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3000字]小城镇建设论文集聚精选5篇
[3000字]小城镇建设论文集聚精选5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3000字]小城镇建设论文集聚精选5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第一篇】【摘要】简单说来,小城镇建设就是推动小城内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它能够统筹区域内的资源,加强各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对此,我们就要着力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考虑地域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经济活动。【关键词】生态优先;特色小城镇;建设方法在党的十八大中,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对此我们认为,它是指导城乡发展规划的重要思想。城乡发展规划指出,当前我们要有重点地进行小城镇建设,这掀开了我国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新篇章。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就要依据小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而走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道路。这有助于实现小城镇建设中经济环保效益的双创收。1、坚持生态优先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小城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发展过渡阶段而形成的产物。在发展中,它们以自身的优势为出发点来发展那些极具鲜明地域特色的产业。目前我国的特色小城镇发展良好,数量与种类都比较多。加强特色小城镇的生态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有以下意义,我们可据此把握。首先,这能够推动经济的长远化发展。在生态优先的指引下,小城镇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非常充分。人们会合理地根据地区内的环境、资源等开展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等。而且在这之中,多种模式的重叠也很常见。以吉林通辽金川镇的发展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该地区提出了“宜居宜游宜业”的发展目标。人们充分利用了该地区的农业与旅游资源,制定农业发展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同时,还不断吸引资金的注入,以推动良好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设。其次,这促进了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建设。在小城镇的生态化发展中,我们要时刻秉持生态优先的理念。这样我们就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并最大程度地保留该地域自然资源的特色。例如,在贵州安顺的旧州镇,政府在开展小城镇建设的时候就着眼于生态保护,提出了建设绿色旅游特色小镇的方案。在宁夏银川的镇北堡地区,地方政府也在优美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旅游业,建设葡萄酒庄文化产业以及温泉度假区。最后,这彰显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强调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这既是对区域环境的保护,也是对于人的保护。生态化的发展很少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这给人们在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还保障了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宜居舒适的程度。2、特色小城镇生态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小城镇生态化建设依然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它还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而要使得它达到这个高度,我们就要及时扫除发展中的问题存在。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首先,生态化渗透发展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很多特色小城镇都是从产业形态成熟度比较高的传统城镇转型发展来的。这样原来城镇发展的一些问题就会遗留下来,在这之中就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身影。还有就是由于原来的产业定型的程度很多,所以我们再次提及生态化发展的时候,也容易出现用力过猛而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其次,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病根深蒂固。在小城镇发展未转向特色化方向以前,它们普遍以经济利益为最大追求。因而在生产建设中,他们较少考虑生态环境、民生便利等方面的需求,经济发展中往往有着高资源消耗、技术低端化等问题。这也極大地影响着现如今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最后,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这在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建设中比较常见,这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们要加强河南、西安等地区的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文化资源保护的力度。3、加强特色小城镇生态化建设的方法特色小城镇的生态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要积极采用有效方法,以加强特色小城镇的生态化建设。笔者在此结合相关的案例参考以及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色小城镇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要积极考察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状况等。然后,工作人员要在这个基础上推动发展。并且,我们还要保障在发展中实现对本土资源与条件的充分利用。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积极将生态先行引进到经济建设中。据此,地方政府就可积极打造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与生态旅游业等。例如陕西长安镇利用地域资源,将传统的茶叶生产加工转变为茶叶加工与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并加强了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第二,积极建设小城镇独特的生态文化。在开展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建设独特的小城镇生态文化。这才能为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氛围,并且这也有利于突出小城镇的特色,加强它的形象建设。例如在广东佛山的北滘镇,它就始终坚持现代智造的特色,由此衍生出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智造特色小镇。第三,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在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治理模式,积极加入生态化发展的思维,提高建设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好相关的规划。这是特色小城镇发展的蓝图。我们要积极应用因地制宜的理念,合理开发并利用资源,在开展经济建设的时候,还要满足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我们还要不断加强政策的引导,使生态化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结语:在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中,注重生态优先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创收。因而我们要对此充分重视,积极结合地域优势以采取有效方法,以不断推动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参考文献:[1]叶飞文.对特色小镇培育和发展的若干思考[J].发展研究,2018(02).[2]林志友,邱婷.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南省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02).作者简介:敖翠英(月-)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研究生,助理规划师,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第二篇】引言:尽管早在1984年的著名的中央1号文件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但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热点问题中,农民如何进城、农村小城镇如何建设的问题并不引人注目。