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恋教学设计【导读】这篇文档“心恋教学设计”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蝶恋花》教学设计1《蝶恋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词中孤独凄清的意境和空虚惆怅的心境,体会作者因“不见所思”引发的伤离愁绪。2.揣摩意象,激发联想与想象,古今语言转换,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品味鉴赏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缠绵悱恻的相思离别之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歌曲《蝶恋花》,苏轼词《蝶恋花》(创设情境)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熟悉的诗句。蝶恋花,多少思绪惆怅;蝶恋花,多情总被无情伤。以豪放著称的苏轼,也有清新婉约的一面,一曲《蝶恋花》唱尽了惆怅思绪。今天我们来玩味下同样是婉约宋词的情韵,另一曲《蝶恋花》又能唱出多少柔情?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课前印发)晏殊(991—1055),字同叔,谥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自小聪慧,少年以神童应昭,赐同进士出身。仕途显达,官至宰相。他喜欢宾客,乐于引荐人才,爱好文艺。他家常常尽曰宴饮,宴必“歌乐相佐”,他的家庭实际就是一个文艺沙龙。据记载,他能诗能文,著作丰富,但对他来说最有成就的是词。现存词130多首,编集成《珠玉词》。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晏殊词另一主要内容。其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晏殊词的主要成就还是在艺术上。王灼说:“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碧鸡漫志》)“温润秀洁”四个字,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的艺术风格,而且作者的主张也正是这样。《青箱杂记》载了晏殊这么一段话:“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在这里虽专道“吟咏富贵”,但也可代表他对词的表现手法的主要见解。他常用委婉手法,巧妙地运用景物暗示的能力去表现作品的主题。造语工妙,是晏殊词的一大特色。词牌释义〔题考〕毛先舒云:“﹝蝶恋花﹞,商调曲也;采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其词始于宋。司马槱在洛下,昼梦美姝牵帷歌:„妾本钱塘江上住‟五句,询其曲,名﹝黄金缕﹞。槱后赴钱塘幕官,为秦少章言之,少章续其后段。槱复梦美姝每夕同寝;同寀云:„公廨后有苏小小墓,得毋妖乎?‟不逾岁,槱病死。故此调又名﹝黄金缕﹞。此调除﹝黄金缕﹞外,又有﹝一箩金﹞、﹝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廉﹞、﹝鱼水同欢﹞、﹝明月生南浦﹞等名。”三、文本研习1.诵读全词⑴自由诵读,读出词的停顿、节奏⑵圈韵脚,集体朗读,读出抑扬韵味2.整体感知⑴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抓文中关键词)——“离别苦”,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离愁别绪(离别之苦)⑵学生个别读,读出这种离别之苦⑶词人是怎样来抒写这种离别之苦的?通过意象,也就是一些景物,传统诗词都善于用一些场景景物来抒情,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⑷那么词人都选取了哪些意象?槛菊、愁烟、兰、罗幕、轻寒、燕子、明月3.品味词的意境与情感诗当细品。解读诗歌当从细微之处去把玩。如一个意象、一个修辞、一个虚词,往往有着丰富的信息。学生自由讨论、品味,教师引导把握⑴槛菊愁烟兰泣露。描写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写菊花含愁,兰草哭泣,实际是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真是花犹如此,人何以堪啊!“槛菊愁烟兰泣露”,一个“菊”字和一个“兰”字,早已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几分秋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本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特殊情结,它意味着感伤、忧郁和悲凉。此外,菊与兰皆以其耐寒清丽的气质而获“花中君子”的美称,这样菊和兰这两个意象就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幽凄的基调。以悲景写悲情,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烘托手法。⑵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罗幕“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点出“双飞”有何意味?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可以想象,当主人公目送燕子双双而去时,怀着一份怎样的怅惘?燕之双飞更衬出人孤独,以乐景衬悲情(反衬)。表面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浓浓的情感色彩,但这两句并没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表情非常委婉含蓄。引申拓展:古诗词中的燕子“燕子双飞”是古人常用的一个意象。燕子是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因为喜欢成双成对,因此自然界中的燕子几乎成了古代文人寄托情感及倾吐感慨的一个重要音符。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晏殊《踏莎行》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李白《双燕离》⑶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给人带来的苦楚﹐它的光辉斜斜地照射入诗人红红的门内﹐直照到破晓时分。