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8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8篇)【导读】这篇文档“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关注文本。二、初读感知1、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成就,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此文写于元丰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样独特的体验。2、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通过默读,解决字音疑难,为学生解读文本扫除障碍。三、解读记叙1、学生朗读课文,关注记叙部分,寻找信息。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2、读记叙部分,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情绪变化。明确: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的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关注记叙部分,在朗读中把握内容和情感。四、细读写景1、学生读写景部分,疏通文意。明确:理解句意,读出心无杂念的宁静,“盖”要拉长。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写景的妙处。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3、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明确: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漂浮游荡。清风拂来,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的恍如仙境。”设计意图:从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写景文字的妙处,初步体会其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心境。五、品读情怀1、朗读抒情议论句。2、质疑问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3、“闲人”为何重读,怎样理解?明确: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文言文的品味。六、熟读成诵: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七、作业设计: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设计意图:推荐阅读文本,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三、课前准备:ppt、歌曲。四、教学过程:(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师生交流歌词,小结: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出示引号中文字)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出示苏轼图片)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出示图片,课文)(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为什么找朋友?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东坡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的乐是什么?学生齐读课文。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出示资料)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什么呢?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学生齐读课文。(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要在这节课里反复给大家听这首歌曲?这首歌与课文有什么关系?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出示资料)现代人的旅游他们穿着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阳镜,提着野餐水壶以至于急救用的药品箱等等,郑重其事地出发。但是。他们一路只是马不停蹄地跟着大队的人们,象竞走一样,又象要赶着去参加什么非去不可的重要会议一样,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并不停下来留神一下周围的景色。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他们这样装扮了出来一趟,只是为赶路吗?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反义词。“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这六个字念一下吧。学生齐读。“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有人说“有”啊。(出示文字)这个人叫王国维,他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读出李白当时的心境吗?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小组交流)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出示文字)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干净,就好象心非常干净一样。现在东坡自己告诉我们了,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七)、总结全文。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出示文字,这句出现在最上方)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八)、积累诗句。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学生齐背最
本文标题: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85243 .html