只是随着九十年代中国地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之中各地“开发区热(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各地大办开发区导致经济高速增长)”滥占耕地引发出的矛盾愈演愈烈,小城镇建设及其相关的政策问题,才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讨论。1995年4月,中国国家体改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农业部、民政部、公安部、统计局、国土局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并于当年11月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小城镇建设高级国际研讨会”;1996年,该11部委又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约180万美元的研究资助,还与各省协商确定了首批57个国家级试点城镇。到1997年末,国家级试点城镇已经扩大到100个。本文作者作为农业部的代表,参与了11部委对该项目的协调指导,以及上述国际组织资助的合作研究和试点。由于长期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我们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强调指出:考虑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人口压力大而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之下,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城镇,而是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资本的集聚和人口的集中,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即: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改革农村社区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通过培育城镇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机制,使已经非农就业的、过剩的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从而减轻有限的农地已经超载的农业人口负担,以保证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使我们意识到:在本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导致城镇建设大规模占地已经不可逆转。而且人们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制度软约束条件下的行政控制,实际上不能有效抑制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严重亏损压力下,对耕地“农转非(从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巨额增殖收益的渴求。为此,写作本文之目的在于立此存照,并再次提醒各方面政策制定者应承担的历史责任:长期受制于资源短缺之苦的中国人,必须能够找到一种相对较低成本的制度类型,以便在不可遏制的现代“圈地运动”中,得以说服地方政府采用某种既对国家、集体、农民三者都有利,又能有效地促进地方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办法。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紧约束1、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上下5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农业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几千年来农业生产技术发达,在土地资源被高度开发的同时,也客观上支撑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自明朝(1303年)中国人口突破6000万。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人口已达亿。其后数百年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因此形成了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从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变化表中可以清楚看出,人均耕地面积由盛唐时期的亩不断下降到1949年的亩,下降了7倍。资料来源:1840年前数据转引自郭庆:《现代化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P43;1840年后数据引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P195。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大多以垦荒、屯田来振兴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也大面积垦荒造田,而且一度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但在人口政策一度失误而且人口基数过大的作用下,已经不可能扭转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2、耕地资源的横向比较我国虽然国土面积略大于美国,但属于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横向比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3%,美国的%,巴西的%;即使与同样属于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也仅相当于印度的%。据国家土地局新近的调查汇总,1990-94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940万亩,约相当于每年新增的耕地。而据宋健和于景元的研究,中国人口到2050年人口达到15~16亿时才可能停止增长(宋健、于景元《人口控制论》.科学出版社.)。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我国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只有约亿亩;更为严峻的是其中可开发成耕地的极其有限,仅为亿亩。因此,人地高度紧张将一直是中国在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基本国情矛盾。3、小农经济条件下人口过剩危机的必然性在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小农经济结构和传统的子嗣间平分财产的制度,使农村人口增长的同时农地规模越来越小,土地不断析分细化。小农经济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本的平均利润和地租都不会表现为经营的界限,只有在他扣除实际成本之后,付给自己的工资才是绝对的界限。这使得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习惯以大量不计报酬的家庭劳动投入替代资本投入,在维持了中国农业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并不计算人口增加的成本。因此,我们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所固有的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必然带来人口过剩危机。4、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人多地少的国情矛盾和土地占有无限析分的财产制度,使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如果耕地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引起的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那就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显著下降。战国中晚期的粮食亩产量已达216斤,唐时达到334斤;到清代中叶粮食亩产为367斤。本世纪30年代的粮食单产,实际上比当时已经现代化的美国农业高得多。然而另一方面,早在战国中晚期我国每个劳力产粮已经达到3318斤,唐时为历史最高水平,每个劳力年产粮食4524斤。自唐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明代保持在4027斤水平上;清代每一劳力生产粮食降为2262斤,而到1949年就只有1150斤,比唐时减少3374斤;减少的比例是74%。1949年建国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但是土地改革强化了农户占有小块土地并主要从事于自然经济活动的生产方式,农村产业结构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而且中国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家庭分工结构也没有改变。虽然1953年后农村逐步实行集体化,土地家庭私有制变成了以社区集体组织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仍然未改变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小块土地上的大量劳动投入;②劳动的目的不是在利润的导向下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而是为满足自
本文标题:[3000字]小城镇建设论文集聚精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62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