿态,暂时围而不攻。如果敌人不能在十天之内向海安增援,我则攻占海安,以争取补充近万参军战士和解决部队的冬衣;如敌人在十日内增援海安,我则打援。我们的这一部署是过渡性的,我们预期只要实现其中一个设想,均有利于下一步转兵他去;即使军委仍命令我们在原地作战,也比较主动。八月三十一日军委复电指示:“粟谭二十九日电悉,所见甚是。不管敌情变化如何,一、六师至少休整十天,加以补充,五旅攻占黄桥后,亦须休整,养精蓄锐,以备再战”。陈毅同志也批准了我们的部署。这时,华中战场的改我态势是:苏中之敌被我阻于海安、如皋以南,海安、如皋已成孤点;淮北之敌与我对峙在泗阳、众兴之线。八月底,驻守于徐州之敌有逐步向东打通陇海线,并有威胁我淮阴、临沂的模样。其企图当是切断我华中与山东的联系,进而围歼我华中的主力。这个变化,引起军委的关注。八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电示陈毅同志:在津捕线上,在陇海线上,或在两线之间,或在他处,寻机歼敌,以改变战局。并于八月二十九日发电询问我们,在东线作战一时期后,“西调攻击泰州、宜陵、仙女庙、扬州之线,有攻克把握否?假如攻击该线得手后,第二步开往淮南作战,以期恢复第三、第四两分区并相机切断蚌浦线,其便利与困难条件各如何?”我们上报了有关情况。八月三十一日第五旅攻克黄桥,苏中战役结束。九月四日军委指示:“希望能于九月上半月完成东面作战任务;下半月休整。十月上旬攻取扬泰线,中旬休整,下旬进入淮南作战”。可以看出,军委的设想是,山东野战军主力先给徐州东犯之敌以相当的打击,然后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从淮北、淮南两面夹击敌人。陈毅同志十分关注华中与山东的联系,在军委八月二十七日电示后,于九月四日提出了山东野战军主力的三个作战方案,并权衡其利弊:“第一案,北移沭阳,迎击东进之七十四师、六十九师,可保持鲁南的联系,但只能留九纵守泗阳、众兴,力量是不够的;第二案,就地出击攻洋河,估计要打桂系两个师,必拼消耗,不合算;第三案,留现地待机”。我和震林同志接到华中分局转来的陈毅同志的电报后,反复研究,认为两淮(淮阴、淮安)是苏皖边区的首府,又是苏中前线的后方,苏中战役之能够顺利实施,得助于陈毅同志率数万大军作战于淮北,使我们的翼侧与后方有所保障。如山东野战军不先给对峙于泗阳、众兴之敌以打击即转至沭阳作战,有使该敌迅速乘隙占领两淮和运河线,迫使我军放弃华中的危险。因此我们于九月七日和八日连电建议山野主力先在泗阳寻机歼敌;如必须北移作战,则苏中主力撤围海安,争取十天左右的休整后北移泗阳地区,以保障两淮的安全。九月九日五时,军委复示:“同意放弃(攻取)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这是华中主力作战方向的一次重要调整,即:由原定向西机动,调整为向北机动。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九月八日,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定陶获得大捷,全国振奋。军委于当日发电指示陈(毅)张(云逸)黎(玉)张(鼎丞)邓(子恢):“我刘邓已大胜,对你们必有帮助。同意八师暂不北调,俟秋高水落,集中兵力在淮海歼敌,并与粟潭南北配合,巩固两淮开展局面”。我们接获此电很受鼓舞。为了使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向北机动之前得到兵员及冬衣的补充,我便于九日发电给中央和陈毅同志,建议在打下海安后再北移。电报发出后,就接到陈毅同志于同日来电:“淮北敌情正在变化中,如蒋军由宿迁东进,我军即时出击,或在宿迁、沭阳、新安之间歼敌,或西进攻睢宿地区,保证可以改变战局。如是沭阳、两淮、鲁南均不致引起突变”。要我们“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机转移为好”。华中分局的鼎丞、子恢同志也发电主张先攻占海安,“以免功亏一签”。这几个电报几乎同时发出,可谓所见略同。但是,军委综观全局,于九日亥时来电指示:“粟谭部连战疲劳,亟待休整,目前各方敌情正在改变,无论将来向何方作战,似以放弃(攻取)海安,即时休整”。这时震林同志已赴华中分局,这一指示引起我的高度重视。虽然中央在十日又复电:“九日电悉。如你们以为攻占海安于大局有利,则可决心攻取海安”。但我体会到这是中央对战区指挥员意见的尊重,我们更应该认真领会军委九日亥电指示的精神,研究战局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时我们获悉敌汤恩伯将接替李默庵指挥苏北军事,并限于九月底完成一切准备,十月初开始第二期进攻。随即军委也向我们通报了这一情况。我分析攻占海安固然对坚持苏中和动员参军以及解决冬衣有所帮助,但预计要付出一千五百人左右的伤亡代价。从今后战局的发展来看,似须诱敌更深入一些,以便于大量歼敌,我如攻下海安,亦仍须放弃。不如放弃攻占海安的计划,将攻取海安所付代价,留作以后在运动中歼敌之用更为有利。我立即于九月十日将上述意见报告军委、陈毅同志和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同志。此时,淮北敌情在急剧变化。敌第七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二十八军向泗阳和两淮发起了进攻。陈毅同志电称拟率第二、第七、第八师及九纵坚决歼灭进攻之敌。军委赞同这一建议,并根据这一情况,于十一日八时指示我们:“主力即开两淮机动”。于是我们立即收拢队伍,兼程北上。以上说明,华中主力北移的行动,是军委、毛泽东同志依据淮北和苏中两个战场的敌我形势的急剧变化,经过同战区指挥员的商讨后定下来的。从九月九日复示我们:“准备向北机动”,到十一日指示我们:“即开两淮”。前后仅三天时间,其中还有若干反复变化。有一种说法:军委早就确定了华中主力北移作战,由于华中战区指挥员有不同意见给延误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针对敌军的动向,军委的意图是调动山野、华野两大主力,歼灭进犯两淮之敌。毛泽东同志于十一日亲自拟电指示陈毅同志和我们:“1.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粟率苏中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主力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灭全部;2.同时张邓要注意邵伯、高邮、洪泽湖诸防务,严防敌偷渡进袭;3.两淮工厂资材速迁安全地带”。