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登鹳雀楼教案汇集通用8篇
登鹳雀楼教案汇集通用8篇【导读】这篇文档“登鹳雀楼教案汇集通用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登鹳雀楼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口语训练二、导入课题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板书课题:登鹳雀楼三、探究新知(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录音机范读。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二)、学习生字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1、检查生字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依河目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三)、品读诗句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四、当堂练习填空:()依山尽,黄河()海流。欲穷(),更上()。五、归纳总结(略)板书设计: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学反思:(略)登鹳雀楼教案【第二篇】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投影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复习“三拼音节”。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二、初读课文。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2、范读。指名读。三、理解诗句。(一)学习一、二行。1、指名读,理解意思。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1)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2)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3)指名说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二)学习三、四行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行。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三)练说全诗的意思。四、总结课文。1、齐读课文。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五、作业。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设计,语文,登鹳雀楼,教学登鹳雀楼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1、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2、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二,自渎课文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2、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3、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三,学生生字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3、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4、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四,写字教学1、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2、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3、指导写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2、能说出古诗的意思。3、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二)理解词句的意思。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四)指导朗读,背诵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2、小结。3、背诵全诗。登鹳雀楼教案【第四篇】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笔迨榭翁,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2奔蚪椤兜丘偃嘎ァ纷髡咄踔涣。3笔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苯柚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2、弊杂衫识凉攀,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3、逼舴⒑凸睦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4、痹谘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5、笔ε湟舴抖粒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笔σ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弊杂啥痢3、敝该读。4、钡缒钥渭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5、狈中∽樘致凼句中所描写的景色。6、备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7、被玫普故狙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8、背鍪径嗝教蹇渭,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9、逼舴⒀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2、蓖
本文标题:登鹳雀楼教案汇集通用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78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