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题西林壁教案优选【实用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选【实用8篇】【导读】这篇文档“题西林壁教案优选【实用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题西林壁教案【第一篇】年级:四年级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课时:一课时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三、讲解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配乐)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生汇报。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7、巩固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共3页,当前第1页123生观看录像。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9、背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师检查背诵情况10、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师讲故事《盲人摸象》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11、结束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2、缘:因为。3、此山:指的是庐山。[简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课堂实录:(生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生自学,师随机指导)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生:这是我根据诗意画的画。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师: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生:“六”在这里是虚指。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案例分析:《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题西林壁教案【第二篇】一、教育目标。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二、教育的重要难点。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三、教育过程。(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2.解决问题。问题:写问题。西林:西林寺。墙:墙——写在墙上的诗。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4.教师领导学习。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2)学生报告诗意。(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5.总结。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6.配置作业。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7、板书的设计。有点儿。有点儿。题西林壁教案【第三篇】师:岭和峰有什么区别?生:岭就是山岭,峰就是山峰。师: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生:山岭是无边无际的。师:无边无际?生:一望无际。师:一望无际?谁能表达得更确切一些呢?它其实是……生:山岭是长的,一排的。师:一排的,高高低低的,所以可以形容它“连绵不断”;那山峰呢?生:高耸入云。生:直插云天。师:好的,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师:侧过身来观赏,庐山的山峰——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师:呵,可以选择你认可的词汇。那“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又分别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己就在庐山道上跋涉游览,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师:远远地看——生:无边无际的山。师:唉,这个词用在这里比较合适了。你远远看到了什么?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师:是啊,庐山水汽丰富,庐山云海可是天下一绝啊。远望庐山,云雾缭绕;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生:我看到鸟在天上飞过,一转眼就飞到山林里了。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一直往上就看不见了,不知道有多高。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师:你肯定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飞瀑之下又会有什么呢?生:大水潭。生:很深的峡谷,有水汽不断冒上来,我看到过的。师:是啊,那可是深谷幽潭,一眼望不到底啊。这就是庐山:横着看,山岭起伏——生:连绵不断;师:侧着看,山峰高耸——生:直插云天;师:远远地看——生:云雾缭绕;师:挨近了看——生:悬崖峭壁;
本文标题:题西林壁教案优选【实用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779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