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1]
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一、效率1、什么是效率“效率”本来是工程学的术语,它是指设备在工作时所产生的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美国著名管理学哈林顿·埃墨森(H·EMERSON,1853~1931)于1907年最先用“效率”这一概念来判断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效率”一词被引进管理科学以后,不仅用于判断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且被用于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甚至用来描述人们行为的合理性。“效率”成了应用非常普遍的概念,例如,工人的劳动效率、原材料的使用效率、信息的转换效率、物资的流通效率、土地的使用效率、时间的利用效率、医生的看病效率、政府公务员的办事效率、法院的办案效率、企业经营效率、投资效率、市场机制效率等等。由于“效率”这一词汇的广泛使用,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尽管如此,人们在使用这一词汇的时,仍忠实于它本源的技术属性,即以相对较少的耗费进行活动为最高原则,因此:效率,可定义为:一定的投入量所产生的有用结果,即:效率=有用结果/投入量2、效率与劳动生产率如果把这里所说的效率理解为“产出”与“投入”之比,它和生产率的经济意义是相同的。都表示产出的数量与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量的计算比率。这里所说的“产出”必须是有用的或有效的,不包括废品和无用功;这里所说的“资源”可以是土地,原材料、能源、工程、机器、设备和人类的劳动,它们也应是有效用的并与产出相关的。“生产率”这一概念,在没有任何限定地使用时,可理解为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含义是用劳动量来代表投入的各生产要素。由于劳动量容易掌握,并且可以作为衡量各种消耗的共同尺度,乃至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尺度,所以劳动生产率是最常用的经济指标。“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的生产效率。它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反过来用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即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而同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产出量/单位劳动力或单位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通常被用作衡量经济效率的综合指标。经济效率是指在同样的投入水平下,产出国民财富量多少的关键因素。经济效率下降,不仅会损害国民经济总产出,而且由于产出的物质消耗上升,还会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后果,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经济效率高低也是影响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容量大小的一个关键因素。经济效率高,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多,累积能力强,便能扩大再生产规模,形成较多的新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居民的收入也会有较快的增长,消费结构趋向高级化,需要较多的服务性消费项目,从而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许多经济问题的解决、失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经济效率的快速提高,甚至还发生了劳动力缺乏的情况。国家有了雄厚的财富积累,就有保障失业者和低收入者的经济实力。讲究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重大意义,如列宁所说:“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3、效率与时间提高效率就意味着节约时间,任何形式的效率低下,都可以归结为浪费时间,而时间则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工业化时代的许多发明和技术革新,都与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节省劳动时间有关。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打响技术革命第一炮的是1733年纺织业中飞梭的发明,它使织机的效率提高了一倍,从而打破了防止工业原有的平衡状态,1名织布工所需的棉纱,需要10个纺纱工全力工作才能供应得上。这种不平衡和客观的迫切需要,促进了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发明,使纺纱效率几十倍的提高,纱的产量出现了过剩,又一次打破了平衡。于是又推动织机的再改进,出现了蒸气织机,把织布的效率又提高了6倍。纺织业在原始条件下,生产500码棉布要用人工5605小时,到了1900年仅需52小时的人工。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新思维、新科技、新知识、新产品、新需求、新市场的不断涌现,在瞬息万变、互相追逐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仅仅拥有技术是不够的,必须讲究效率,有速度,才能捷足先登,抢占先机。我们国家的企业历史短,基础差、知名度不高、技术落后,在竞争中靠什么赶上和超过别人?要讲质量、讲效益、更要讲效率。讲效率就是要节约时间、提高时间的价值,这是赶上和超过别人的必由之路。以海尔为例,它和国外的大企业比,无论是资本、技术还是企业规模都没有优势。海尔的优势是效率,海尔能以比别人快得多的速度去占领市场,满足市场需求。一家美国客商无意中流露出一种新产品需求,海尔仅仅用了17小时就把这种产品样机制造出来,第二天便送到客商面前。凭着这种创新效率,凭着这种时间价值观念,海尔抢占了一个又一个商机,并不断地拉近与国外知名大企业之间的差距。再如,世界著名的英特尔(INTEL)公司,凭借其快速的开发能力,成为全球芯片产业更新换代的领头羊,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争取速度优势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目标选择,尤其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中,速度也是一种重要优势。有人把当代市场竞争的特点描述为“快鱼吃慢鱼”,是有一定道理的。纵观人类社会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提高效率、不断节省时间的历史。有人从生产工具不断演变改进的过程所经历的石器、铜器、铁器到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的不同时期,从生产中所使用的动力由人力、畜力、蒸气力、内燃动力、电力到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对各个历史阶段时间价值的比较结果是:当代的1年是20世纪初的10倍,是牛顿时代的100倍,是石器时代的1000倍。时间价值增值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效率的提高,使单位时间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数量增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彻底战胜封建农奴制的根本原因。4、效率与效益“效益”也是经济领域用得较普遍的词汇,但什么是效益?至今没有严格的经济学定义。一般认为它表示生产或服务过程中“产出量”与“投入量”之差,这个差值越大则表明效益越好。可见追求经济效益的实质就是以尽可能少的物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努力提高资源的转换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发生增值,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效益可以作为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指标。在当前的社会上,有不少人把经济效益简单地理解成盈利或赚钱。不问过程,只看结果。不论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能赚到钱就好,就叫有效益。