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试卷
1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试卷一、基础知识(共9题;共36分)1.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选项填在括号内()。A.陋室(lòu)B.德馨(xīng)C.调素琴(tiáo)2.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3.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无丝竹之乱耳A.孔子云:何陋之有B.无案牍之劳形C.春冬之时D.观之正浓4.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B.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C.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5.读课文《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突出陋室之雅的句子是:,。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全文画龙点睛):。7.《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8.《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9.读《爱莲说》,用原文语句填空。①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②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③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2是,!二、文言文阅读(共7题;共3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有删改)【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10.解释加粗的词语。①有仙则名名:②可以调素琴调:③或陈于前陈:④妻子不觌妻子:11.选出与“乃引客就观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水陆草木之花B.何陋之有C.而乱书围之D.无丝竹之乱耳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14.乙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15.两文都是以书屋为写作对象,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两个书屋的不同特点。16.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3【乙】自古人知贵兰①,不待楚之逐臣②而后贵之也。兰甚似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③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④,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⑤,不见⑥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⑦与萧艾⑧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⑨,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⑩也。(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①贵兰:以兰花为贵。②楚之逐臣:即屈原。③薄丛:贫瘠的丛林。④见杀:被摧残,遭受摧残。⑤闷:烦忧,烦闷。⑥不见:不被人知道。⑦平居:平时。⑧萧艾:也叫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⑨蔼然:香气芬芳的样子。⑩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生于深山薄丛之.中B.濯清涟而.不妖康肃笑而.遣之C.可爱者甚.蕃兰甚.似君子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和对相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表明了作者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B.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长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②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三、综合表达(共2题;共26分)17.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即“诗中有画”。请从下面描写荷花的诗句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要求:①紧扣诗句;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③运用一种修辞;④50字左右。(1)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杨公远《月下看白莲》)(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18.假设你有一间书房,请你给自己的这间书房命名,并写一段文字说明命名的理由。(120字左右)4答案解析部分1.B“馨”读xīn。2.D作者喜欢的是“莲”,赞美莲的高洁品质。故选D。3.B例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A项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之”用于主谓之间,与例句一样;C项的“之”为结构助词,无实际意义,相当于现在的的字;D项的“之”是代词。4.BA、C、D三项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正确。B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因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意为: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是文中唯一属于环境描写。6.孔子云:何陋之有?“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篇: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收束全文,画龙点睛。7.惟吾德馨德者居之,何陋之有?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因此,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0.出名,有名;调弄;陈列;妻子儿女511.C12.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13.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于是自己笑(自己)说:“这不就是我说的鸟窝吗?”14.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15.甲书屋的特点是简陋。乙书屋的特点是书多。【参考译文】【乙】我的屋子里,有的书放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作为)枕头垫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哪里不是书的。我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和书在一起。(如果)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来看我,(即使)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的(天气)变化,我也不知道。间或我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自己笑(自己)说:“这不就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带领着客人走近观赏。客人开始不能进入屋子,已经进入了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它确实像是个鸟窝啊!”16.(1)C(2)B(3)①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者(或:隐士)。②(兰花)在遭受迅猛的雪霜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附参考译文】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17.(1)看那月光下的十里荷塘,绿波荡漾,一朵朵月色一般明净的荷花,宛如星星般在碧波中一闪一闪。(2)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片片荷叶中,仿佛只有一种颜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18.示例:有不为斋。理由:“有不为斋”,是林语堂的书房名,里面寄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他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文人应该专注于某项事业,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不能什么都涉足。所以我想向林语堂先生学习他的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专注学业,长大之后能成为祖国6的栋梁之材。
本文标题: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78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