明月清辉从晓到晚的转移,含蓄地点出了主人公面对明月而“今夜无眠”的情景。明月本是无知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本自然;既然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恨。此句虽埋怨得无理,但却让我们从中体味出主人公通宵未眠的相思愁苦,有力表现了在离别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而这弯月亮也因为主人公的相思而染上了凄愁之色。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引申拓展:古诗词中的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多以“月”来抒发相思与离别之情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门前原先是绿意盎然的一棵树﹐现在经秋日的西风在昨夜一吹之后﹐竟然开始凋谢了。树经受不起西风的轻寒﹐开始凋残萎谢﹐而人呢﹖恋人的离去,正好像秋日的西风对一棵碧绿的树所造成的摧残一样﹐一下子便生意尽失﹗失去了恋人﹐人生也就失去了乐趣,毫无意义。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一个“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长林叶落,四野风飘,如此凄冷的景象,更增添了主人公孤枕难眠的离愁别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人公独自登上高楼眺望远处,她在望什么?盼望恋人能归来,可是天涯望断。一个“独”字,与前面“燕子双飞”形成对比,显示出主人公现在是如此的形单影只,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她孤独、迷茫、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高楼远眺,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可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想把我的思念带给你,然而“山长水阔”,又怎么能知道“彩笺”“尺素”要寄往何处呢?这种强烈的音书寄远的愿望与无处可寄的残忍现实更能引起女主人公的无限悲伤。把我的思念托给那明月吧,让它千里寄相思,可明月竟丝毫不懂得离愁。把思念托给那西风吧,看看它能否替我传送,可山长水阔,它能载得动吗?断人愁肠的离恨啊!你注定只能遗落在天涯路上了。词中最后一句,将主人公音书远寄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你觉得这首词的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为男子,宋词中有男人作闺音的现象,我们还是觉得词中主人公为女性最好。古诗词中的倚楼登高:古代女子登楼,均为望夫、望情人;男子登楼,含义更加丰富,或为望家乡,或为望仕途、叹坎坷,或为望山河、思统一(由此也可说主人公为女子比较恰当,女子望恋人,希望其归来,表达离别之苦)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忆江南》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西洲曲》⑸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词的上下阙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上阙以悲景来书写离别之苦,展现女主人公的孤独与哀愁;下阙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将女主人公的孤独、迷茫、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刻画得淋漓尽致。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望尽天涯路”,“山长水阔”,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主人公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有的是阔大的气象和高远的境界。从这首词可以看出,婉约词也可以开拓一种悲壮阔大的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境界: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蝶恋花》,谈执著。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4.诗当想象。诗歌的意境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的空间,我们在细品过程中,应该尽情展开我们的联想与想象,在自己心中勾画一幅诗意的画面。由这首词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展开联想与想象,用你的笔描绘出这首词的画面,将这首词改写成一段片断式的优美散文。(注意:意境优美、情感细腻)改写:幽兰露,如啼眼/槛内菊,雾中隐/寒风吹起的帘隙外/有多情的燕子/双双轻快地飞去/或许只有你这明月啊/才不晓得离人的心思/整夜的照亮这空寂的庭院/昨夜的西风已吹落了一树碧绿/独自一人我登上高楼/空旷的视野里/只能望到天地相接的尽头/拿起笔在一张张纸上涂写/每一张纸上都是无尽相思/谁知道这些信该飞过多少山水/寄往何处呢四、拓展阅读晏殊词《踏莎行》和柳永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踏莎行晏殊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五、结束语一曲深曲委婉、缠绵悱恻的相思离别之词,让我们体会到了词人因“不见所思”而引发的离愁别绪。“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更是让我们感
本文标题:心恋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81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