结果,有的企业赚了钱是以大量浪费资源为代价,有的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更为恶劣的是有相当多的人用掺杂造假、坑害、欺骗用户和消费者的手段赚钱、获利。所有这些都不能叫效益,这些做法都是要彻底摈弃的。投资的增长也会有高速低效的问题。一项投资,不管其效益如何,都能增加当期需求和GDP,但只有产生一定效益的投资才能增加财富,高速低效的投资增长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特别是对居民储蓄的一种浪费,而且会因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使社会总财富减少以及增加经济金融的系统风险。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是今后1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集约型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指在现有生产条件下,通过提高生产要素(人、设备、资源、信息)的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这才是创效益的根本之道。5、效率与效力对效率与效力的关系及其在管理活动中的意义的解释,至今在管理学界仍然推崇美国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BARNARD,1886~1961)的观点。他认为,组织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组织的目标和组织中个人的目标是有差别的,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所有组织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对此,巴纳德提出管理的“效率原则”和“效力原则”,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把二者统一起来。他认为,当正式组织运行正常而取得成功时,组织的目标就能够实现,这个正式组织就是有效力的。如果这个组织运行不正常而没有实现目标,它就是没有效力的,这个组织将崩溃瓦解。所以组织的效力是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至于组织的效率,则指组织中的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程度,它直接影响到成员是否积极参加组织,以及对组织做出贡献的程度。如果个人目标不能实现,人们就会认为这个组织是没有效率的,他们就不会支持甚至退出这个组织。所以归根到底,一个组织的效率的尺度就是它的生存能力,也就是能使其成员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诱导,从而获得集体民主得以实现的能力。如果一个组织是无效率的,它就不可能是有效力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西方学者认为巴纳德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求联系起来的观点,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我国提高效率的潜力非常巨大。许多企业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高、浪费大,资源的利用率低,产品合格率低,工时利用率低,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慢,产品开发周期长等。所以这些方面,同工业发达国家比仍有较大差距。以制造业为例,我国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美元/人年)是美国1994年的1/23,日本的1993年的1/25,德国1994年的1/20,英国1992年的1/11,法国1994年的1/14,韩国1994年的1/13。低效率是影响我国社会财富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为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速度,必须加快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同时又要节省资源,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效率意识、挖掘效率潜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标准化是效率之母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的历史。在效率或生产率提高的诸多因素中,都凝结着标准化的功绩。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是什么力量使人居于其他动物界之上呢?是劳动。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有语言,人的原始语言的产生是群居生活和共同劳动的需要,它是从劳动的声音中,从原始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作为提高劳动效率的手段。如果至今人类社会还没有可以进行自由交流的共同语言,社会文明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的,人和动物之间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如果人类的语言始终停留在原始阶段,只能传递简单的信息和只有少数人范围内可以理解的话,人类社会也不会有多少进步。人类的语言和文字从一开始就走着一条统一化的路,哪怕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内也必定是统一的,尽管其过程是复杂和漫长的,乃至直到今天还在进行之中。这种统一化从广义上说就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标准化过程。这种在广阔领域内经过标准化而被人们理解和共识的语言、文字、包括现今的机器语言和信息符号,构成了当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的功能,归根结底无非是一种手段,使劳动的组织更加合理、劳动量更加节省、信息传递和转换的效率更高的手段。其标准化的范围越广,理解和共识的人越多,作用便越大,效果越明显。标准化从古至今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而且社会越向前发展,特别到了信息化时代,它的作用更加格外突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人类学会了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也正是由于工具的使用才使劳动效率得以提高,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不断地、彻底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并永远地与动物界包括猿的世界分道扬镳。因此,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把人称作“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但是在有史料可查的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时间里是靠人力使用极简单的工具劳作,劳动生产率的进行相当缓慢,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又是及其微小。直到十八、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引起的机器的应用,才打破了这种落后,创造了现今的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必须掌握着它的最特别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生产机器。这样,它才有它的适当的技术基础,有它自身的立足点。”马克思又说:“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最必要的条件是:有一种发动机,可供给动力至任何程度,同时又完全受人控制。”这其中的第一个条件,由于蒸气机的发明,已经具备了。另外的一个条件,即机器各部分所必要的严格的几何形状(例如直线、平面、圆、球)也同样要用机器来生产。这个难题,在19世纪最初的10年间由亨利·毛兹利发明的滑台(可移动刀架)得到了解决。马克思高度评价这一发明,他说:“有了这种发明之后,机器各部分所必要的几何形状就能便易的、准确的、迅速的生产出来了,最熟练工人积累的经验,也不能做到这样。”毛兹利的发明为机器零件的成批生产和统一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本文标题: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3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