海安距两淮约二百五十公里,一路水网,既少陆路,又少船只,且值天雨不断,预计先头部队于九月十八日才能到达,大部队要二十五日才能到达。而两淮战局的发展不如人意,敌人的攻势未能受到顿挫。谭震林同志于九月十一日由淮安向中央陈述:“华中主力最快要到二十日才能赶到两淮,恐到达高(邮)、宝(应)时,两淮已失”(高、宝分别距淮阴一百五十公里和七十五公里)。陈毅同志也于九月十五日致电中央:“苏中主力已北调,要二十五日才能到达两淮地区,已来不及参战。”九月十九日十八时,我军在给敌人以一定杀伤后,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两淮。两淮是华中的首府,放弃两淮是件大事,当时正值伪国大召开前夕,敌人大吹大大擂自不待言,即在我们内部也引起种种议论,有的同志认为是打了败仗。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华东战局的发展呢?现在作些探讨是有益的。首先,研究这个问题不能脱离我们的战略方针。经过七八两个月的初期作战,我军分别在几个方向上迎击敌人,以暂时撤出部分土地和城市为代价,换取了歼灭敌十余万人的重大胜利。两淮并无死守之必要,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两淮是符合我军战略方针的。若因两淮是华中首府,便以保守这个城市为目标,同敌人进行战役决战,则是错误的。其次,回想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我军还不具备歼灭敌先头部队——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条件。后来在孟良崮能够歼灭它是我军经过宿北、鲁南、莱芜三个大歼灭战,我军的装备、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积累了大歼灭战的经验,才以五倍于它的兵力,达到全歼该师的目的的。解放战争开始,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明显,打歼灭战的规模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我一直认为,即使第一、第六师赶到淮阴,并在淮阴同敌人作战,不仅不会讨便宜,还会吃大亏。华中主力在苏中几仗打得比较顺利,没有吃过什么大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作战的规模,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记得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我曾应新华社记者之约,谈了我军主动撤出两淮后之华中战局,其中说到,“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这个分析是符合战争发展的实际的。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2宿北战役是解放战争国共两党军队在华东地区的首战,也是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意图消灭华东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一场险恶布局。战役的开头蒋介石军队占有绝对优势,但战役的结果却是共产党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取得辉煌胜利而告定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但是,在围绕对日军受降问题上,蒋介石命令各地国民党部队全面接管,将艰苦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排除在外,尤其严重的是在日军占领时期,国民党放弃抵抗后,由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进入敌后开展抗日并取得胜利之时,国民党军队立即卷土而来,妄图摘取胜利果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因此与国民党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双方矛盾不断升温,因此,也拉开了国共停战的多轮谈判,原闽东红军独立师参谋长、新四军老六团原副团长、新四军1旅政委阮英平曾担任兖州军调处我军代表,与国民党方面进行斗争,但国民党亡我之心不死,以其拥有绝对军事优势而频频制造摩擦。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拟定了所谓“结束苏北战事”的大规模进攻计划,以重兵进攻华东解放区,即以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25个半旅,分四路从江苏省东台、淮阴、宿迁和山东省峄县出动,企图先占苏北,消灭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主力。新四军军长、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判断:国民党军虽是四路进攻,但进攻正面宽达300多公里,间隙大,应援不便,难以协同。其中宿迁一路孤立突出,且处于山东、华中两野战军之间,便于就近机动兵力实施围歼。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定集中山东野战军第1、第2纵队和第8、第7师(欠第19旅)及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等共24个团,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之战法求歼由宿迁出动的国民党军。12月13日,国民党军整编第69师、整编第11师由宿迁出动。其中,整编第69师师部率第60旅及第92旅1个团,并指挥整编第57师预备第3旅、整编第26师第41旅等部共3个半旅为左翼,向新安镇进攻;整编第11师为右翼,向沭阳进攻。陈毅、粟裕当日查明国民党军的进攻部署,决心对整编第11师进行坚决阻击,先集中优势兵力围歼较弱的左翼整编第69师于宿迁以北地区,尔
本文标题: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24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