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题西林壁教案精选8篇
题西林壁教案精选8篇【导读】这篇文档“题西林壁教案精选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题西林壁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读题释题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二、初读,读通读顺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5、师生合作读。三、再读,感受“不同”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出示课件,教师引读。四、品读,感悟“不识”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五、升华,积累运用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3、练习背诵。板书设计:题西林壁苏轼(宋)横侧远近各不同客观全面高低不识只缘认识事物(果)(因)题西林壁教案【第二篇】一、教育目标。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二、教育的重要难点。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三、教育过程。(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2.解决问题。问题:写问题。西林:西林寺。墙:墙——写在墙上的诗。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4.教师领导学习。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2)学生报告诗意。(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5.总结。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6.配置作业。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7、板书的设计。有点儿。有点儿。题西林壁教案【第三篇】活动目标感受和想象古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活动准备幻灯片、录音磁带活动过程一、导入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很多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老师现在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看见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听么?二、学习古诗1、听古诗范读。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4、小朋友齐读古诗。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活动延伸小朋友,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活动目标: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活动准备:1、教学挂图。2、磁带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二、基本部分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4、教师完整念古诗,幼儿欣赏。--师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古诗的名字叫《望庐山瀑布》。--师提问:你听到古诗里念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古诗中听到的内容。)--小朋友,这首古诗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为幼儿一一解释)。--教师总结幼儿提问和回答,解释古诗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学念古诗1、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你们想学吗?2、幼儿学念古诗,老师大声的念,小朋友小声的念。3、庐山的瀑布,景色好美,这首古诗也写的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诗人李白的当时的那种心情和意境。4、当你来到一个景色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会怎样,心情是什么样的?3、我们边拍手边念古诗,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4、我们的诗人还给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5、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的水,庐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三、结束部分1、复习故事《聪明的乌龟》。2、小结活动情况下课!题西林壁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一、读诗导入: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二、了解题目和作者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2.汇报交流: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补充链接: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九百多年过去了,庐山依旧有她自已的风采,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它总还是那样的变幻莫测,绮丽雄伟。现代诗人董必武在游览庐山时,也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带着我们这节课学会的朗读方法,来读一读这首诗,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游庐山董必武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时至今疑。总结全文:学完了这首诗,我们赞叹庐山的风景雄伟陡峭,更从诗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诗是哲理诗,最后,我们端好书,大声地把这首诗读出来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岭:简笔画峰:简笔画不识……不同…..全面地,客观地看待事物题西林壁教案【第五篇】《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一、谈话与导入1、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2、师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二、初学与感知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4、教音:岭(lǐng)峰(fēng)不识(bùshí)只缘(zhǐyuán)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6、认识缘字:⑴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来认识该字。⑵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⑶
本文标题:题西林壁教案精选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77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